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此為非商業用途,引用文章,照片等相關著作權,版權,所有權益歸屬原創者所有,予以絕對尊重。如有侵權,煩請E-mail告知。謝謝!
《納尼亞傳奇:獅王、女巫和魔衣櫥》原著作者─魯益師(C. S. Lewis)
若是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哥前15:14)
(如您有朋友對電影有興趣,煩請轉寄給您的朋友~)
電影《納尼亞傳奇:獅王、女巫和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原著作者是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有譯為魯易師)。 路易斯是英國著名學者、文學家、護教大師,畢生研究文學、哲學、神學,尤其對中古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文學造詣尤深,堪稱為英國乃至世界文學的巨擘,一生 的著作包括了詩集、小說、童話、文學批評,以及闡明基督教精義的作品不下五十多本,他二十六歲開始在牛津擔任助教,後來被當代譽為「最偉大的牛津人」,也 是二十世紀最具領導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張紀德/心銘
魯益師(Clive Staples Lewis, 1898-1963)是十分聰明的孩子,189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生在愛爾蘭貝勒法(Belfast)。父親亞伯特(Albert)是律師,母親芙洛拉(Flora Hamilton)是數學家。父母都喜愛讀書;所以買了很多書在家裏,遍處皆書,不必出去借書;孩子們也隨時隨處有書可讀。他們只生了兩個兒子,哥哥華倫(Warren),大於克理夫三歲多。兩兄弟從小很要好,像是朋友和同志。不同的是哥哥愛運動;弟弟卻恨惡運動。克理夫魯益師從小叫作約克(Jack), 父母相信該讓他在家受教育,請女教師來教導他所有的學科,由母親教他法文和拉丁文。還沒等他聽得懂母親高深數學的時候,母親發現患上胃癌;先是失血,繼而 得請醫生來家中,給她動手術無效,年紀只有四十六歲,就撇下丈夫和孩子去世了;約克對數學的興趣,也隨之死亡。時間在1908年。
魯益師(C. S. Lewis, 1898~1963)十歲那年母親病逝,他帶著憎恨神奪母之心和哥哥被送往寄宿學校讀書。魯氏不喜歡那裡的生活,常在孤單與悲哀中讀母親留給他的《聖經》,以得安慰。然而那時的他,仍未真正認識耶穌。他自小喜歡博覽群書,也喜歡在北歐神話中尋找想像空間。
1914年,拜柯克柏崔克(W. T. Kirkpatrick)為師。這老師是個無神論者,私塾兩年,魯氏學曉邏輯思考及其他語言,惟也同時揚棄了父母的信仰,成為無神論者。
1916年考進牛津大學,一年後被徵召入伍,派往法國服役。戰爭的恐怖,使他更憎恨神。後因傷退役,於1919年返牛津繼續未完的學業。這段日子,他所結交的同窗好友,個個都相信天地間有神,迫使他重思自己無神論的人生觀。
1924年開始任教於牛津,再度發現他喜歡的好友,全是有好見證、有美好品格的基督徒。他開始分析基督信仰對這些好友的影響。漸漸地,他發現凡無神論者都很矛盾,一方面否認神的存在,卻另方面在沮喪的危機中又常埋怨神。1929年他終向神投降,承認祂是神,但仍未歸信耶穌。改變魯氏信仰最關鍵的人物是托爾金。經常和他談信仰談到深宵的也是托爾金。
魯益師不斷獲得學術上的成就,但是他心中信仰的掙扎一刻也沒有停息。他有時離開基督信仰好像越來越遠,但是卻時刻又在靠近,這時兩個人影響了魯益師的信仰生命:一位是N.柯格希爾,牛津大學英國文學教授,有當時“最睿智也見聞最廣之人”的稱譽;他是個基督徒。另一位就是托爾金,牛津大學安格魯撒克遜講座教授,也是基督徒。在二人的影響下,他開始經歷1600年前聖奧古斯丁的歷練:
“我不愛什麼,但我內心有股力量要去愛;我內心深藏有需要,我恨自己不去需要…”逐漸改變成了另一個人,或者說,他逐漸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我像一個雪人,現在開始融解,從我的背部融起,一點一滴地瀉下,我不喜歡那感覺…”
漸漸地,他發現凡無神論者都很矛盾,一方面否認神的存在,卻另方面在沮喪的危機中又常埋怨神。1929年他終向神投降,他痛改前非,承認上帝是上帝。
