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台
中新社的老農夫陳水良又到大學去開講囉!這一次,水良伯回顧了台灣農業的過去式,指出病徵所在,並且展望農業的未來式,那就是年輕人的加入。同時也不忘提
醒農夫們善待土地的重要。少年ㄟ,快加入水良伯的行列吧!保證你不會只有22K。揪竟是什麼道理,水良伯細細剖析給你知曉。
編按:台中新社的農夫水良伯學歷不高,卻勤奮好學,經常大老遠北上聆聽名人或企業家演講,再觸類旁通地運用到農業上。經典之作是,他以「藍海策略」在山上種出甜美優質的洋香瓜,跌破了眾人眼鏡。
六十多歲的人,眼中卻散發著年輕的灼灼光采,侃侃談著科技結合農業的未來夢想。這是我對水良伯最欽佩的地方。多數人到了這年紀都只想著退休養老吧。
聽過數百場演講後,水良伯也被邀請到四界分享經驗,水良伯坦言心情非常緊張戰戰兢兢地開始準備。水良伯託我整理的演講稿如下,他很高興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歡迎有志青年跟他一起打拚。
─────────────────────────────────────────────────
各位知道柯達的例子嗎?面對底片將被數位相機取代的趨勢,柯達的老闆聽不進去,仍固守傳統,不願意放棄經典產品。只靠精簡人事維繫,然而最後還是瀕臨破產。
二次大戰之後,工業興起,產值比農業高,年輕人被新的科技吸引,往都市跑。
這距離現在不過半個世紀。然而科技業發展至今,就算不到夕陽產業的地步,也已經出現瓶頸,例如無薪假的出現。
各行各業起起落落,時代不斷變遷,風水輪流轉。依我的看法,在未來的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產業將不是工業,也不是科技業,而是農業。
農業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一直沒有改變。年輕人去過都市後又回到鄉村,會覺得鄉村很落後,因此發生了斷層。
但是在都市真的比較好嗎?現在大學畢業只有22K,為什麼年輕人還願意在那種環境中工作?
我一直強調農業將是未來最重要的產業。不過老農夫講的沒有人要聽。我曾寫一篇短文抒發「老農夫的遺憾」,裡面寫到:任何領導人若不懂耕田人和寫詩人具有相同的尊嚴,絕不可能有蓬勃發展的社會。大家不應只注重士大夫,應同時重視農夫,彼此各展所長。
為什麼社會輿論總是在談工業或科技業要怎麼革新進步,很少人在談農業?
農業和柯達有點相似。老農夫就是沒有辦法捨棄他的經典產品,亦即田裡生產出來的蔬果。為何農業一直無法創造高的利潤?關鍵在於:農產品沒有升級。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回來,白髮蒼蒼的老農無力創新,無法像科技產品一樣,創造出一代產品之外的二代產品、三代產品。
一九八八年,五二○農運,農民北上抗議政府不重視農業發展,我也參加了。我們帶了很多橘子,在台大麥當勞門口發給路人。當時橘子產銷失衡,一斤不到 2元,但是麥當勞的柳橙汁一杯賣25元。到現在,二十幾年過去了,柳丁還是經常產銷失衡,價錢還是個位數,麥當勞的柳橙汁還是一杯好幾十塊。政府和人民都 沒有去追問,為什麼農業的困境一直沒有改變?
譬如最近高麗菜很便宜,因為先前農民看到菜價上漲,拚命搶種,結果導致供需失衡,於是價格又大跌。農民如果著眼在「價格」,波動很大,就會隨波逐流。
「價值」就不一樣了。我的高麗菜一顆可以賣兩百塊,是因為它的「價值」。某一樣農產品要什麼時候最好吃?農民自己最清楚。農民必須回歸本質,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價值才會顯現。
從前的農業是「生產者導向」,未來則是「消費者導向」。現在民眾面對這麼多的選擇,有國產也有進口,我們未來的農產品要以「價值」來定位,而非「價格」。
再舉一個黃豆的例子。目前台灣的黃豆全部依賴進口,因為國外生產成本低,價格便宜。但是黃豆有分食品級和榨油飼料級,加工廠商為了壓低成本大都選用後者,導致國人所吃的豆製食品,竟然都不是用食品級黃豆製作的。
然而大多數國人根本不知道有食品級黃豆這件事,只是很習慣便宜的豆漿和豆腐,於是廠商也就繼續如此生產。當「價格」凌駕了「價值」,犧牲的很可能就是我們自身的健康。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我們不再靠眼睛吃飯,而是要用腦筋吃飯。農民和消費者都一樣,不能再以價格當做唯一的標準,而要看重產品的價值。
那麼,農產品能不能像科技產品一樣,不斷地升級?提昇它的價值?
