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9日 星期四

人是英雄,錢是膽

人是英雄,錢是膽
文/iThome (記者) 2007-07-05

推動這個世界前進的力量,是經濟而不是技術,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運「錢」帷幄,科技需要錢來支持,錢則需要靠科技來賺取更多利潤。

吳俊瑩/iThome電腦報技術主筆

一間公司的成長極限,並不是取決於公司的技術好壞,而是取決於公司有多少錢可以用來周轉。理論上手邊的現金越多,可以用來購買原料投資設備的能力越強,就可以擴大經營規模接更大的訂單,否則就算有大訂單,但是沒錢買原料也是沒輒。我常聽創投的朋友說,純工程背景的經營者,容易出現財務管理的罩門,往往以為技術可行就投入資源與資金,卻沒有思考手邊銀彈的分配組合,萬一產品銷售不良,很容易陷入危機。

對經營者來說,有陷入財務危機的經驗是件好事。我見過很多朋友為了籌措資金弄得昏天暗地,甚至自己拿錢出來付員工薪水、買回員工股票。沒有錢的公司,什麼都不是,老闆與員工都是英雄,卻什麼都不能做。所以資深的企業家都強調,會管錢的經營者比懂技術的經營者更重要!

雖然說企業大多要求幹部同仁編列預算,不過所有技術主管都認為這是「多此一舉」,大家都學會怎樣掰一些數字,卻沒有用認真的態度來面對。

「所以我們把降低成本列為技術主管的績效,」以擅長成本控制取勝的知名公司經營者這樣要求他的主管,「寧可不開新案子,也要拼命降低成本!」企業透過ERP系統將技術主管手中案子的成本攤開來,逐項檢討之後訂定各單位的責任百分比,然後分派進行。「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該怎樣著手降低成本,」任職該公司的朋友說,「因為從報表上看起來每項價格都很合理,每個零件都很必要。」不過接下來大家發現,透過提升各專案間的共用料件、減少客製化料件的需求,並且將設計簡化整合之後,終究還是「榨得出汁來」。

從研發的角度來看,孵一個產品需要花多少錢?有沒有人在意花這些錢產生多少效益?企業經營最難的,就是要員工幫公司省錢,尤其是那些擔任RD的員工。大多數的產品在RD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價格結構,如果RD沒有把公司的錢當成自己的錢來看,就會發現公司裡面到處都是偽裝成「明日之星」的「問題兒童」產品。

「公司不敢斷然砍掉產品就會養成員工浪費的心態!」在經歷公司的起死回生之後,一個學長談到如何逼使員工痛定思痛幫公司省錢,「要讓同仁知道,他們發條上不緊只會浪費大家的錢!」我們都不希望自己負責的產品被砍掉,但如果我們沒能力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那還不如早一點收了。這樣的危機感至少可以先篩選掉信心與決心不足的員工,因為外部的競爭更殘忍。

曾經有一個臺商這樣形容他的企業:「這個公司就像是個漏水的水桶,我知道他在漏,但我只能拼命加水才能不讓他漏光。」公司只有他一個人在加水,其他人無所謂,結果最後水漏光、公司解散。企業需要上上下下都視錢如命,讓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雖然這樣的要求會讓技術人員覺得很感冒,做什麼事情都受到限制,但是很多研發的費用其實都在不經意中被浪費了。

要怎樣讓公司產生節儉的文化?光靠技術主管做預算、把關、精簡人事是不夠的,錢的事情需要「常態性的警覺」才可以。有經驗的老前輩提到一個重點,用錢這件事情一定要「不見兔子不撒鷹」,也就是說,如果連個影子都沒看到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花錢買我們想像的未來性。要花錢放出手上的老鷹,就一定要抓到兔子,否則就應該持續觀察判斷。

時間的錯覺,是最容易讓我們亂花錢的因素。我們常常為了趕一天兩天 的事情而用更高昂的代價去執行,但是並非所有事情都需要付出這樣的代價。我們多用一些腦筋,多做一些檢查,同時培養自己的能力多cover一些事情,就可以幫公司省下很多失誤性的浪費。

用錢的合理性與用技術的合理性不能拿來作比較,如果我們認為每項技術都要同時投資,也都要分派力量去做,那麼就算錢燒完了也不會有結果。同樣的,技術到達一定程度就要做修枝減葉的商業化動作,如果公司沒有持續的金錢收入,不可能撐太久。

上太空本來是件很神聖的事情,但是業者面對龐大的財務壓力,還是得開放太空旅遊,才能有經費繼續前進。工作的選擇也是如此,我們大可豪邁地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但是想想經濟壓力,或者為了爭取更多的收入與升遷,固然我們都是英雄,但是在金錢面前必須要有適度的謙卑以及更多的深思熟慮。

推動這個世界前進的力量,是經濟而不是技術,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運「錢」帷幄,科技需要錢來支持,錢則需要靠科技來賺取更多利潤。或許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則笑話:有個成功的IC設計公司老闆,他拿著手上的晶片向大家說,這個晶片的價格是等重黃金的100倍。然後,投資這間IC設計公司的銀行家則拿起一張支票說,這張紙的價值是等重黃金的十億倍。

