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高手處理事情的8個方法!!

高手處理事情的8個方法!!
1、沉默
有時候,你被人誤解,你不想爭辯,所以選擇沉默。本來就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會了解你,因此你也沒必要對全世界解釋。做真實的自己就好。

2、平靜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時候,你身邊所有的人都告訴你:要堅強,而且要快樂。堅強是絕對需要的,但是快樂?在這種情形下,恐怕是太為難你了。畢竟誰能在跌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還要做到高興?但你至少可以做到平靜。平靜地看待這件事,平靜地處理該處理的事情就行。

3、彎腰
和別人發生意見上的分歧,甚至造成言語上的沖突,回家去擦地板吧。拎一塊抹布,彎下腰,雙膝著地,把你面前地板的每個角落來回擦拭干凈。有時候你必須學習彎腰,因為這個動作可以讓你謙卑。勞動身體的同時,你也擦亮了自己的心緒。

4、不要想“如果當初”
你說,人生是一條有無限多路口的長路,永遠在不停地做選擇。選擇讀什么科系、做什么工作,結婚或不結婚、要不要有孩子,不同的選擇造就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你又說,如果當初如何如何,現在就不會怎樣怎樣......這種話還是別再說了吧。每一個路口的選擇沒有真正的好與壞,只要把人生看成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就不會頻頻回首如果當初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5、努力
漫步林間,你看見一株紫騰纏繞樹干,感動于這靜美的一幕。你想,不知未來會有怎樣一番風雨?也許藤將斷、樹會倒,也許天會荒,地將老,你又想。那么,請時光定格在此刻吧,定格即是永恒。永恒里若有這靜美的一刻,未來可能遭遇的種種劫難,便已得到了安慰與報償。努力,不管成功與否,至少曾經美麗。

6、保持單純
因為思慮過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復雜化了。明明是活在現在,你卻總是念念不忘著過去,又憂心忡忡著未來。單純地活在當下吧,而當下其實無所謂是非真假。就單純地把你的人生當成夢境去執行吧,做好現在的夢。

7、偶爾“俗氣”
吃多了健康食品,偶爾你也想啃一啃鴨舌頭和鹽酥雞還有麻辣小龍蝦。偶爾你其實并不想讓自己時時刻刻活得那么有意義。人生真的不需要把自己綁得那么緊。

8、回歸平靜
曾經有一段時間,你心情低落,甚至懶得拉開窗簾,看窗外的陽光。你當然也忘了去看窗臺上那一盆每天都需要喝水的茉莉花。不知過了多久,總算有一天,你恢復了美麗心情,同時也想起了你的茉莉花,天啊,可憐的花,還活著嗎?
你戰戰兢兢地拉開窗簾,卻見她風姿卓約,幽香撲面來。原來在過去的這段日子里,你雖然忘了喂她喝水,老天卻一直沒忘了以雨露眷顧她呢。許多事物悄悄地在你的視線之外進行,而且悄悄地安排好了它們自己。
天生萬物,天養萬物,一切其實無須擔心。你只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不留任何遺憾。
放下、淡定、寬容、感恩,你就是“牛人”。

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12種孤獨

當下中國人的12種孤獨,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更新時間: 2015-03-11 10:52 PM [紐約時間]
在眾聲喧囂之中,我們卻感覺越來越孤獨了( Getty Images)

科技每天都在更新,各種數碼設備每天都在陪伴著我們,填補了原本空虛、無聊、發呆的時間,甚至侵佔了原本應該用來工作、交談、睡覺的時間。網遊裏有最性感的虛擬女友,微博可以引來數萬人關注,視頻網站的電視劇不插播廣告,網上商城24小時不打烊……互聯網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像,讓人不睹不快,那個人說他離開電腦去睡了,其實往往是躺在床上繼續看手機。

廣告


然而於眾聲喧囂之中,我們卻感覺越來越孤獨了: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眼手機,不斷刷新微博看好友都在幹些什麼,郵件沒有被立刻回復就感到沮喪不安……那些飄在風中的代碼左右了我們的情緒。飯桌上,每個人都低頭玩手機或平板電腦,話題也經常圍繞著社交網站上正在發聲的人和正在發生的事展開。

儘管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機遇跟困境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人類的情感需求卻從未改變過。