"我跪下,我禱告,那晚,我可能是全英國最喪氣也最不情願但卻回頭的浪子。”
他順服完全成為基督徒,則是在兩年以後了。
托爾金是於1925年來到牛津教語言。除了信仰,路易士與托爾金有許多地方臭氣相投,最令他們契合的就是二人都醉心於神話故事。托爾金常透過神話故事的交流向魯氏談福音。1931年9月一個陰雨的晚上,魯氏與托爾金再度談起神話故事,魯氏堅持福音故事愛讀神話故事的魯益師不過是眾古老神話其中一個而已。托爾金卻指出魯益師拒絕相信的原因,是因為福音書的神話早已成真,若魯益師要回應這個已發生的事實,只能在相信和拒絕之間作選擇。兩天後,他 記敍在〈驚喜〉之中:“當我們(和他哥哥)出發去動物園的時候,我還不相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但是到達的時候我相信他是了。”這樣的轉變是是經歷了漫 長的流浪、掙扎、疑問、爭論和討論後的結果,魯益師後來寫道,我除了接受,別無他法。,魯益師決志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後成為英格蘭聖公會會友。
魯益師文筆流暢,能將深奧的觀念加以分析或用寓言比方,很多名言、比喻不但在教會中,亦在英美的政治學術界被人引用。在此將他部分寶貴的見解簡述如下:
「信」是什麼?
人的信心可以分為信心A及信心B。信心A,是理性知識上因瞭解而有的“認同”。信心B,是超越外在環境、或理解,而能接受,甚至甘心受苦,是一種對神的委身信託。
信心A可以為信心B開路,但信心B是一種恩賜。基督教所稱許的信,是指信心B。
「痛苦」的意義
魯 益師一生也經歷了許多身體與心理的痛苦。他也不認為自己特別能面對痛苦,但相信痛苦可以驅使人成長,生命更成熟。當他年輕時因著不能理解人間的痛苦而否定 神,因為人常問全知全能的神為什麼不能將世上的痛苦除掉?後來他領悟到痛苦是自由意志的一部分。如果神給人有自由意志,但又保證人不會受苦,那豈不矛盾 了。大多數的痛苦是由於人做了愚昧的選擇,但有一種痛苦是神的奧秘,為叫人從墮落的世界中清醒,而有所覺悟,並從人以外尋求醫治。苦難有如一個擴音器,可 以喚醒耳聾的世人。
為什麼要禱告?
全 知的神在我們未開口之前就知道我們的需要,也有能力成全人的需要,並不需要人來成就任何事。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要禱告祈求?理由是神愛我們,願意人在祂 的心意中有分,所以選擇人來執行祂的心意與祂同工。魯益師也很驚訝的發現有癌症患者從禱告中得醫治。不少時候我們的禱告沒有應驗,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坦 誠無偽地禱告。我們到神面前的心態比祈求的內容更重要,因為祂樂於與我們親近。
他先後任教於牛津及劍撟這兩間著名大學,是二十世紀基督教文學兼護教學的殿堂級人物,這位大文豪才華出眾, 一方面可以寫出學術巨著像「返璞歸真」, 「四種愛」(The Four Loves), 「地獄來鴻」(Scrawtape Letters), 「痛苦的奧秘」(The Problem of Pain), 「神跡」(Miracles), 「詩篇擷思」(Reflection On Psalm)及「卿卿如晤」(A Grief Observed)等書, 另一方面又可以寫出文筆活潑的童話故事. 一方面在校園做學問, 一方面也在電台做節目, 回答聽眾的信仰問題, 他那本「返璞歸真」就是根據他自己的廣播節目而寫成的.
魯益師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思想家和神學家, 他不單因其神學作品享譽基督教,也因其文藝創作而在英國文學界享有盛名, 他的作品跨越聖俗兩個世界, 也貫通了信仰與文學兩個領域.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對信仰認真, 他的信主也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掙紮, 他把他的信仰歷程寫在「驚喜之旅」(Surprised By Joy), 他的繼子Douglas Gresham 說, 他自從信主之後就很認真的做一個基督徒, 他每天每分都在努力過基督徒生活, 學習及聆聽耶穌所說的話, 然後照著行出來.
香港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