在金錢面前,我們仍然可以保有自尊,至於身段與面子,就丟掉吧。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只想著捐款的人,要想清楚

商周:教育是最好方式

商周發行人金惟純坦承,商周團隊太過專注於良善的初衷,忽略了社會期望而產生落差;其間的溝通不良造成社會誤解,除了向社會致歉之外,也以實際行動,承諾捐出200萬元給阿嬤做為小孩的教育基金。
「我們仍然認為教育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式,商周『點亮孩子的未來』的募款計畫,仍將持續進行。在專款專用的原則下,商周並不是把募來的錢轉贈出去,這一筆200萬,是商周本身表達對於阿嬤的關懷,將會交由牧愛生命協會來處理。」商周品牌公關部資深經理林秋寶這麼表示。
林秋寶也指出,2005年湄公河畔的台灣囝仔專題,3,000名兒童的數字,是來自於入出境管理局當時對於出境未歸的外籍新娘子女統計所獲得的數字。商周協助第1年的募款1,340萬元,由當地台商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興建10所華語育幼院;第2年起,商周已將這個計畫,全權交由伊甸基金會去執行。
而2003年,等待鳳梨長大的女孩小如,當時確實僅由量販店大潤發協助販售小如父親種植的農產品;但同時的菁英綠種子計畫,共募集了7,200萬給1,106名高中生3年的獎助學金,當時是由家扶基金會負責整個募款與獎助計畫。

教育台灣之子打高空

《商業周刊》於九十四年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號稱拯救流落異鄉的三千名「湄公河畔台灣囝仔」。此計畫共募得上千萬款項,準備興建十個華語幼稚園,如今,錢花完了,卻只蓋了四家華語中心,連孩子的人數都有爭議。伊甸坦承,三千名孩子這個數字不切實際。

兩年前,一位畢業於越南國立胡志明市大學的台灣媳婦陳小姐,不經意向伊甸基金會邱光明牧師提及越南《青年報》的一則新聞,報導中寫:「有兩千名台灣關係所生子女落居越南永隆省……。」這則報導引起邱光明的震憾,隨即與《商業周刊》聯合策畫一個有關越南台灣之子的專題。
九十四年六月,「湄公河畔台灣囝仔」的專題,刊在《商業周刊》第九一七期雜誌上,還在台北、高雄播放在越南拍的紀錄片,主要內容敘述,三千名台灣血緣的小朋友流落越南,又貧又苦連書都沒得讀。雖然這些小朋友人在越南,但仍引起台灣大眾熱烈迴響,民眾關心電話不斷湧入。
不久,伊甸基金會設立了「為他們鋪一條回家的路」專戶,要在一年內成立十間華語幼稚園,讓七歲以下的台灣小孩學中文,所需經費千萬。款項是募到了,但兩年過去,華語幼稚園在那裡呢?
目前伊甸在越南共成立四間華語幼稚園,但實際運作的卻只有三間,另一間根本招不到學生;每間固定的學生人數則不超過十人。連當初對此計畫持樂觀態度的台商都不禁大罵:「這根本是一個高調空談的企畫,執行效果有夠差。」
越南台商說,越南有六十四個省市,幅員遼闊,想把分散各地,且交通不便的三千名台灣之子號召起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三千名」這個數字,也讓台商感到「霧煞煞」。對於人數的爭議,連合作的伊甸基金會也承認,三千人的數字的確不切實際。
根據九十四年入出境管理局統計,台灣之子滯留越南兩年以上的只有七百多人,除非把短期回越南老家探親、觀光旅遊的也算進去,才可能讓台灣囝仔達到三千人。
越南台商也質疑捐款金額的流向。據伊甸基金會統計,募款所得一千兩百多萬元,但了解內情人士指出,當地台商還資助了非金錢性物質,勸募成效十分可觀。
募款多,是社會愛心的匯流,但募款究竟流向哪裡,捐款人有權了解。據熟悉整個狀況的台商表示,當地的教室是租的,兩年來,到學校上課的小朋友不超過一百人;很多教材還是捐贈的,連教中文的老師幾乎都是義工。若光從學校運作來看,根本花不到多少錢,也難免引來捐款流向不明的質疑。

伊甸:捐款已用完

針對外界批評,《商業周刊》與伊甸基金會合作「湄公河畔台灣囝仔」專案募款,是消費台灣民眾的愛心,伊甸基金會人員表示,當年募款總數是1,270多萬元,並非外傳的3,000萬元;所募得的錢已經全部用完。基金會強調,捐款全都花在孩子身上,絕沒有進入私人或是與《商業周刊》相關的基金會。
伊甸基金會人員指出,雖然當地台商的確捐贈不少物資,當地教室也是租借的;但很多個案要花探訪的交通費,教材也需購買,部分老師也不是純義工性質。目前所有捐款都已經花完了,還得靠其他募款來貼補經費。
伊甸基金會坦承,由於包括交通等許多因素,當初承諾開辦10間華語幼稚園的支票的確跳票了。目前只有胡志明市、茶溫、永隆3地興建4間學校,每間平均有9名學生在上中文課。基金會也坦承,對此計畫的執行效果不佳。

