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把生活主導權交給員工

張忠謀:工作 是有效率做對的事

作者:吳迎春 黃靖萱  出處:天下雜誌 458期 2010/10

五十多年以來,從基層工程師,一路做到總經理、董事長,張忠謀一週工作不超過五十個小時,他的堅持何在?

專輯精采重點:

Facebook討論》你是否每天加班,但卻無法提升工作效率?與天下粉絲討論

最新》只要有台胞證,投資報酬率就可上看7.5%,怎麼辦到的?日本「好過族」衝擊消費,你也是好過族嗎?更多精采內容請看天下第461期

今天我想從工作、生活、承諾談起。

我對工作的理念,就是有效率地做對的事,這包含了二部份,「效率」及「做對的事」。

在職場上由誰來決定什麼是「對的事」?主管有七、八○%的責任,員工自己則有二、三○%的責任及權力。

「權力」是指假如主管要員工做的事,員工認為不對,他有權適時反映。「責任」則是指員工認為該做的事,不必等主管建議,自己可以主動放手去做。

「效率」則剛好相反,個人要負起七、八○%的責任。每個人都應該有效率地去做對的事。有的人會說,我工作缺乏效率是因為「主管要我整天開會。」我會回答:「假如你覺得開會對你沒有幫助,應該要跟主管反映。」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應該展現自主管理的能力。

我想分享自己的經驗。

我一週工作不超過五十小時

當年我一進入職場,就自許要有效率地做對的事。一開始,當然是由主管告訴我什麼是對的事情,但隨著工作逐漸上手,我也會有自主的判斷力,這成了我工作的原則。

有了原則後,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工作呢?五十幾年來,無論是擔任基層工程師,還是總經理、董事長,我的工作時間一星期都不超過五十小時。

唯一的例外是在德儀工作的前半年,根據鄰居的說法,我成了瘋狂的工作者。為什麼瘋狂?因為我看到建功的機會。之後雖也曾一週工作超過五十小時,但次數極少,回台灣後,可以說沒有過。

但這不表示我回家後不做任何公事。我在家會閱讀主管們的週報,約十二、三份一頁以內的報告。

至於在週一至週五的下班時間,我則從來不做和工作直接相關的事,我把時間用來閱讀。

閱讀是我很有興趣的事,可以很自由,隨意穿著,腳翹在桌上,聽著古典樂,這時我太太會在我身旁畫畫。當我閱讀一、二個小時後,她會忽然叫我:「來看我的畫」。我會鼓勵她,跟她說「畫的很好」。

種放鬆的心情,跟在公司工作的五十個小時完全不同。

所以我相當堅持,一週在辦公室不超過五十小時。我也希望同仁,包括基層員工在內,都遵照這個原則。

休息 比任何事都重要

平常我會在六點至六點半間離開公司,週末不上班,因為週末對我非常重要。在一週工作五十個小時後,我需要充電(refresh),週末就是我refresh的時間。所以我總是把週末空下來好好休息,也不應酬,假如是和好朋友沒有拘束的談話,那是樂趣,不是應酬。

幾十年來的職場生涯,我一週最多工作五十個小時,最少四十小時,因為生活中除了工作、經營家庭、婚姻外,還要培養興趣。我的興趣就是閱讀、音樂,有時會去聽音樂會,過去還有打橋牌,但近年來很少打了。

待在辦公室的時間一週不超過五十小時,這樣工作、家庭與興趣才能得到平衡。

最後,很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願意做出承諾。

假如沒有承諾,人就像沒有信仰、沒有靈魂。

我要求的承諾是,第一,對家庭有承諾。第二,對公司、工作有承諾。對公司與工作的承諾,二者有所差別,假如只對工作有承諾,可能會做出不利公司的事。例如,一位員工雖然離職了,但緣於對這份工作的承諾,他到別家公司繼續從事一樣的工作,並把在前公司所學一併帶走,這就是對公司沒有承諾。