第一種孤獨:依賴科技而不是彼此

「想你,請與我聯繫013701059553」。2000年12月,藝術家何岸在深圳街頭設置了一個霓虹燈箱,吸引了數百個陌生人打來電話。2011年10月,失戀的美國人傑夫•羅格斯也做了類似的事,他將電話號碼貼遍紐約的大街小巷,竟接到幾萬通來電。來電五花八門,有推銷的,尋一夜情的,談想法的,也有孤獨者因聞到同類氣味惺惺相惜而來的。

今天,虛擬身份比真實身份更具符號性和辨識性。現實生活中我不認識你,但報上網名才發現我早就關注了你。人際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博就是你加我QQ。網上點餐、線上遊戲、通信基本靠微信,連親密接觸都可通過視頻完成。

對網路的依賴,也使我們成為精確的目標消費者。看了亞馬遜網站根據購買記錄推薦的「你可能感興趣「版塊,真能讓人產生一種被瞭解的感動。

第二種孤獨:誰都過得比我好

Instagram這類拍照工具就是為了把平淡無奇的生活美轉化成傳奇,曬出來讓圍觀的人感到羡慕。雪麗•圖克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將這種炫耀稱為「演示焦慮」。

網路上充斥著大量的此類「焦慮」,你所觀看的每一個人都把暗面轉到後頭,只給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女性,展示與比較是她們最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細節,也包括閱歷和見識。花在觀看別人的幸福上的時間越多,你就越沮喪。「人們為查看曾經的好友、配偶、同事的資訊付出了心理代價。他們不該再關注這些,這種情緒有害健康。」雪麗•圖克爾說。

第三種孤獨:老無所依

已故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生前,兒子一個多月才來探望她一次,女兒經常忙得幾個月都來不了。英國保守黨成員斯派塞在新書《斯派塞日記》中透露,撒切爾夫人也後悔過,如果時間能夠倒流,她將會為家庭放棄從政。

在中國,養兒防老的觀念正逐漸淡化,最經常的相處方式是:子女為生計奔波,老人則照顧孫輩發揮餘熱。退休之後,大多數老人就失去了社會認同,也縮減了社交。今年過年,一位68歲的大連老太獨自在家,寂寞到摁抽水馬桶抽水鈕玩,兩個月沖走了98噸水。

第四種孤獨:獨生子女

過去,中國人生活在有情感聯繫的關係中,要面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孩子等,大家庭中非常熱鬧。而獨生子女一代沒有兄弟姐妹,親戚也越來越少。每個孩子都處在「4-2-1「式家庭結構的金字塔頂端,被整個家庭細心呵護著。

小兒之間的推搡嬉鬧總在第一時間就被大人制止,誰也不許自家孩子吃虧,唯有減少鄰里接觸的頻率。父母希望孩子有玩伴,但這玩伴也要是他們認可的。在合肥,甚至有網站組織「寶寶相親」,由父母為孩子挑選玩伴。

過去中國人講究的人情世故,今天很多都被從簡從略了,唯獨自我被越放越大。面對「碩大無朋「的自我,人們難免有深切的孤獨感。

第五種孤獨:離開故鄉

為生計,初入城市的農民工只能流血流汗;流水線上的工人哪一個做的不是高強度、低收入的工作……過去他們在鄉村野蠻生長,一入廠門,再也不得自由,甚至私生活受限,連基本的情感需求都無法滿足。在男女比例失調的廣東東莞,一些廠內「一夫多妻」是常事,女工懷孕後多被拋棄。可憐離開故鄉時,她們中的許多人還只是孩子。

第六種孤獨:因為愛情

2011年,臺灣未婚女性的數量是為217萬,男性的數量為270萬,平均婚齡持續推後。很多人找不到情感歸宿,連林志玲也嗲嗲地說:「沒有男生追志玲,只有時間追志玲。」

36個月愛情即退潮的危險始終存在,艱難相處減少了激情,女人怪男人不守誓言,男人怪女人不似當初,有伴侶常比沒伴侶更孤獨。法國連環槍擊案嫌犯穆罕默德•梅拉赫的律師也拿情感理由當辯詞:「梅拉赫在行兇前因婚變受刺激,他作案時肯定感覺自己像『一匹孤獨的狼』。」

第七種孤獨:我不相信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有多少用來「互害」?你有地溝油,我有假蜂蜜;你賣毒牛奶,我賣的牛肉其實是染色豬肉。為了逐利,毫不猶豫地同流合污,東窗事發後便說是行業「潛規則」。