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草莓族最怕壓

【維特專欄】職場耐挫力 草莓族最怕壓
2007-07-17 12:04/維特

上週五下班前,跟我的部門開會檢討產品進度執行狀況,期間我實在受不了一個程式設計師,找了一堆藉口,來推託為何產品延遲,於是斥責他一頓,我向來很少在會議上斥責同事,會議結束後,這同事滿臉不高興的離開會議室,由於當時接近下班時間,這同事便把要測試的成品丟在我桌上,然後逕自下班去了,這就是現在年輕人的工作態度嗎? 上篇文章提過我換工作的一些歷程,這其中我也經過了不少努力,才能夠學到我要學的能力。

記得我在電子商務那家公司的時候,由於我只懂物流,而在電腦方面我就一竅不通。

猶記得第一次開會時,聽到一些專有名詞「伺服器」、「資料庫」、「防火牆」等等,沒有一個是我懂的,當下便覺得壓力好大。

當情況漸入佳境,老闆突然讓我去接行銷企劃的工作,那段時間是我在職場上最難熬的時刻,幾乎天天挨罵,寫好的企劃書甚至被老闆丟出門外,那時我也曾經想過辭職不幹,畢竟那不是我專長的領域。

也不知道哪來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我硬是在短短的時間內,把該懂的全部學起來,而不是找一堆藉口來敷衍,從那時候我就學會了,為成功找方法,別為失敗找藉口,找了一堆藉口就有助於事情的進展嗎?答案是否定的!話題回到我那位同事身上,我想了一下,既然他藉口理由這麼多,於是我採取了一個做法,請他把為何產品做不來的原因,全部說一次。

這種人總是檢討別人,就是不知檢討自己,我做了一個決定,把他認為別人不對的地方,全部依照他的講法配合他,萬一再做不出來,就自請離職。

我很確定結果他依然會做不出來,原因在於「心態」,如果他真的很用心,早就自己想出可以解決的方法出來了,而且在產品製作過程中,他也不曾去跟其他同事交流。

對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態度不好,沒有企圖心把事情做好,只想交差敷衍,上班族現在有很高的比率屬於這類型,這也就是為何被稱為「草莓族」、「水蜜桃族」的原因了。

在職場上被長官罵,其實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我的認知裡,只要長官不是惡意的漫罵,都是可接受的範圍。

想讓自己在職場上成長,耐挫力是基本功,想要增加競爭力,則要有不服輸的心態,更要有肯學、肯做的精神。

若只想找個安逸舒適的環境混薪水,那就要有隨時回家吃自己的心理準備!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

2007年7月12日 星期四

用愛牽引迷途少年

用愛牽引迷途少年

【講義雜誌B】第244期

採訪/鄭進文、鄭仲烜  2007-07-11

儘管身罹肝癌,陳在惠仍堅持為迷途少年打造心靈歸宿

現任花蓮善牧中心執行長的陳在惠,與同是牧師的妻子育有一子一女,有著人人稱羨的美滿家庭,但就在前程一片美好的時刻,病魔卻找上他。

一九九九年底,他正忙於九二一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妻子也為教會事務忙得不可開交。妻子連續兩晚徹夜工作,隔天突然在講道台上昏倒,檢查後發現腦血管出血,接著是多次進出開刀房的黑暗日子,術後留下記憶力喪失的後遺症。

就在此時,陳在惠也腹痛如絞,檢查出肝臟長了九公分大小的腫瘤,情況十分危急。不得已之下,他將妻小託給台北的摯友照顧,自己面對接踵而來的身心苦難,並繼續花蓮善牧的工作。談到這段期間的煎熬,「我對上帝不錯啊,但是祂對我差了一點,」陳在惠開玩笑地說。

陳在惠在花蓮出生,幼年喪父,母親為了家計北上工作,將他交給祖父母教養。這樣的背景,常引來同學欺負,刺激他學習武術強身,並養成積極進取、不斷學習的人生觀。此外,陳在惠也精學中醫和電腦技能,同時擁有劍道六段的身手。

由於祖父母信仰傳統民間宗教,陳在惠少時一直不曾接觸基督教。直到某天,他偶然參加一場教會的露營活動,才真正接觸基督信仰。高中畢業後,陳在惠進入神學院展開十二年的修業,終於成為一名牧師。

一九九三年,就在陳在惠即將赴任門諾醫院牧師職的前一、兩個月,他接受當時善牧中心執行長吳芳芳女士請託,為善牧中心建立會計程式,這是他與善牧結緣的開始。

由於陳在惠具武術背景,讓甫經人口販子襲擊的吳芳芳大為賞識,有意邀請他承接善牧中心業務。陳在惠坦承當時的掙扎:一方面顧慮自己對社福工作並不專擅,且善牧中心規模小,工作又艱難;另一方面又想到已與環境、條件較佳的門諾醫院談好接掌事宜。