有些人的能力很高,卻欠缺承諾,這樣的人也許可以創造短暫的成功,但我懷疑,他們會有快樂的人生。

工作,要有承諾才有意義,否則只是為了賺錢,這樣會快樂嗎?我想不會。我相信人要有承諾,這也是我一生奉行的哲學。承諾,使我的生活、工作充滿意義。

我們從今年六月開始,每週確認每位員工的工作時數。我要求員工每週工作五十個小時以內,假如有的單位做不到,一、二週的緩衝尚可接受,但是五十小時是明訂的原則,人資長在週報裡都會跟我報告。

(人資長補充:如果某單位長期超過五十個工時,我們就會跟主管溝通,了解問題出在哪裡,並要求要有實際的解決行動。)

把生活主導權交給員工

有好幾個單位的工時數字,從五十七、五十八小時,降到五十二、三,這數字包含中午用餐時間。

在我開始注意工時的事時,我發現公司下班後還在各廠禮堂放電影給員工欣賞,我中止了這項措施,因為我認為不該讓員工混淆工作與生活。為什麼下班了還要待在公司?持續看見同樣的面孔?公司應該負責提供員工一個有樂趣的工作環境,而員工下班後的生活則該交由員工自行負責,這是我的理念。唯有把主導權交給員工自己,他們才會積極尋求工作及生活的平衡。

公司內的社團活動也是相同情形,希望是員工自發性參加,而非基於同儕壓力而加入。

我們帶給員工一個具有挑戰、報酬優於同業的工作環境,但不負責他們下班後的生活,而且我絕對相信,一個人要快樂,最重要的是要先學會主宰自己的生活。

(六點了)我要回家了。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

9成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專業診斷查病因

更新日期:2010/11/26 13:13 中時健康 駱慧雯/台北報導

就讀小學三年級的小宇,本來托著頭對著窗戶外的雲朵發呆,突然卻和隔壁的同學吵架,嚴重影響上課的秩序。這樣的干擾上課的情況每天都會發生,經過醫師診斷後,判定他學生罹患了注意力缺陷症,容易有上課散漫和不專心的現象。當父母和老師都對此種情況束手無策之下,無意間看到有一則新聞報導,今年有名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學生,竟然考上競爭激烈的北市前三志願明星高中,頓時,小宇的母親終於又燃起了希望。

小孩讀書不專心似乎是每個家長的困擾!根據一項針對亞洲八國三千多名高中生和大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台灣地區學生注意力和自信心的評比都低於平均值,其中有92%的學生認為自己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但是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林育如提醒,現在學生課業壓力重,晚間睡眠品質不佳,都可能造成白天專注學習力下降,即使是成年人,也可能在上班開會時恍神或打瞌睡,所以醫學上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必須經過專業醫師的縝密診斷,才能加以界定。

學習階段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精神疾病之一。醫學臨床上,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分為三種型態,分別為「注意力不足型」(ADD)、「過動衝動型」,和綜合前兩項症狀的「綜合型」。一般而言,如果學童的行為舉止,包括學校成績不佳、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順利完成功課、衝動好動、經常貿然侵擾他人談話或遊戲、人際關係不佳等,已經嚴重影響日常作息和學校、家庭生活,家長最好諮詢專業醫師,再做診斷。不過,林育如醫師也強調,睡眠障礙、焦慮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會發生注意力分散的現象,如果要正確診斷ADHD,必須先排除精神疾病或其他合併症以釐清病因,避免其他疾病掩蓋或被誤認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狀。

發生ADHD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腦因多巴胺(Dopamine)神經傳導系統發生障礙,與智力並無相關,但是家長普遍因為孩子學習效果不佳才會發現ADHD的問題,因此在診斷上,精神科醫師除了觀察學童行為舉止,並採用標準化的測量量表作為基準外,另外會視需要替小孩做IQ等心理測驗,藉以觀察注意力的維持程度,瞭解課業表現不佳和智力的相關性。臨床上也曾出現罹患ADHD的學童,課業表現不僅不會落後同儕,反而名列前茅,但是卻由於嚴重過動和干擾他人學習的行為,必須接受治療。

