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別透過失敗者了解台灣(柯文哲)
別透過失敗者了解台灣
八月我參加在北京舉行的蔣渭水研討會,親臨前線直接面對中國,我發現台灣跟中國互相不了解!以前台灣透過國民黨認識中國,中國則是透過國民黨認識台灣。但是台灣不需要從失敗者的角度去仰望中共,應以一個平行的角度去認識它,學習其優點,也避免其缺點。同樣的,中國也應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台灣。
冷眼旁觀逃避政治
互相了解的先決條件是大家暢所欲言。我們說了一個台籍老兵的故事,日治時代,他當日本兵被派去中國打支那戰爭;日本戰敗後,他被收編為國民黨軍隊去打淮海戰役;淮海戰役失敗被共產黨俘虜,又被調去打抗美援朝戰爭。他一生替3個國家打仗,打到最後不曉得他自己是誰,這老兵的處境只是很多台灣人的縮影。
中國改朝換代老百姓只是換了繳稅的對象,文化沒有改變。但是台灣過去350年改朝換代5次,不是繳稅的對象改變而已,而是連根拔起。每一次後面政權都仇視前一個政權,國民黨把霧社的櫻花砍掉改種梅花,只是冰山一角。日本統治台灣50年,現在台灣竟然找不到任何神社,都被國民黨鏟掉了。所以每一代台灣人在改朝換代之際,都被迫要做自我侮辱的批判,才能在新政權下苟延殘喘。
所以當中國人質問我:「為什麼台灣人沒有民族正氣?不支持祖國統一大業?」我說:「我祖父1895年出生就是日本人,被生為日本人是他的錯嗎?」他很認真的認同日本,讀到臺北師範,接受皇民化運動,50歲時,國民政府來台,他的世界突然崩潰了,他變成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二二八他被抓去打到殘廢,在病榻上拖了3年才死。為什麼台灣人不關心台灣的歷史?他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台灣歷史,因為知道越多痛苦越多。影響所及,一般台灣人對政治採取一種冷眼旁觀甚至逃避的態度。
小時候爸媽告誡我們「囡仔有耳嘸嘴,晤疼管政治!」即使到現在每次媒體報導我可能參選台北市長時,我爸就從新竹跑來找我,跟我說:「我在二二八失去了父親,不想再失去兒子。」這句話讓我非常難過,這表示台灣政治根本是幫派特許行業,只有「政治幫派」跟「幫派豢養的文人」才可以搞政治,一般人無法參與。政治讓人這麼害怕,台灣哪有民主?
文化毀滅磨光熱情
台灣因為強國環繞,過去400年面對的挑戰都強大到非台灣可以單獨應付,於是變成悲情台灣。台灣地方戲劇歌仔戲從頭哭到尾,台灣歌謠《秋風夜雨》,《港邊惜別》,《望你早歸》,《心酸酸》……每首都很悲傷,也是符合台灣人的心聲,我們周旋於日本、中國、美國之間,最後「不管伊是誰人,甲伊∼當做眠夢」,400年來,台灣人全在眠夢。
中國曾在近代淪為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尤其日本侵略帶來的屈辱,更使中國在這幾年國力上升後引燃狂熱的民族主義。但是中國也應了解為何台灣面對所謂統一大業一副意興闌珊的樣子,因為台灣在歷次改朝換代中,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毀滅,所有熱情已經折騰光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912/35288952/蘋中信 :別透過失敗者了解台灣(柯文哲)
冷眼旁觀逃避政治
互相了解的先決條件是大家暢所欲言。我們說了一個台籍老兵的故事
中國改朝換代老百姓只是換了繳稅的對象,文化沒有改變。但是台灣
所以當中國人質問我:「為什麼台灣人沒有民族正氣?不支持祖國統
小時候爸媽告誡我們「囡仔有耳嘸嘴,晤疼管政治!」即使到現在每
文化毀滅磨光熱情
台灣因為強國環繞,過去400年面對的挑戰都強大到非台灣可以單
中國曾在近代淪為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尤其日本侵略帶來的屈辱,
http://www.appledaily.com.tw/
102年9月11日馬英九主席聲明全文
【102年9月11日馬英九主席聲明全文】
看到王金平院長涉入司法關說案,英九比誰都感到痛心不捨。英九從政以來許多重大的選舉,王院長可以說是無役不與,每每在關鍵的時刻,給予英九溫暖的支持,而在立法院他為法案預算常常通宵協調不遺餘力,為國家、為國民黨做出貢獻。
然而,不管英九內心有多麼不忍,但是看到王院長涉入關說司法案件,英九必須說,站在大是大非的面前,我別無選擇、必須挺身而出。
昨天晚上看到王金平院長的機場記者會,英九感到相當失望與遺憾。從上禮拜五到今天,經過五天的沉澱,我相信全國的民眾跟我一樣,都希望看到、聽到王院長針對他為民進黨立法院黨鞭柯建銘委員的司法案件關說法務部與高檢署的部分,能有完整而清楚的交代,但是,我們卻看到王院長對關說司法關說案件的部分,完全避而不答,沒有回應,甚至於連一句道歉都沒有,這一點我相信全國的民眾都沒有辦法接受。
英九認為、王院長不能迴避一個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王院長為柯建銘委員關說司法案件的事實。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放在眼前,不管我再痛心、再不忍、也不管我與王院長有多深厚的公誼私交,英九不能坐視國民黨的國會議長,如此赤裸裸地介入司法?英九豈能眼睜睜的看著國民黨這個百年政黨,因為執政黨籍的立法院長關說司法而蒙受不可承受的莫大的羞辱?