但是,一名與他女兒年紀相仿的小女孩,終究促使他下定了決心。

「某天,辦公室來了一名六歲的小女孩,在工作人員間來回跑鬧,模樣天真可愛,沒想到她已接客多次,且有性病纏身。我順手摸摸她的頭,她竟誤以為我是嫖客,表情、說話等方式都為之一變,那一幕讓我極為震撼且無法釋懷,於是我離開辦公室,走進院子。小女孩也跟著走出來,想和院子裏的小狗玩,但小狗不搭理她,小女孩竟以一種絕望而撕心裂肺的聲音大哭起來。接下來的情境更讓我難受:她脫下自己的衣服,希望換取小狗的注意。」

看到眼前的情景,陳在惠心中五味雜陳,他自我反省,為何面對這樣需要幫助的人,自己卻只考慮前途之事。

他將小女孩的故事轉述給妻子聽,妻子問:「你不去門諾醫院服務,有人會去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很多人等著去。」妻子接著問:「那善牧會有人去嗎?」「應該沒有吧。」最後妻子問道:「那你想上帝會希望你去哪裏?」

這一句話讓陳在惠找到了答案。

一九九五年,陳在惠正式成為善牧中心的社區救援幹事,以牧師角色聯繫各部落教會,形成資訊網絡,掌握部落少女去向。暑期安排由大學生組成的志工團隊進駐部落,對人口販子產生投鼠忌器的效果,有效嚇阻買賣少女的行為。

但隨著經費縮減,社區工作由原來的六十六個部落,已降到十來個左右。

二○○一年,善牧開辦飛炫屋,以「Fashion」為名稱構想,提供孩子有晚餐、有人指導他們完成功課的環境。陳在惠認為,只要孩子肯來飛炫屋,就有機會將他們導向正途。為吸引孩子,飛炫屋提供免費電腦,有人因此戲稱飛炫屋是「不用錢的網咖」。

目前除位於花蓮市美崙的「旗艦店」外,也在另外四個部落中推行。飛炫屋也開辦許多才藝班和動態娛樂,讓這群在課業上不得志的孩子,能找到成就感,其中包括陳在惠親自傳授的劍道班、聘請專業美術老師指導的繪畫班,以及球類運動和下棋等。而其中又以國術班最為著名。

陳在惠的胞弟陳在聖長年從事國術教學,在陳在惠的提議下,飛炫屋的孩子與國術班的學生一起練習。這些血氣方剛的少年,本來就熱中英雄主義,對師父的身手和氣勢又敬又怕,從開始的漫不經心到摸索出興趣,也衍生出對團隊的歸屬感和榮譽心,品行方面也漸有改善。

練習了半年後,這群孩子報名了全國性的國術比賽。由於他們體力好、鬥志強,且不輕言放棄每次出賽的機會,最後終於得到團體的總冠軍。

頒獎那一天,陳在惠讓一名曾在學校連校長都敢打的孩子代表領獎,已完全被學校放棄的他,在台上露出天真的笑容,抱回獎盃後直向陳在惠撒嬌,那一幕讓陳在惠深深感動,也永遠難以忘懷。

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股市紅通通 當心成泡沫下的俎肉

【維特專欄】股市紅通通 當心成泡沫下的俎肉

政府週週放利多 散戶可能套在最高點

股市一片紅通通,房市搶搶滾,熱錢不斷湧進台灣,環顧周遭趁著這波股市大漲,賺到錢的人好像不少,但筆者心中卻有種不安全感和不踏實感,短短幾個月之內熱成這樣是正常嗎?

半年前的此時跟現在整體大環境有不同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市場上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政府為了拼2008選舉,不斷釋放各種利多刺激經濟市場復甦,如果是政府因素所造成,那麼就有潛在泡沫化的危機。舉個例子來說,蓋房子時若是地基不穩,卻一昧的往上蓋,這棟房子到最後的下場會是如何?就是崩塌,而且崩塌的非常迅速。

首先我想談談這波的房事熱潮,建商不斷的推案,每個地區房價都屢創新高,但回歸基本面來看,都是誰在買房子的?當然是你我週遭的普通百姓,這些人的所得有增加嗎?

按照官方公佈的數字,台灣薪資水準是往下滑的,如果這是普遍現象,那買房子錢哪來的?當然是從銀行借的,銀行為何敢借出?因為消金市場只剩房貸有市場,也是銀行過多資金的出口,我身邊很多的人及房市投資客這兩年都從銀行搬出了很多錢,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這些人有錢還嗎?

問題終於回到了原點,借錢的人收入沒增加,卻借出更多的房貸,後續結果會如何?聰明的讀者想想就知道了!在銀行從事估價工作的朋友也跟我說,大概再過兩年房屋市場的價格大概就會被打回原形了,買屋前,請三思。

再來就是這一波的股市漲幅,短短兩個月之內,股價屢創七年來新高點,相信很多人都看的心癢癢,這波股市大漲有幾個觀察點,資產及傳統股漲的最兇,電子股還是如過往的表現。

資產股會大漲的原因不外乎是政府頻頻釋放利多,到處宣佈要搞開發案,於是這些股票應聲大漲,大家討論非常熱烈的還有一點,融資餘額並沒有大幅增加,也就是說籌碼幾乎都在外資及法人身上,散戶若是貿然跟進,只怕被套在最高點!