ADHD主要起因於大腦的生理性疾病,因此精神科醫師將短效型的利他能(Ritalin)和長效型的專司達(Concerta)或思銳(Strattera)作為處方,刺激腦部化學物質分泌,藉以改善ADHD症狀。中醫則認為,因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所導致的學習障礙,可以藉由食譜和頭部針灸,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提高學習成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半左右罹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學童在成年後症狀會緩解,就算有輕微的ADHD症狀,成年後因不用長時間待在教室裡學習,能夠選擇適合的環境,只要不會構成生活、職場和家庭困擾,不用藥物的幫助,也能過著正常的生活。若是成年後仍有持續困擾的注意力缺陷或衝動症狀,仍建議尋求精神科醫師之協助。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1&id=12349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貨幣戰爭的來龍去脈及根本解決之道

貨幣戰爭的來龍去脈及根本解決之道

更新日期:2010/11/15 08:35

貨幣戰爭的來龍去脈及根本解決之道」(夏明珠報導)

如果貨幣戰爭真有其事,它的第一章是以美歐等國家,指責中國刻意壓抑人民幣匯率為重點,那麼劇本現在應該已經進入了續集,續集中,美國從指責人的,成了被指責的。

剛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高峰會,美國總統歐巴馬發現他淪為眾矢之的,必須不斷的替美國最近推出的二度量化寬鬆政策辯護,大家都質疑美國打算砸六千億美元,挹注市場,肯定是沒安好心。有些國家可能不好意思明講,可是私底下,看法都差不多,高峰會主辦國南韓總統李明博在與歐巴馬的共同記者會上,被問到他對美國聯準會第二波量化寬鬆行動的看法時,笑稱,這種問題應該等到歐巴馬不在場的時候再問。

聯準會的第二波量化寬鬆,勢必會讓已經動盪不安的外匯市場,更加的混亂,今年開年,歐元兌美元匯率以一歐圓兌換1.44美元起步,暑假的時候,它一度貶到1.19美元,現在又回到了1.37美元左右。

澳幣這個月初和美元並駕齊驅,這是1983年、澳洲政府採用浮動匯率以來,澳幣兌美元,第一次看到一比一的匯率。

從經濟泡沫後歷經十多年,始終起不來的日本,貨幣卻不斷升值,日圓兌美元匯率創下十五年新高。

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上個禮拜加入匯率話題的論戰,他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的評論文章中建議,應該回歸金本位制,以穩定市場。不過,兩天之後,他又把話吞了回去。

貨幣戰爭究竟因何而起,經濟學家說,兩年前的金融海嘯,對全球財富分配,進行了一番重整,海嘯掀起的巨浪,衝擊到貨幣市場。匯豐銀行全球證券市場策略部門主管伊凡斯說,在他看來,整件事情的重點應該在於,全球貨幣體系究竟是怎麼運作?過去貨幣發行,必須要有黃金作為後盾,美國在1971年尼克森執政的時候,脫離金本位制,現在,大家都可以自由的印鈔票,從前在金本位制的時候,不曾碰到過的問題,開始出籠,這應該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一下,過去的作法,是否比較妥善。

有關貨幣戰爭的話題,近來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就是美國的二次量化寬鬆,量化寬鬆就等於印鈔票。美國聯準會是想藉著增加市場現金流通,壓低利率、鼓勵大家努力消費,希望它能帶動景氣,創造就業機會。