如果立法院長關說司法個案沒有關係,那不就說明政府長期推動的司法獨立、司法紀律的改革,全部都白費了嗎?如果立法院長關說司法案件可以不受譴責、不負責任,那麼以後所有政治人物都可以用自己的影響力去干預司法。我們的國家的司法還有希望嗎?我們的民眾能夠接受嗎?
各位同胞,這是關鍵的歷史的時刻,全國人民要對司法干預勇敢拒絕、大聲說不,這才能樹立一個典範:就是任何政治人物都不可以把手伸進司法,這樣以後的政治人物才知所警惕,全世界也才看得到台灣為了捍衛民主法治所展現的決心。
各位同胞,事實只有一個,真相也只有一個。如果王院長認為全國民眾都看不清其中的真相,那恐怕是低估了大家的智慧與判斷力。
此外,王院長在機場的談話中,一再訴求黨的團結。我必須說,國民黨是一個有理念、有道義、有感情的團體。但是黨的團結,要建立在「清廉、勤政、愛民」的核心價值之上。而要做到清廉,就必須要做到「選舉不買票、執政不貪污、問政不腐化」這三個要求。今天,當我們看到國民黨籍的立法院的院長,為民進黨黨鞭的柯建銘委員向法務部長、臺高檢的檢察長進行關說,而且成功的阻止了承辦檢察官的上訴,讓這個案件達到無罪定讞的關說目的。我請問大家,在這種動搖國本關說疑雲中,黨員能夠團結嗎?我們能夠向百萬黨員交代嗎?真正的團結要靠「清廉、勤政、愛民」,團結不能建築在摧毀司法公信力的基礎上,否則如何取信於民,否則實踐國民黨的核心價值還有機會嗎?
關說案發生這幾天,英九雖然發表了措辭強烈的聲明,來表達英九對於司法正義的堅持,但英九始終不願意說出,「請王金平院長知所進退!」,為的就是,希望王院長在最後關頭,可以主動辭去立法院長及不分區立委,為國會、為國民黨保留最後一絲尊嚴。但我看完王院長機場記者會後,英九非常的失望、完全不能接受,王院長把砲口對著特偵組的調查程序,但是對自己涉入司法關說卻是絕口不提,對這些明確的事證,避而不談。
當王院長決定不請辭的時候,歷史的責任,就又回到國民黨的身上。身為國民黨主席,我只有明確表達我的態度,我認為王院長已經不適任立法院長,國民黨如果不能夠做出撤銷黨籍以上的處分,解除王院長不分區立委的資格,讓王院長離開立法院。我們等於是選擇默許司法尊嚴被繼續的踐踏。
今天是台灣民主法治發展的關鍵時刻,我相信黨員同志們會站在歷史大是大非的這一邊,一起為捍衛司法公信力而努力。一起為捍衛國民黨的黨譽而努力!
謝謝大家!