有人跟我說何必如此保守?其實筆者只是從人民生活最底層來看這些事情,過去一年薪資所得縮水的狀況下,還能創造出現在這片榮景不是泡沫是什麼?

這不禁讓人想到,前幾年雙卡市場最高峰的時候,政府不也大力宣傳經濟復甦,各項消費都創新高?事實證明又是銀行過度放款的假象!從筆者端午寫的文章到現在不過短短三週的時間,那時筆者預估股市只會往上不會往下,但往上竄的速度實在有點誇張,提醒各位讀者有賺就好,可別成為短暫泡沫現象的犧牲品!

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工作像螞蟻,心情像蝴蝶

工作像螞蟻,心情像蝴蝶

何飛鵬

有人說「工作中的女人最美」,我完全同意。當人全力投入時,聚精會神的執著,會讓人尊敬;而全力以赴,努力不懈,也會讓當事人充份享受過程的樂趣。或許其中有痛苦、有煎熬,但這也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活中快樂的來源,每天錦衣華食,久而無味,非要有一些曲折、有一些磨難,生活的樂趣才能顯現。

雲南納西族給了我們最智慧的啟示。

辦公室的同事從雲南回來,帶回一方木刻文字畫,同事告訴我,這是世界唯一仍在使用中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畫中我可以清楚的看出來一隻螞蟻與一隻蝴蝶,其他的字,我就看不懂了,翻開背面,這一方木刻象形文字的意思是:工作像螞蟻,生活像蝴蝶。

我不知道贈送者真正的來意,意味著我像螞蟻一樣苦命工作呢?還是生活像蝴蝶一樣的多彩多姿?或者贈送者根本就沒有任何指涉,只不過因為木刻象形文字質樸而韻味十足,因而好意買回相送。對我而言,我倒是心領神受,像極了我個人的工作哲學。

不論是工作像螞蟻,或者生活像蝴蝶,都是我人生的寫照。工作全力以赴,從不留力,從不問會得到什麼回饋。因為從工作中,我已經從過程中得到無數的經驗與樂趣。而螞蟻正是最好的形容:一點一滴,步步為營,聚沙成塔,最後成就一點點成果,人不就是如此?如果你覺得成就小,如果你覺得工作苦,你會像螞蟻一般工作嗎?

或者說,有人甚至會覺得像螞蟻一樣工作,是多麼悲哀啊!沒有自我,在團隊中像一顆螺絲釘,又那麼微小而脆弱,多可悲啊!可是我從來就是如此;每一個人在工作上,就像螞蟻一樣微小,只能全力以赴,至於要有什麼回報,只能靠老天爺賞飯吃。這是謙卑的宿命,這也是無悔的執著。

至於生活像蝴蝶,這更是我個人的寫照,看什麼事都是快樂、樂觀的,充滿變化,鮮花滿途,等待我這隻蝴蝶,不斷的探視、發現、採擷。我不會因為工作沉重,意外打擊而懷憂喪志,因為生活總要過下去,高興如此,痛苦亦然,為什麼不用愉快、樂觀的心情,看待生活的每一段過程呢?快樂是生活的本質,探索也是樂趣的泉源,而蝴蝶正是生活的寫照。

想像中,納西族生活在雲南深處,他們沒有很好的物質生活,他們離現代的文明可能也很遠,但是這兩句話卻道盡了現代人看不破,也未必想得通的生活態度,我欣然地接受了這方木刻文字畫,也嚮往他們務實、灑脫、怡然自得的人生態度,讓螞蟻與蝴蝶的角色在我身上變換,人生只不過是過程,休問結果,問結果恐怕就輕鬆不起來了!

後記:
這篇文章得到許多回響,講義雜誌的林獻章兄來信,要求轉載在雜誌中,我欣然同意。而且我發覺在現代緊張的社會中,有太多人像螞蟻的苦命,但缺乏像蝴蝶的豁達與快樂,尋找自己的人生觀,想怕是對每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事。 用這篇做為全書的開端,象徵著人生一輩子的探索學習歷程。

摘取"自慢"

菩薩的禮貌

菩薩的禮貌

何飛鵬

進媒體的第一份工作是記者,那時剛畢業不久,又有幸進了發行量極大的《中國時報》,採訪的又是經濟新聞,台灣的知名企業及老闆,對我這個不懂事的年輕人,待若上賓,不知不覺中,我開始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傑出」、很「偉大」,因為所有的人見了我,都尊敬有加。

直到有一天,我發覺一個採訪對象,對一位我非常認同的同業,非常不禮貌,我十分訝異,這個同業能力比我強,但卻得不到採訪對象的尊敬,經過仔細思考後,我終於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因為我代表的是大報,他們尊敬的不是我,而是我背後的大報;他們看輕的也不是那位同業,他們輕忽的是那家發行量小的報社。

這個體驗我牢記在心,「我」和組織是兩件事,千萬不要混為一談,而這個故事背後,也隱藏了一個管理學上到底是「廟大,還是菩薩大」的有趣話題。

對高階經理人而言,如果能力超強,讓所任職的組織快速成長、風生水起,以一人之力帶動組織變革,扭轉了公司的命運,這個人絕對是個大菩薩,而他所屬的組織,也就是廟,因有大菩薩,而靈驗、而香火鼎盛,這是典型的「廟小菩薩大」!