不過這麼做是會有後遺症的,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物品氾濫,自然就會不值錢,同樣道理也可以運用在貨幣市場上,市場上美鈔流通量愈大,它的價值就會低,這也難怪其他國家會認為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就是刻意要讓美元貶值。一個國際財經顧問說,不管美國聯準會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心,它至少不會不知道量化寬鬆的後果就是美元貶值,大量美元在市場上流竄,經濟成長空間相對大的新興經濟體,成為資金追逐的首要目標,面對如狂潮般湧入的美元,開發中國家如臨大敵,它們到底恐懼甚麼?假使是在1997年金融風暴期間,亞洲國家對美元一定是歡迎都來不及,不過彼一時、此一時,現在,它們錢已經夠多了,就業也夠充分,過多熱錢流入,反而會因為匯率變動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新興國家從中國經濟崛起中,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量出口有助於經濟快速而且持續的成長,可是本國貨幣升值,對出口最為不利,大量美元進入市場,恰恰會造成這種後果,這就是為什麼不管是印度、還是巴西、或者中國,所有新興經濟體,面對美國二次寬鬆貨幣政策,必然會帶來的大量美元熱錢,如臨大敵,積極設法透過防堵與管控手段,避免它來得太快太急。

美國經濟佔了一個很大的便宜,因為美元目前是國際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單單中國就持有兩兆七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它們透過買進美國公債之類的資產,來保存這些美元,美國印債券換鈔票,這就好像是開支票給別人,吃定別人不會拿去兌現,肆無忌憚的繼續開支票,美元被當成全世界的儲備貨幣,讓美國可以用很低的利息,向全世界借錢,便宜佔盡的代價,就是讓平衡貿易如同緣木求魚。可是美國卻巴望透過為經常帳盈餘以及赤字設定上限,以一國貿易出超或是入超的狀況,作為匯率調整的基準,出口導向的國家當然不可能同意,不過,最讓人驚訝的是,反對最激烈的不是中國,而是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因為它們都很清楚,美國一味的在匯率上做文章,只是在掩蓋真正的問題。要根本的解決匯率問題,美國和中國都得改變,中國必須把出口導向的經濟,轉變成由內需來帶動,美國除了得在刺激成長上再加把勁,還要削減負債,這兩個經濟強權的轉型能否成功,將是未來貨幣戰場衝突或和平的關鍵。

勞工必須增加生產力,卻無法要求增加薪資

各國削減赤字 勞工苦日子來了

更新日期:2010/11/15 04:11

編譯盧永山/特稿

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法國和英國之後,美國日前公布削減赤字的計畫,已開發國家削減赤字,勞工首當其衝,未來的日子將日益難過。

這類撙節支出的作法早該進行,卻會犧牲已開發國家成千上萬勞工的生活水準,因為政府削減支出,將導致經濟活動減少,經濟成長放緩。

過去已開發國家的勞工總是有自信,他們的經濟狀況會改善,可以期待安穩的退休,子女未來的日子會比自己更好過,如今這種對未來的自信已經消失無蹤。

這些世界強權若要回到往日的榮光,必須克服諸多障礙,居高不下的負債是其一。過去幾十年,已開發國家的政府和消費者透過舉債所進行的過度支出,如今開始自食惡果。

美國經濟週期研究所(ECRI)主管艾楚坦表示:「我們必須脫去債務的夢魘。」

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今年七大工業國(G7)的整體負債占GDP比重將升至109%,明年進一步攀升至113%,2000年時僅為77%。

去年美國政府整體負債占GDP比重已高達92%,而到今年底,日本整體負債占GDP比重將暴增至225%,高居世界第一。根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去年法國整體負債占GDP比重達78%,葡萄牙為76%。

控制負債是漫長的過程,需連續多年的大幅削減支出,勢必會拖累經濟成長。Egan-Jones信評公司創辦人伊根表示:「這是一個全球重置(global resetting),不同國家面對負債,採取各種因應措施,包括調高退休年齡、裁減公務員等,因目前的負債水準無法維持下去。」

已開發國家的沉重負債多半來自於勞工的退休福利,但這種福利已陸續被砍。

英國預定在2046年時將退休年齡由目前的65歲延長至68歲。希臘預定在2015年將退休年齡自61歲延長至63歲,並調整公務員的退休金給付標準。義大利、西班牙也已將退休年齡延後至65歲。