升級的重點,不在於研發新的品種,而是要把既有的產品創新。舉個例來說,我賣高麗菜時,跟客戶訂契約,買高麗菜要加購配料蔥或蒜,一加一大於二。就像賣手機不會只賣你手機,還要賣你電池和其他一堆配備。科技產品可以如此,農產品也可以。
年輕人回流創新,才能達成農業世代的提升。若能有懂得創新、有智慧的年輕農民回來,設法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更了解農產品背後的故事,這便是未來一大商機。
旺旺光是賣仙貝就能做首富。未來,吃是最重要的事情。三十年以後勞保可能會垮,但是三十年後農業絕對不會垮,且仍將是重要產業,因為每個人都要吃嘛。如果你回來務農,就不用擔心勞保會倒。為什麼你要一直在工業科技業鑽牛角尖,難道只有在工業才能生存嗎?
年輕人不要被過去的世俗價值觀迷惑了。農業有很多發展的空間,可以讓年輕人恣意揮灑。
7-11什麼都賣,農友為何不行?二十年前的7-11,只有賣飲料零食,十年前也還沒有賣茶葉蛋,現在賣便當、賣水果,甚至賣蔬菜。7-11懂行銷,老農民不懂。
過去農業世代相傳的只有種植技術,沒有傳授到行銷方式。要做行銷,必須時時刻刻感受和尊重消費者的需求。
但是從前農友只是很單純地把產品交給商人,沒有接觸消費者,感受不到消費者的需要。所以農產品的行銷根本沒有掌握在農民自己的手裡,這也正是最需要年輕人投入的地方。
未來的農民必須要懂得消費者的心。譬如我最近想出「蔬菜盆栽」的點子,把一小片農田帶到家中的客廳,可以培養小孩子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植物的認識。農民不只是賣產品,還傳遞了人與土地的感情。
以前農民就是只會埋頭工作。未來的農業不再是傳統的「愛拚才會贏」,這叫作「匹夫之勇」,拚命種一大堆,做得這麼累,怎麼去學習。未來的農民必須學習去凸顯你的智慧,以創意設法讓產品升級,以符合消費者需求。
在台灣務農,更是得天獨厚。台灣是寶地,南北長才四百公里,地理氣候卻非常特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可以在台灣生產。
如果你回來務農,絕對不只22K。媒體報導年輕人去澳洲打工一個月賺十幾萬台幣,但是在那邊打工是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中間只有很短的吃飯和休息時 間,所得還要支付當地昂貴的飲食和房租。而我們台灣的農田雇工呢?不用打卡,休息時間充分,還提供午餐點心給你吃。所以不能直接這樣拿來比較。
農曆過年到現在,已經有六個人來找我,都是原本在科技業工作,想要轉行到農業。我認為務農的前提,關鍵在於「用心」與「愛惜土地」。
務農沒有秘訣,重點就在「用心」與否。做一個農民,必須學會和植物對話,跟植物磨合。這一定要實作才會了解。
「做田是按怎會壞?」我工作到一半,常常就躺下去,享受大地的擁抱,享受到非常富足的感覺,這是多麼幸福?要務農,一定要懂得善待土地。
我不談「有機」,而是著重於「善待土地」。絕對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把土地的資源用光。許多農民不讓土地休息,過度施肥施藥強迫作物持續生長,把地力消耗殆盡,土壤變成沙漠。
即使做有機,如果缺乏對土地的友善思考,也可能造成其他問題。譬如有機肥下太多,導致蔬菜中硝酸鹽殘留過高,吃多了累積在人體可能會致癌。農藥有管制,硝酸鹽卻沒有,後者危害可能比農藥還嚴重。
工業只帶來了生活的方便,而不是幸福。方便並不代表幸福。務農之路就是在學習,人和土地要怎麼共存共榮,而不是只為了錢。這些難以言傳的哲理,都存在農業當中,必須親身實作,才能夠感受與領悟。
前面說到老農夫的遺憾,其實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事事無法盡如人意,有缺陷是人生的常態,不完美是世界的真相。看著農業從過去到現在的演變,老農夫確實有遺憾,但若在座的各位有一、兩位願意一起參與農業的改變,老農我也許就不再有遺憾了。
後記:文章刊出後,不少讀者希望拜訪水良伯請教經驗,水良伯同意公開電話資訊,請大家直接聯繫!