但是這種情境極為少見,就算有也只會短暫存在。因為能以一人之力旋乾轉坤的案例不多,而就算真有其事,組織的力量會累積,日子久了組織的力量還是大於個人。大菩薩所做的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全部會彙整成組織的力量,這個廟會益加宏偉壯麗。經過歲月的洗禮,菩薩再大,大不過廟;廟再小,經過許多菩薩的投入努力之後,廟會越來越大。

因此「廟大,還是菩薩大」的管理話題,似乎有了結論:菩薩再靈,靈在一時;菩薩再大,也要有廟依附,無廟不成菩薩,廟與菩薩是一個共生共榮的關係。

由於有了前述的經驗,我很清楚,就算我能力再強,就算我自許成為大菩薩,但沒有廟的依託,我無法修成正果,因此菩薩應有分寸、有禮貌,應該知道謙卑、應該知道進退。謹慎小心的維持與廟之間的關係,絕對不要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組織,這就是菩薩應有的禮貌!

這個禮貌的終極境界,是視每一個自己曾經停駐過的廟,為自己的家,把廟和自己畫上等號,不只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更要留下認同,我是「大廟中的小菩薩」,而且是永遠的小菩薩。不管我現在在哪裡,我曾經停駐過的組織,都是「我」的組織、「我」的廟!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廂情願的「禮貌」,但禮貌不是人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嗎?

摘取"自慢"

勉強別人 理所當然

勉強別人 理所當然

何飛鵬
  
一個部門主管向我抱怨:何先生,你不知道這件事多難執行,所有的部門都持觀望態度,因為會影響他們現有的工作,我無權命令他們,也不想勉強他們,公司可否暫停或中止這項計畫!

他的抱怨早在我意料之中,因為他負責的這項工作確實困難,許多單位需要因而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程,再加上原有工作已很煩憂,所有的人都期待能放棄這項工作。但基於許多原因,公司不能放棄。

我告訴這位主管:你是無權命令他們,但你推行的是公司的政策,理論上他們不樂意配合,可也不至於嚴詞拒絕。你要用各種方法,勉強他們一起配合,可是如果你不想「勉強」別人,那這件事肯定辦不成!

「勉強別人做事」,這可是我這輩子花了最多時間學習的事。年輕的時候,最討厭別人逼迫我做什麼事,總覺得所有的事都應該「自動自發」才完美。因此長大後開始工作,我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討厭去勉強別人,盡可能不去勉強別人,也因而面臨了很長一段時間,一事無成,什麼事也做不了,讓別人覺得一點能力也沒有的尷尬狀況!

我慢慢發覺,幾乎沒有一件事是別人樂意去幫你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不斷的催促、不斷的說服、不斷的溝通、不斷的哀求之下,完成某一件事。

譬如:老師「勉強」學生讀書;父母「勉強」兒女用功;小孩「勉強」爸媽給零用錢;主管「勉強」部屬完成工作;業務員「勉強」客戶下單;政府「勉強」人民繳稅……。

我驚覺,這是一個無處不「勉強」的世界,我更驚覺,人生的真相就是「勉強別人」,而成功的人,就是很會「勉強」別人的人,能力則是用勉強別人來衡量,不會勉強別人的人,就是沒有能力的人。

「勉強」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存在。最粗魯而直接的勉強叫命令;文雅、含蓄的勉強叫溝通;用道理去勉強叫說服;詭詐的勉強,叫欺騙;用好處去勉強叫引誘;炫惑的勉強叫廣告;不斷的勉強,叫鍥而不捨。勉強是一切事物的原動力,任何工作、任何任務,都需要不斷的勉強自己、勉強別人,才能夠完成。

勉強自己的難度,尤勝於勉強別人。就像年輕時的我一般,我視勉強別人為罪惡,因此不勉強別人有理,勉強自己那就更違背原則,為何不讓自己快樂點,何需自我勉強?

我終於認清真相,勉強原來是不可或缺的。學生因勉強而成長,營業人員因勉強而成就業績,工作者因勉強而績效非凡,主管因能勉強別人,而完成困難的任務,老闆因能勉強所有的人,而獲利賺錢。

勉強伴隨著困難而來,因困難,故需勉強,不願勉強別人,其實是無能力勉強的託辭,學會勉強別人,是工作者認清事實,學習成長的開始。

摘取"自慢"

認輸逃避的名字叫「這不是我的興趣」

認輸逃避的名字叫「這不是我的興趣」
2006/09/04 12:34

轉貼自商業周刊978期

因為買房子的緣故,認識了一個相當認真負責的房屋仲介業務員。最近他認真的向我請教轉業的事。我問他:「你不是做得不錯嗎?」為什麼想轉行?他回答:「現在我對買賣房子已經沒有興趣、沒有熱忱!」我再問:「那你對什麼事有興趣?」他說還在想,不知道。

這個劇情我見過太多了,也太熟悉了。我繼續問:「你最近的業績好嗎?」「不好!」和我的猜測完全一致。「你過去對賣房子有興趣、有熱忱嗎?」「那是剛開始的時候,大陸的政府不打壓房地產,相較現在,生意好做多了。」他的回答也合乎我的預測,他其實並不是因為興趣不合而想離開,而是因為挫折,耐不住寂寞!