法國政府最近通過一項法案,將退休年齡由60歲提高至62歲,但引發激烈的抗議,此案還有待國會批准。美國公布的削減支出計畫,預計在2050年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8歲,2075年再延長至69歲。

隨著人口老化,這些退休負擔將越發沉重。伊根表示:「我認為未來幾年發生的情況將會是大重置(Great Reset),各國政府必須改變允諾公民的合約。」

但要進行變革並不容易。今年歐洲政府削減勞工福利和退休金,或調高稅率來縮減預算赤字的作法,引發工會強力反彈。

美國期中大選,雖然民眾對政府負債強烈不滿,但當公布削減支出計畫,有意削減社會安全福利和資格時,隨即遭到各方批評。

開發中國家新增的龐大勞動力,對已開發國家的勞工也造成競爭壓力,他們必須增加生產力,卻無法要求增加薪資。

艾楚坦表示:「我們正面臨全球結構改變,有20億新的勞動人口進入職場,這些龐大的勞動力對勞工價格形成向下的壓力。」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儲存的歷史演進

圖:從楔形文字到快閃記憶體-儲存的歷史演進
2010-11-12 12:27:01 editor2003.tw@cnet.com ()
圖:從楔形文字到快閃記憶體-儲存的歷史演進楔形文字模板 (Cuneiform tablet)

第一套具有規則性的資料儲存系統是楔形文字書寫系統,它出現大約在公元前3400年。雖然它漸漸演進成一套完整的書寫語言,但是剛開始時它是用來計算與歸類農作物生產(當然也包括賦稅計算)的方法。

經由使用手寫筆在陶土模板上刻畫,書寫的東西可以在事後輕易的抹除。當然模板可以經過燒烤成型,以便長時間的儲存。

數以千計的可辨識模板以及其他碑銘被保留下來,這真是令人讚嘆的工具,即便以現代科技都不太可能複製。然而,儲存容量相當有限,一塊手機大小的模板的最大儲存量大約只到500 bytes。



Gutenberg印刷機 (Gutenberg printing press)

西方第一台資料儲存系統能夠有效率的複製資料–這也意味著溝通與儲存–的系統,就是Johannes Gutenberg的印刷機。雖然它的輸出並不比楔形文字模板的密度高很多,而且儲存媒體也較為脆弱些。但是,這項發明造就了西方的啟蒙運動年代,而且持平而言它有如是一個火種,帶動了所有後續的技術。

Gutenberg創造了可移動式並可以量產的金屬字型以及油性墨水,並由農業機器修改,達成可以將手寫文件生產幾乎沒有限制且完美拷貝的任務。這部印刷機快速而廣泛的被各地採用,除了阿拉伯語的世界–該地相當晚才採用此機器,原因在於強大且根深蒂固的手本業者的利益以及技術上生產令人滿意的阿拉伯文移動式字型。



水銀延遲線 (Mercury delay line)

這是一套特別但是並非特別實用的資料儲存系統。水銀延遲線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發明用於雷達系統,後來在早期的電腦上也曾被運用,例如1950年代早期的Lyon’s Electronic Office電腦Leo 1。

水銀延遲線將訊息以一系列超音波從一個水銀管傳遞到另一個水銀管來儲存。它們可以儲存大約500 bytes的資料,但是操作有其難度,而且設備必須安置在高溫的環境中才有其效果。

同樣的原理,使用quartz delay lines,也運用在歐洲的彩色電視上,直到1990年代初。也一度有人建議,阿波羅太空人留在月球上的反射器可以將其與地球之間的空間被用來當作一個laser-delay儲存系統。



打孔卡 (Punch Card)

打孔卡是早期電腦運算的表徵。打孔卡的密度很低但是很耐用,而且在緊急狀況下,能夠由熟練人員更改或讀取。

基本上,打孔卡是由18世紀中期的自動織布機衍伸而來的,IBM是最宣揚此技術的使用者。此卡片的形式是由Herman Hollerith為了1890年人口普查所開發的,因此打孔卡也被稱為IBM或Hollerith卡,他的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後來成為IBM。