食品不安全,學歷是假的,慈善多作秀,名聲不符實……一個人長大的過程變成逐漸對一切持懷疑態度的過程。

第八種孤獨:水泥森林

高樓佔領了城市,家升到半空變成一個門牌號。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交流的觸點,每個人都十分留心地鎖好防盜門。

城市充滿了幾何感,那些設計是為了製造奇觀而來的。越來越多巴西利亞式的沉悶的城市,體量無比巨大,沒有「神經末梢」,個人處於其中會感到迷茫,就像一個人在月亮上那麼孤獨。今天的城市管理者只希望車流通暢,夜間燈火輝煌,人們彼此保持安全距離。

第九種孤獨:成為名人

唱《孤獨患者》的陳奕迅真的感到很孤獨:「兩三年前我還敢去坐地鐵,但現在不敢了,好像看到人會覺得害怕,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關注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粉你,一種是罵你。既有女大學生執著 @蔡康永 325次求回復,也有網路水軍罵得舒淇一夜之間刪光微博。名聲越大越需要強大的心理承受力,不能服軟,否則便會被長期積累的負面力量壓垮。范冰冰放言,她的成功不是白來的,「我能受得了多大的詆毀,就禁得住多少的讚美」。

第十種孤獨:創作

里爾克寫作時總是與世隔絕;裏希特抱怨人人都喜歡他的藝術,因為這種喜歡大抵與對名利的追逐有關;馬爾克斯則說:「一百萬人決定去讀一本全憑一人獨坐陋室,用『28個字母』、兩根手指頭敲出來的書,想想都覺得瘋狂。」

創作的過程是無法與世人分享的,唯有熬過了那些被孤獨照得通體透明的日子,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獲得2012年普里茲克建築學獎後,建築師王澍心情複雜地說:「我這麼多年都在探索,感到有些孤獨。但如果很真誠地去思考、認真地去工作,把理想堅持足夠長的時間,那麼最後一定會有某種結果的。」

第十一種孤獨:孤獨症與抑鬱症

全世界有6700萬孤獨症患者,在過去20年裏,發達國家的孤獨症病例呈現爆發式上漲趨勢。在中國,2011年僅廣州常住人口中就有約7萬名孤獨症患者,而且人數還在逐年增加。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斯科特•塞立克說:「遺傳和環境因素各負一半責任。」孤獨症不是因為被身邊的人冷落,而是一種病。同樣地,抑鬱症也不僅僅是心情不好那麼簡單,被抑鬱症折磨6年的歌手楊坤說,「自己一方面特別渴望跟人交流,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一個人獨處」。

第十二種孤獨:獨善其身

「我體會到了真正的孤獨,這種感覺湮沒了一切。」2012年3月27日,坐單人深潛器潛入11000米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的美國導演卡梅隆說。

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少地忍受獨自一人,只是想隨手去撿那些容易得到的樂趣。面對外界強加的排斥缺乏承受力,為了不孤獨,寧願不自由,包括接受他們並不享受的生活方式、朋友和社會觀念。

君子必慎其獨也。為追問生存的意義而進行孤獨的努力仍是值得的,面對生命的真相,再長的寂寞都會獲得補償。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為什麼年收90億的慈濟 竟輸給一個10元便當阿嬤?

為什麼年收90億的慈濟 竟輸給一個10元便當阿嬤?