看到王金平院長涉入司法關說案,英九比誰都感到痛心不捨
然而,不管英九內心有多麼不忍,但是看到王院長涉入關說
昨天晚上看到王金平院長的機場記者會,英九感到相當失望
英九認為、王院長不能迴避一個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就
如果立法院長關說司法個案沒有關係,那不就說明政府長期
各位同胞,這是關鍵的歷史的時刻,全國人民要對司法干預
各位同胞,事實只有一個,真相也只有一個。如果王院長認
此外,王院長在機場的談話中,一再訴求黨的團結。我必須
關說案發生這幾天,英九雖然發表了措辭強烈的聲明,來表
當王院長決定不請辭的時候,歷史的責任,就又回到國民黨
今天是台灣民主法治發展的關鍵時刻,我相信黨員同志們會
謝謝大家!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伊甸有罪、社福異象--關於身障機構淪為派遣業的延伸性思考
伊甸有罪、社福異象--關於身障機構淪為派遣業的延伸性思考
斗大的標題寫著「伊甸身障派遣工扣到剩半薪!」,這的確是引來社會輿論的極大嘩然,只是,事情的演變就當不僅止於伊甸基金會及其個別員工兩造彼此之間的權責利害關係,而是有它擴及到其它界面的論述思考。
基本上,整起的事件風波主要乃是肇因於身障派遣工只有領到半薪,而未能給予更高的薪資待遇,特別是身心障礙再加上微薄的辛苦所得,這使得事情爆發的當下,
伊甸已然是要面對道德性與正當性的多重批判,至於,各種相關的說明解釋,即使不是託辭之言,但是,「伊甸有罪」這卻是一項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因為限縮在庇
護工場而來之只領半薪的結構性限制,更是突顯伊甸在這一件事情,是有取巧迴避之嫌,只是,伊甸有罪之際,卻是已然代替了所有社福團體背負了福利私有化的十
字架原罪。冀此,要如何從特定的身障員工以擴及到所有一般職工的聘僱權益關係,那麼,「伊甸有罪」之於「社福異象」的反省與反思,這才是探究問題真義之所
在。首先,關於勞務所得的設算是否限定在員工本人抑或是進一步含蓋直接與間接而來的各種必要成本,特別是關於身障員工的核薪機制被架接在 「依產能核薪」的同時,亦點明出來現行對於身障者職業輔導評量、直借訓練以及就業服務的機制設計,還是有它進一步的探究空間;連帶地,一般職工的薪資所得 也有必要在方案委託的專案人員以及聘任關係的機構員工,兩者之間做必要性的廓清,畢竟,任何的委外方案,實則是一種政府之於社福機構、社福機構之於單位職 工以及個別員工之於服務使用者而來的共生關係,而這也使得在關於方案委託的人事成本預算,的確是要就員工個人、單位部門以及機構組織,以進行通盤性的檢視 討論。
其次,則是關於營利與福利彼此一字之差的結構性探究,事實上,在這裡所直指的是公部門在逕行任何委外標案的同時,是有必要重新去釐清營 利以及非營利兩者之間的根本性差異,亦即,倘若是將盈虧自負、成本效益以及績效管理等等的操作原則,援引到非營利屬性的社福機構,那麼,所謂賠本生意、合 理利得以及經營風險等等的基本命題,這也是需要被嚴肅考量的,就此而言,當社福機構被賦與愛心施給的道德性包袱,那麼,要如何才能得以讓財務自主、專業自 主以及機構自主,相與會通地以實現當初所設定的使命宗旨,顯然,藉由綁架弱勢族群的方式,藉此威脅非營利組織必需要貼補挹助、勒緊褲帶和全心奉獻的做法, 還是有待商榷、議論。
准此,當社福機構無法迴避甚至於被捲入福利私有化的漩渦裡面,那麼,模糊了初衷的使命、不斷地擴充服務的規模、方案核銷時的乾坤大挪移 以及諸如這一次半薪計酬的變相壓榨等等的迷亂現象,這何嘗不是一種契機,藉以重新去檢視現行的福利私有化政策,否則,福利私有化之於非營利機構,就仿如是 隱含著宿命、悲情、原罪以及輪迴的一條不歸路,更直接地說,背離了理想初衷的出賣靈魂,以換取非營利組織不斷的壯大與強盛,此一『浮士德交易』的必要之 惡,也應該是所有公益團體要共同承受的重!
最後,事發之際,所有的社福機構理當要有對應之道的策略性聯盟,事實上,這樣的結盟運作,不在於造成與公部門更大的對立,而是當突 顯出案主最佳利益的同時,任何善行義舉的助人行為,都要有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以及包括後續修法工作的配套作為,更何況社會工作入門的教導啟蒙,業已宣示了 價值維護以及倡議改革等等的角色扮演,特別是非營利組織是否同樣也要肩負起履行某種另類的社會企業責任;連帶地,致力於人群服務的任何公益團體,因為漠視 或犧牲了弱勢族群權益,以換來機構組織的世俗美譽,到頭來,都還是要面臨到最終的審判!