六十多歲的人,眼中卻散發著年輕的灼灼光采,侃侃談著科技結合農業的未來夢想。這是我對水良伯最欽佩的地方。多數人到了這年紀都只想著退休養老吧。
聽過數百場演講後,水良伯也被邀請到四界分享經驗,水良伯坦言心情非常緊張戰戰兢兢地開始準備。水良伯託我整理的演講稿如下,他很高興能在此與大家分享,歡迎有志青年跟他一起打拚。
─────────────────────────────────────────────────
各位知道柯達的例子嗎?面對底片將被數位相機取代的趨勢,柯達的老闆聽不進去,仍固守傳統,不願意放棄經典產品。只靠精簡人事維繫,然而最後還是瀕臨破產。
二次大戰之後,工業興起,產值比農業高,年輕人被新的科技吸引,往都市跑。
這距離現在不過半個世紀。然而科技業發展至今,就算不到夕陽產業的地步,也已經出現瓶頸,例如無薪假的出現。
各行各業起起落落,時代不斷變遷,風水輪流轉。依我的看法,在未來的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產業將不是工業,也不是科技業,而是農業。
農業的過去式(老農守舊無法創新)
農業以前都是世代相傳,靠天吃飯,祈求風調雨順,秉持著敬天謝地的理念,順應一年四時與二十四個節氣來勞動生產,以及民俗信仰來發展傳統農村時節的生活。農業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一直沒有改變。年輕人去過都市後又回到鄉村,會覺得鄉村很落後,因此發生了斷層。
但是在都市真的比較好嗎?現在大學畢業只有22K,為什麼年輕人還願意在那種環境中工作?
我一直強調農業將是未來最重要的產業。不過老農夫講的沒有人要聽。我曾寫一篇短文抒發「老農夫的遺憾」,裡面寫到:任何領導人若不懂耕田人和寫詩人具有相同的尊嚴,絕不可能有蓬勃發展的社會。大家不應只注重士大夫,應同時重視農夫,彼此各展所長。
為什麼社會輿論總是在談工業或科技業要怎麼革新進步,很少人在談農業?
農業和柯達有點相似。老農夫就是沒有辦法捨棄他的經典產品,亦即田裡生產出來的蔬果。為何農業一直無法創造高的利潤?關鍵在於:農產品沒有升級。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回來,白髮蒼蒼的老農無力創新,無法像科技產品一樣,創造出一代產品之外的二代產品、三代產品。
一九八八年,五二○農運,農民北上抗議政府不重視農業發展,我也參加了。我們帶了很多橘子,在台大麥當勞門口發給路人。當時橘子產銷失衡,一斤不到 2元,但是麥當勞的柳橙汁一杯賣25元。到現在,二十幾年過去了,柳丁還是經常產銷失衡,價錢還是個位數,麥當勞的柳橙汁還是一杯好幾十塊。政府和人民都 沒有去追問,為什麼農業的困境一直沒有改變?
農業的未來式(以年輕創意讓農產品升級)
未來如何能讓農業賺到錢?一定要從區分「價格」與「價值」著手。譬如最近高麗菜很便宜,因為先前農民看到菜價上漲,拚命搶種,結果導致供需失衡,於是價格又大跌。農民如果著眼在「價格」,波動很大,就會隨波逐流。
「價值」就不一樣了。我的高麗菜一顆可以賣兩百塊,是因為它的「價值」。某一樣農產品要什麼時候最好吃?農民自己最清楚。農民必須回歸本質,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價值才會顯現。
從前的農業是「生產者導向」,未來則是「消費者導向」。現在民眾面對這麼多的選擇,有國產也有進口,我們未來的農產品要以「價值」來定位,而非「價格」。
再舉一個黃豆的例子。目前台灣的黃豆全部依賴進口,因為國外生產成本低,價格便宜。但是黃豆有分食品級和榨油飼料級,加工廠商為了壓低成本大都選用後者,導致國人所吃的豆製食品,竟然都不是用食品級黃豆製作的。
然而大多數國人根本不知道有食品級黃豆這件事,只是很習慣便宜的豆漿和豆腐,於是廠商也就繼續如此生產。當「價格」凌駕了「價值」,犧牲的很可能就是我們自身的健康。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我們不再靠眼睛吃飯,而是要用腦筋吃飯。農民和消費者都一樣,不能再以價格當做唯一的標準,而要看重產品的價值。
那麼,農產品能不能像科技產品一樣,不斷地升級?提昇它的價值?
