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人少的好處

文/iThome (記者) 2008-03-25

人口的成長趨緩、乃至於減少,一向都被視為是一個「問題」。我們眼前可見的、最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問題包括:人力不足,將導致經濟成長趨緩、高齡化社會,將導致年輕人的負擔加重、新生兒減少,各級學校普遍產能過剩等。但是,人口減少真的有那麼糟嗎?我倒覺得未必盡然。

臺灣人口的總生育率在近幾年持續創下新低,2007年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子女數只剩1.1人,幾乎是全球最低的數字。新生兒人數只有二十萬四千四百多人,比起十年前的三十二萬六千人,足足減少十二多萬人。新生人口減少,連帶也使得臺灣高齡人口比率攀高,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提升至10.2%。此外,在臺灣出生的嬰兒,每9.8人就有1位是外籍配偶家庭子女。

人口的成長趨緩、乃至於減少,一向都被視為是一個「問題」。我們眼前可見的、最常被提出來討論的問題包括:

●人力不足,將導致經濟成長趨緩。一家外資金融機構的研究部主管就認為,臺灣的人口結構極差──「低成長、高齡化、流動率低」,這樣的結構所導致的勞動力與消費力不足,未來有可能使臺灣的GDP增長率只剩2%至3%。

●高齡化社會,將導致年輕人的負擔加重。在1976年,臺灣高於65歲的人口只占4%,二十年來提升了1.5倍,這也意味著每一位工作中的年輕人必須扶養的老年人數大幅提高。

●新生兒減少,各級學校普遍產能過剩。人口減少,各方面的需求會呈等比例的降低其實是必然的結果。學校收不到學生,其實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問題,婦產科、補習班、嬰幼兒用品廠商等莫不如此,學校招生不足的問題之所以一再被凸顯,反映的其實是學校的應變能力速度,要比一般組織來得有限而緩慢。

但是,人口減少真的有那麼糟嗎?我倒覺得未必盡然。我們之所以覺得人口減少會是「問題」乃至於「災難」,說穿了,這仍舊是「一切唯經濟成長是問」的思維邏輯下的產物。如果我們退一步來設想,就會發現人口減少的好處著實也相當不少。

人少了,競爭也就少了。現在都會地區的年輕人辛苦工作數十年,也未必買得起房子。但在可見的未來,以臺灣的自有住宅率之高(九成上下),在人口趨減的情況下,住者有其屋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人少了,資源的消耗也就少了。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1798年提出的「人口論」指出,「人口增長的速度必然快過食物供給,因此某種災難性的人口抑制手段將無可避免」,此言論一度被批評得一文不值,但在當下的時空環境之下來看,卻又未必那麼不堪。過去數十年來,我們相信技術的進步必然可以克服地球資源短缺的問題,然而,只有到了石油、鋼筋與雞蛋價格都飛漲的今天,我們才真正醒悟到科技並非萬能、成長並非沒有極限。人們自願性地不想生小孩,往好處想,至少不是馬爾薩斯所說的災難性人口抑制手段。

新生人口減少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但是或許也是多數人最不在意的一點是,人類的數量在近數百年來的爆炸性成長,早就對地球環境與其他物種帶來毀滅性的傷害。地球人口成長如果能夠全面性減緩,未嘗不是地球能夠修身養息的開始。

如果我們犧牲一點經濟成長率,能換來後代子孫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地球生態的平衡與再生,這樣的出生率下降、人口減少又何須憂心?我們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宣稱,希望平均每位婦女生育子女數在2015年能回升至1.6人。然而,除了看到少子化可能造成勞動力不足、經濟發展遲緩等問題之外,政府是否真正評估過人口減少的正面效益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