總之,這一起的個案,伊甸在掀起潘朵拉神秘盒蓋之際,盒子裡面『希望』的珍寶,理應還是社福團體想要作為的動力來源,因此,不管遭遇到何種的困境,承載著『希望』的所有「伊殿」都需要面對它與超越它,而非是解決了「案主」!
表:針對「伊甸身障派遣工扣到剩半薪」報導之立場說明
新法公佈實施將屆二年,對於庇護性就業者的福利保障以及庇護工場的定位,伊甸基金會樂見有更多的討論,重新審視法規與制度的本質,也讓社會大眾更了解身心障礙者工作現況。 黃先生於98年7月,由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轉介到伊甸基金會附設阿萬師清潔隊。在還沒進入伊甸之前,黃先生十幾年的工作期間,主要從事傳單發送與舉牌廣 告,領日薪七百元到九百元不等,每個月六千元至一萬兩千元,收入不穩定,且僅能維持生活,無勞健保、退休金提撥等。 自98年11月經台北市勞工局職業評量,與伊甸阿萬師清潔隊簽訂「庇護性就業者聘僱契約書」正式成為庇護性就業者,即享有 勞健保、團保、退休金提撥等勞動基準法之相關保障及員工相關福利。且依「清潔工作能力評量表」按季評估後,因其工作能力進步、產能提升,時薪從五十元調高 至七十元。目前月薪平均約一萬三千元,並透過就業服務員協助工作訓練並與雇主協調、安置工作以及職務再設計等服務,除了讓黃先生有更穩定的收入與保障外, 也幫助他重建職場自信心,重新融入社會並勇敢面對未來。 2007年7月11日,「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法通過後,庇護工場的功能轉為僅提供庇護性就業安置之場所。因此社福團體所設立的庇護工場開始面對身兼「服務提供者」與「市場經營者」多重角色的挑戰。 面對修法後所形成的經營成本提高的困境,多數以維持現況或關閉工場為作法,原本全國153家庇護工場,銳減到 89家。據勞委會98年底公佈,目前庇護工場約90家,平均一家可提供11個工作機會,然至今,伊甸設立8家庇護工場,勇敢的聘用326名障礙員工,其中 175名為庇護性就業的員工,是接近平均值2倍。 且本會依身權法規定,以庇護性就業者的產能核薪,透過就業服務員協助工作訓練並與雇主協調、安置工作,以及職務再設計等服務,除了讓就業者有更穩定的收入與保障外,也幫助他自立及發展,因而落實身權法精神。 然而依目前法規執行現狀而言,除了人事成本增加的衝擊外,更因政府相關採購招標作業,多採以進入機關底價之最低標決標,且 每年需重新招標。為爭取多穩定工作機會,使更多庇護性就業者之服務得以持續,庇護工場往往在競爭市場的長期惡性競標下承攬業務。因此,在如此環境下,政府 標案未必能保障庇護工場與庇護性就業者的穩定收入,且當無法續約時,庇護工場在沒有實際收入的情況下,還是須負擔庇護性就業者相關人事成本。所以,庇護工 場之經營必須編列營運預備金,使能永續經營,以提供長期的支持與服務,進而落實社會公益理念。 穩定就業一名身障者,就如同讓一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安心,在此結構下,責任重擔實難由社福團體一肩扛下。如果沒有社會大眾和企業的支持,身心障礙者可能連工作都會沒有。伊甸期待與政府、民間一起為保障身心障礙朋友的就業權共同努力! |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社會企業的定義
http://www.seinsights.asia/aboutse
基本概念
社會企業的定義
近年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與社會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在全球蔚為風潮,形成了一場新的公民自覺與自發的運動,不但模糊了社會與企業的界限、轉化了非營利組織的思維,甚至改變了政府的公共政策。社會企業在國際間(尤其是英、美、南亞等國家)已被證明為一個可擴張與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更提升了社會公益組織的財務自主性。當今主流意見領袖紛紛提出 反思, 諸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創造性資本主義(Creative Capitalism)、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等,都說明了社會與企業不再是兩條陌生的平行線,世界正在改變當中!