我沒有直接告訴他我的想法,怕打擊他的信心。但我提供了幾個思考的方向:一、確認自己對什麼事有興趣,而這件事又可以當事業經營。二、確認對現在的工作沒熱忱、沒興趣,是不是受了環境不佳、生意不好做,以至於業績不佳、獎金不多的影響?三、回想一下,過去業績好的時候,你是否覺得對房地產充滿熱忱呢?

這位小朋友還沒有給我答案,但根據我的經驗,百分之九十以上,他根本不是沒興趣,或者說,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做房地產,OK!只不過隨著市場起伏,隨著業績波動浮沉。現在想離開,只不過是用「沒有興趣」來迴避認輸逃避。大多數的人,面臨生涯挫折、陷落時,都用「興趣不合」做為逃避的代名詞。

我也曾經陷落過,我也曾想轉業,只不過上天眷顧我,當時我想步出有興趣的事,也正好沒有其他的機會,而我又家無餘糧,不能辭職慢慢找答案,只好繼續做。而後來,陷落過去了,心平復了,我又發覺我對原來的工作還是充滿熱忱!

這些都是一時一地的起伏。每一個該認清低潮的自己,懦弱的自己、想不開的自己,逃避是理所當然的。只不過沒有人會真正用「認輸逃避」作為理由,因為這理由太差勁了,表示自己吃不了苦、禁不起考驗,於是乎「興趣不合」變成每一個人最常用的理由。

其實事實的真相十分容易檢驗,因為如果真的對某事有興趣,願意成為你的事業或志業,你會很清楚知道你要做什麼?你也很清楚你的目標是什麼?而不是只知道「這不是我的興趣」,對什麼有興趣卻一無所知。

老實說,真正對某件事有興趣,而傾一輩子去追逐的人少之又少,這種人都是人中龍鳳。而大多數人都是在隨緣下接觸一件事,熟悉一件事,習慣成自然,終於喜歡這件事,最後因為這件事,而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事業與志業。

最悲哀的人則是禁不起挫折的打擊,跨不過生命陷落的缺口,而退縮、而轉變,學書不成,學劍也不成,回首一生,啥都不是。

沒有人會認輸,沒有人會逃避,因為理由都是「興趣不合」。弱者通常一輩子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興趣!現在你正在找尋自己的興趣嗎?


何飛鵬 解讀商場

萬物漲薪水總不漲 上班族自嘲衣冠楚楚討飯

萬物漲薪水總不漲 上班族自嘲衣冠楚楚討飯

更新日期:2007/07/08 17:00

油價漲、物價漲、房價漲,唯獨薪水不漲,在M型化的社會中,富者越來越富、貧者越來越貧。人力銀行業者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成5的上班族,自認自已是外表衣冠楚楚,但是卻得為微薄薪水而搖尾乞憐的「穿西裝的乞丐」。(張德厚報導)

根 據人力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不景氣、貧窮世襲,「穿西裝的乞丐」成為新興名詞。有超過7成5的上班族認為自己是口袋空空、表裡不一的「穿西裝的乞 丐」,其中甚至有一半以上,認為自己的心靈也很空虛。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吳睿穎:『其實現在上班族,最擔憂的還是內心的空虛,以及口袋空空。』吳睿 穎指出,「穿西裝的乞丐」有三低,不但薪水低、社會地位低、情緒更低(落),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內心卻苦不堪言,為了一份薪水,必須承受「三罵」:被老 闆罵、被客戶罵、被老婆罵。

調查問到是否想脫離乞丐命運,高達86.73%的上班族想改善,但也有13.27%不想脫離;原因在於,不知道 怎麼做佔73.33%,職場能力不足佔53.33 %,懶惰則佔46.67%。吳睿穎:『大部分的上班族,都會選擇充電進修、培養第二專長,來當作擺脫「穿西裝的乞丐」的不二法門。』吳睿穎建議,上班族唯 有「自我投資」,增加職場專業度,將腦袋與心靈同時填滿,才能提升工作薪水、擺脫「乞丐」宿命。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東森集團弊案 50億資金流向 王令麟交代不清

東森集團弊案 50億資金流向 王令麟交代不清

更新日期:2007/07/08 04:39 記者: 陳志賢/台北報導

檢調偵辦東森集團弊案,昨天再度提訊在押的王令台、王令一,追查亞太固網出售纜線數據機的過程及資金流向,但當兩兄弟得知同父異母的么弟王令興亦因涉入中華商銀弊案,遭法院當庭諭知羈押時,黯然不語。