2015/03/05 15:32:00 友善列印友善列印


文/竹工凡
想到慈善團體許多人都會想到「慈濟」,但這樣一個以行善助人聞名的團體,現在卻淪為不少人批評、質疑的對象,更成為一談就令人作嘔、搖頭的「品牌」;反觀 另一個同樣行善的新聞,不但引發好評還感動不少人,「窮人天使」10元便當阿嬤莊朱玉女,55年來堅持販售親手料理的便當給當地遊民和碼頭工人,或許沒有 非常多人認識她,可是她的故事一出來,就讓不少人省思,更大讚這才是「真慈善」!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成立49年的慈善團體的名聲如此不敵一個老奶奶呢?回歸一句話,那就是「為善欲人知」和「為善不欲人知」...
▼圖左,證嚴法師;圖右,10元便當阿嬤莊朱玉女。
證嚴法師、10元嬤/臉書、資料圖
(組圖/證嚴法師臉書、資料圖)
為什麼「年收90億捐款」的慈濟名聲會輸給「10元便當」阿嬤?
在爭論內湖慈濟案時,往往可以聽到不少人會說,「你們知道慈濟這幾年做了多少事嗎?」不錯,慈濟確實在許多重大災難、偏遠地區付出不少,特別是每當天災人 禍發生時,隨即就可以在現場看到慈濟人,這樣高效率的救災確實讓人敬佩,當然不能全然漠視他們對社會努力與貢獻,可是針對問題點還是該檢討。
其實從大家探討慈濟做多少事時,就可以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要一直去強調「做了多少呢?」而這其實也是為什麼令人厭惡的其中一個原因;仔細比對10元嬤和慈濟,再歸類出以下幾點,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慈濟會不得人心。
1、10元便當嬤為善不欲人知 反觀慈濟是「為善欲天下知」
日前曾有人用「有攝影機就有他們」來形容慈濟,當然全盤這麼說對他們是不公平的;可是回歸到大愛電視台,很多人都會說,「為什麼要一直報他們做了哪些事?」其實行善是好的,但一直傳播其實會引來反感,就像傳教一樣,甚至嚴重像直銷業者,有讓人強迫接受之感。
再看到10元嬤,她選擇默默做,並且堅持要金錢買賣,為什麼呢?因為她考量到「人的自尊心」,知道要幫人得幫到心坎裡,選擇減少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但 又不會讓別人不舒服;10元嬤不但讓他們可以溫飽,同時也呼籲他們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真的是名符其實的「賣夢想」阿嬤。所以啊慈濟,當你們讓別人不舒服時就不叫做好事了,因為無形中已經成為困擾。
2、慈濟自我感覺太良好...
儘管慈濟的出發點是「善意」,但有句話是這麼說「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所鋪成的!」簡單說,當一切全盤用「我們是為大家好、我們是為你們好」來想時,似乎很有道理、沒有錯;可是你們是否有想過,為什麼別人一定要接受你們所謂的善意呢?為什麼不可以拒絕?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3D列印潛力大,17歲少年設計平價義肢

3D列印潛力大,17歲少年設計平價義肢

編譯:葉孟靄

美國波士頓爆炸案造成多名傷者面臨截肢,裝配義肢的命運。裝配義肢對於傷患來說,是一筆相當沈重的支出,一般的義肢手臂要價約3千至3萬美元(台幣將近9萬至90萬元)不等,腿部義肢的費用甚至比手臂義肢還來得更高。

患者若無法負擔這麼高的費用該怎麼辦呢?

美國一名17歲的少年Easton LaChapelle在學生科學競賽的最高殿堂—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中,靠著發明成本僅250美元(台幣約7千多元)的腦波控制機器手臂,贏得第二名的殊榮。


令人稱道的是,Easton不僅相當年輕,一剛開始也並非電子與寫程式本科系出身。單單藉著自學就在14歲時,利用樂高積木、釣魚線和手術管製成第一代的機器手掌。

2011年,他在科羅拉多州科學展覽會遇到一名天生沒有右臂的年輕女孩,配戴著經由脊椎植入機器操控手臂,但價格卻高達8萬美元的義肢。這項科技雖 然讓人印象深刻,但Easton也了解到,隨著這名女孩長大,女孩必須不斷更換新義肢的鉅額開銷,對於她的家庭將會是沉重負擔。

於是Easton決定進行改良。在第二代機器增加了手臂,利用成本較低的物品替代肌腱和韌帶,利用任天堂遊戲的體感手套和可衡量腦波的耳機操控手臂動作,並且強化肌肉力量。

為了讓機器手臂兼具功能性與價格合理性,第三代機器手臂採用開放原始碼(Arduino)的微控制器、放大器電路和藍牙接收器,利用使用者伸縮肌肉 開啟動作選單,以眨眼選擇預設動作如手掌、手肘或手腕等部位的動作,接著耳機便會衡量腦波以控制動作。整個機器手臂除了齒輪、馬達和螺絲外,其餘零件都是 使用價格較實惠的3D印表機Printrbot列印製成,以降低成本。

Easton認為機器手臂還可以應用在炸彈拆解和搜救行動上。為了機器手臂的量產,他發起Kickstarter募資專案,期望持續向全世界推廣,籌措足夠資金,在未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資料來源:Teen Creates 3D Printed, Brain-Powered Prosthetic Arm
(http://makezine.com/2013/02/08/teen-creates-3d-printed-brain-powered-prosthetic-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