什麼是「社會企業」?廣義而言,「社會企業」指的是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為 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服務等。其組織可以以營利公司或非營利組織之型態存在,並且有營收與盈餘。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 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
不過每個國家、組織、或個人對「社會企業」此概念的定義與解讀,都不完全相同,也因為與其他產業比起來,「社會企業」仍是個新興領域,更具體的定義應是由 在此領域中的實務工作者們所共同且持續塑造、補充與調整的。因此,社企流也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國內外組織對此概念的定義如下,讓大家做為參考。
Grameen 創意實驗室
孟加拉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常被稱為窮人銀行)創辦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2011年成立了Grameen創意實驗室,將他的影響力深汲到社會企業育成面。Grameen創意實驗室認為社會企業結合了傳統企業的競 爭與社會公益的創造,運用商業手段使得組織能夠自給自足、永續發展,以達到組織欲極大化其社會與環境影響力之目的。
- 社會企業的目標,會是能夠解決貧窮,或是其他會威脅人類與社會的問題(如教育、健康、科技、環境等);而不是為了極大化其企業利潤的目標
- 社會企業在財務與經濟上能夠永續經營
- 社會企業的投資者(團體)只會得到其投資的資本,而不會有超過其投資社會企業的股份分紅
- 當投資的資本有回報時,公司所得到的額外利潤會用來企業的業務擴張,或是企業營運的改善
- 社會企業是有環境保護的意識
- 社會企業的員工是能夠得到與市場相同標準的工資,而且也有能在較好的工作環境生活
- 社會企業是要懷抱著開心的心情與正面的態度!
參考國內外經驗,活水社企開發所定義的社會企業,是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為使命,以市場策略為方法的企業組織。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解決社會 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社會企業面對的社會或環境問題相當廣泛,包括了:經濟發展(扶貧)、環境、醫療、人權(弱勢族群)、教 育學習、社區參與、家庭價值等七大領域。
社企流希望透過此網站,推廣目前公司組織與非營利組織「運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概念,最終倡導社會企業朝尤努斯所定義的方向發展-亦即以公司型態存在、同時具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能力。
▲社會企業的歷史
社會企業的源起可追溯至1970年代中期、微型信貸(microfinance)模式的創立。當時孟加拉是個貧窮至極、每天皆有許多人因饑餓而死亡的國 家。剛從美國放棄大學教授一職、回到祖國工作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拜訪某一個飽受飢荒所苦的鄉村時,發現有42名婦女因為沒有錢償還高利貸借款,生活即將斷炊。這42名婦女無法償還的總金額,並不是一筆天文數目,而是美金27元。他立刻從口袋中掏出自己的錢,贈與給這些婦女,讓她們不但還清借款,而且還可以製作 一些小東西販賣、創造微型企業。尤努斯發現,小額貸款對貧窮的人幫助很大,不僅提高他們的生存與創業能力,也能降低他們向高利貸借款的負擔。
他在1976年於孟加拉成立了提供窮人小額貸款的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至今已提供超過美金五十億元的貸款給孟加拉當地人們,微型信貸的創新模式自此在全世界造成極大的影響力,成為社會企 業此概念的先驅,尤努斯更於2006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的肯定。
社會企業發展至今,關注範圍已經從原本的微型信貸,擴展到更多的社會議題,例如教育機會、兒童健康、住家、水資源、氣候變遷等。現在,全世界各地有很多社會創業家,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在改善社會。
很多的社會企業,其實都是從一個很簡單的想法開始。社會創業家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總是先相信自己想要看到的未來,然後設法找出運用市場機制的創新方法去實踐他們的理想。社企流整理了各領域成功的社會企業案例,帶大家看看社會企業這個好點子,如何被具體落實在世界各個角落!
▲
社會企業的生態系統
當一個產業或領域擁有足夠數量的創業家後,其他各種資源也會陸續出現、提供「後勤補給」給在第一線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業家們。大致上可分為資金創投、顧問諮詢、產業交流、社群媒體、教育推廣、商業競賽等類型。一個擁有各項資源的的生態系統,可加速社會企業的形成與擴展,讓社會創業家事半功倍!▲
社會企業相關影音
由社企流製作的Infographic影片,用簡易的概念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社會企業由Skoll Foundation製作的影片Social Entrepreneurs: Pioneering Social Change,回顧了過去三十年來社會企業的緣起與發展,也帶你認識更多世界各地的社會企業家,值得一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