此卡最普遍的尺寸能夠儲存大約160個字體,但是同時也有不同排列的卡被使用。



紙帶 (Paper tape)

伴隨著打孔卡,紙帶被大眾認定是20世紀中期電子運算的代表性產物。開發用於teletypes的儲存用途-teletype是一種巨型的電機式設備,是結合打字機與電報機的產品。紙帶有各種不同的長度,因此各自資料儲存量也不同。

和打孔卡的原理一樣,帶子上面的孔啟動光學感應器,將紙帶或塑膠背面的形狀轉換成電子訊息,每次5個 bits。

紙帶最有名的使用是在Colossus(巨像電腦),為Bletchley Park使用的電腦,用以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破解高層次的德國密碼。如果以光學方式取代一般的鍊條同步,此機器能夠以每分鐘5,000個字體的速度從紙帶攝取資料,相當驚人。當然機器可以運作的更快,但是紙帶在更快的速度下可能解體。

紙帶最後受到重用是在收音機專家之間,他們用它來控制radioteletypes,直到1980年代中期,具有全面優勢的微處理器將其淘汰出局。



磁帶 (Magnetic tape)

隨著電子產業的進步,在磁帶上記錄高密度的資料成為可行的事,原本磁帶是設計用於儲存類比音訊。

它應該是目前仍被經常使用於企業IT部門中最老的儲存技術了,當然它也運用後續的一些新技術得以讓其繼續成為半永久性儲存大量資料的一項經濟方式。

在1980年代,當floppy disks變的便宜且容量足以取代卡匣式儲存,它在經常性儲存的使用也踏入末途。圖片中這台設備來自Bletchley Park的一台1960 Eliot 803B電腦,是磁帶機相當早期的樣式。磁帶則是使用背膠35mm材質。



磁鼓 (Magnetic drum)

儲存發明的一大突破就是磁鼓,它也可說是硬碟的前身。這個樣品來自1950年代中期IBM 650電腦,能夠儲存一萬個字體,而且它是電腦的主要記憶體。它的長度是16英吋,具有40軌,每分鐘為12,500轉。

為了確保一致性與無振動的轉動,磁鼓都相當巨大並由強大的馬達驅動。關於此設備有一套傳奇與怪談的傳統產生,大多集中在軸承異常或是嚴重當機導致磁鼓穿牆飛出,或是整台機器在火花與煙霧中走出機房。



硬碟 (Hard disk)

現今電子運算的主流產品。硬碟機是在1956年由IBM發明,直到今日還是在幾乎每部電腦上轉動。

照片中展示了六種不同規格的硬碟,從8英吋到1英吋都有,呈現出此產品從1970年代到今日的發展歷程。8英吋硬碟的儲存量在5MB與30MB之間,而3.5英吋硬碟目前最大的儲存容量高達3TB。

雖然多數人知道摩爾定律,那就是矽元件領域的產品每兩年便會成長一倍,硬碟容量早已超過此成長比率了。最重大的進展之一就是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兩位發現並提出解釋的物理學者因此發現獲得2007年諾貝爾獎。



快閃記憶體 (Flash Memory)

它是硬碟產品最大的威脅,而這重要的技術讓我們的口袋或提袋變成一個資料庫。快閃記憶體是在1980年由Toshiba所發明。因為它全然是半導體產品,自然受惠於摩爾定律而快速成長。

沒有移動組件與低能源消耗,它與硬碟展開競爭PC或其他較大型電腦設備的主導地位。然而,硬碟的成本與效能持續進步,幅度比快閃記體更快,這將是一場長期的爭戰。

圖片中的產品來自ZDNet英國編輯的手機,價格約17英鎊,可以儲存比同樣大小的楔形文字模板16億倍多的資料。

不過,它的壽命可能不會超過5,000年吧。

(ZDNet Taiwan編輯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