升級的重點,不在於研發新的品種,而是要把既有的產品創新。舉個例來說,我賣高麗菜時,跟客戶訂契約,買高麗菜要加購配料蔥或蒜,一加一大於二。就像賣手機不會只賣你手機,還要賣你電池和其他一堆配備。科技產品可以如此,農產品也可以。
年輕人回流創新,才能達成農業世代的提升。若能有懂得創新、有智慧的年輕農民回來,設法讓消費者吃得更健康,更了解農產品背後的故事,這便是未來一大商機。
旺旺光是賣仙貝就能做首富。未來,吃是最重要的事情。三十年以後勞保可能會垮,但是三十年後農業絕對不會垮,且仍將是重要產業,因為每個人都要吃嘛。如果你回來務農,就不用擔心勞保會倒。為什麼你要一直在工業科技業鑽牛角尖,難道只有在工業才能生存嗎?
年輕人不要被過去的世俗價值觀迷惑了。農業有很多發展的空間,可以讓年輕人恣意揮灑。
7-11什麼都賣,農友為何不行?二十年前的7-11,只有賣飲料零食,十年前也還沒有賣茶葉蛋,現在賣便當、賣水果,甚至賣蔬菜。7-11懂行銷,老農民不懂。
過去農業世代相傳的只有種植技術,沒有傳授到行銷方式。要做行銷,必須時時刻刻感受和尊重消費者的需求。
但是從前農友只是很單純地把產品交給商人,沒有接觸消費者,感受不到消費者的需要。所以農產品的行銷根本沒有掌握在農民自己的手裡,這也正是最需要年輕人投入的地方。
未來的農民必須要懂得消費者的心。譬如我最近想出「蔬菜盆栽」的點子,把一小片農田帶到家中的客廳,可以培養小孩子對土地的熱愛,和對植物的認識。農民不只是賣產品,還傳遞了人與土地的感情。
以前農民就是只會埋頭工作。未來的農業不再是傳統的「愛拚才會贏」,這叫作「匹夫之勇」,拚命種一大堆,做得這麼累,怎麼去學習。未來的農民必須學習去凸顯你的智慧,以創意設法讓產品升級,以符合消費者需求。
被土地擁抱的幸福
農業未來的發展,不是要多,而是要精。下一代,不只是要精緻農業,還要再升級,以科技服務農業。在台灣務農,更是得天獨厚。台灣是寶地,南北長才四百公里,地理氣候卻非常特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農作物都可以在台灣生產。
如果你回來務農,絕對不只22K。媒體報導年輕人去澳洲打工一個月賺十幾萬台幣,但是在那邊打工是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中間只有很短的吃飯和休息時 間,所得還要支付當地昂貴的飲食和房租。而我們台灣的農田雇工呢?不用打卡,休息時間充分,還提供午餐點心給你吃。所以不能直接這樣拿來比較。
農曆過年到現在,已經有六個人來找我,都是原本在科技業工作,想要轉行到農業。我認為務農的前提,關鍵在於「用心」與「愛惜土地」。
務農沒有秘訣,重點就在「用心」與否。做一個農民,必須學會和植物對話,跟植物磨合。這一定要實作才會了解。
「做田是按怎會壞?」我工作到一半,常常就躺下去,享受大地的擁抱,享受到非常富足的感覺,這是多麼幸福?要務農,一定要懂得善待土地。
我不談「有機」,而是著重於「善待土地」。絕對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把土地的資源用光。許多農民不讓土地休息,過度施肥施藥強迫作物持續生長,把地力消耗殆盡,土壤變成沙漠。
即使做有機,如果缺乏對土地的友善思考,也可能造成其他問題。譬如有機肥下太多,導致蔬菜中硝酸鹽殘留過高,吃多了累積在人體可能會致癌。農藥有管制,硝酸鹽卻沒有,後者危害可能比農藥還嚴重。
工業只帶來了生活的方便,而不是幸福。方便並不代表幸福。務農之路就是在學習,人和土地要怎麼共存共榮,而不是只為了錢。這些難以言傳的哲理,都存在農業當中,必須親身實作,才能夠感受與領悟。
前面說到老農夫的遺憾,其實人生不可能沒有遺憾,事事無法盡如人意,有缺陷是人生的常態,不完美是世界的真相。看著農業從過去到現在的演變,老農夫確實有遺憾,但若在座的各位有一、兩位願意一起參與農業的改變,老農我也許就不再有遺憾了。
後記:文章刊出後,不少讀者希望拜訪水良伯請教經驗,水良伯同意公開電話資訊,請大家直接聯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