檢調懷疑東森總裁王令麟妻子蔡雪卿(蔡咪咪),不僅涉嫌冒領東森電視薪水二千餘萬元,還另與王令麟涉及友聯產險掏空多起弊案,涉及背信、偽造文書、證券交易法,蔡女涉案程度已昇高,本月十六日如未到庭應訊,將予以拘提,拘提未獲就發布通緝,並註銷中華民國護照。

據了解,王令台目前已獲解除禁見,因此已從相關管道得知么弟王令興遭羈押一事,但當檢調正式告知時,王令台仍神情黯然,沉默不語。

至於王令一因仍被羈押禁見於北所忠三舍,當他得知王令興也同樣被羈押在忠三舍時,神情顯得激動許多。

據了解,檢調偵辦東森、力霸弊案,大部分的案情及輪廓已獲初步釐清,目前檢調正在金管會證期局、銀行局的多位查帳高手協助下,全力清查東森、力霸兩集團的資金,不排除兩集團有將鉅額資金洗錢流向海外。

據指出,檢調懷疑王令麟有高達五十億元的資金流向交代不清,目前檢調已接獲證期局等單位的東森弊案資金清查報告,正全面勾稽清查。

檢調懷疑,蔡咪咪明知自己不是東森或力霸集團的股東,卻擔任兩大集團多家子公司或「小公司」董事,配合王氏父子掏空。

網拍錢 草莓族看得到賺不到

網拍錢 草莓族看得到賺不到

更新日期:2007/07/08 04:39 記者: 王莫昀/台北報導

暑假來臨,是社會新鮮人大量搶進職場旺季,但在工作難找、時下七年級生又特別嚮往自由生活下,經營網拍成了「熱門職業」,但這群草莓網拍族,若在網拍巿場競爭日趨激烈下,慘遭淘汰後,恐將面臨更難找到工作的窘境。

小如,剛踏進社會時,對經營服裝、飾品特別有興趣,加上親友有管道可以拿到大陸便宜的背包貨源,決定投入不需什麼開店成本的網拍工作,期望闖出一片天,只是做沒多久就發覺,網拍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先是從大陸寄來的便宜背包,十件有八件是瑕疪品,導致產品頻遭退貨,另因未與大陸業者簽定正式供貨合約,供貨量很不穩定,時時斷貨,最後不得不結束營業,踏踏實實地去找一份正式工作。

忽略物流品管等細節 易失敗

小如不好意思地說:「自己真的很天真!原以為能拿到便宜的貨源,搭配自己的美學素養,網拍事業前景一片大好,但卻忽略了物流、產品品質掌控的重要性。」

其實,像小如這類網拍創業失敗案例不勝枚舉。

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臧深遠指出,由於國內職缺大幅下滑,社會新鮮人找工作越來越難,加上草莓世代,愛好自由,不喜歡受到拘束,使得進入門檻較低的網拍工作,成了一項熱門選項,投入的社會新鮮人幾乎呈倍數成長。

但他指出,許多人只注意到經營網拍進入門檻低,卻忽略了經營過程中的物流、金流、品管、行銷等細節,因此失敗率相當高。

從創巿際巿場研究顧問相關調查可概略得知,國內每年網拍巿場使用者(不重複估算)多達七九五萬人,主要扮演賣方角色的比例約佔二成上下,而年齡低於二十九歲以下的青年族群多達半數以上。

平均年收入四萬元 難糊口

但是網拍巿場真的這麼好賺嗎?資策會調查數字發現,在整體批發零售巿場不景氣間,網拍巿場一枝獨秀蓬勃發展,巿值不斷攀高,但是賣家要經營網拍糊口,並不容易。

資策會調查發現,網拍巿場快速成長,去年總巿值約達五一七億元,預估今年更將大幅成長五成三,高達七九四億元。

網拍巿場火紅,賣家收入也跟著水漲船高,去年平均年收入為三八二三一元,較上年的一○二二五元,成長二點七三倍,只是單靠網拍一年約四萬元的收入養家糊口,似乎是一件困難的事。

現代上班乞丐族 五子登科難 養自己苦、養兒更苦

現代上班乞丐族 五子登科難 養自己苦、養兒更苦

更新日期:2007/07/05 21:49 記者:記者任以芳、蔡宏豐/台北報導

現在M型社會,越來越多穿著西裝的乞丐上班族,大部分的人想要五子登科,也就是同時擁有金子、房子、車子、妻子、孩子,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東森新聞算給你看。

「我 不要為五斗米折腰!」他是小沈,30歲,穿西裝的乞丐,沒金子、沒房子、沒車子、沒妻子、沒孩子,標準五子登科難上班族代表,小沈最近很煩惱,因為他打算 兩年內與女友結婚,基本月薪扣掉2萬元房貸、1萬元結婚基金,省吃簡用的生活費,薪水幾乎花光光,更別說養孩子來傳宗接代。

小沈表示,「每天這麼辛苦的工作,然後搞的自己很累,跟一條狗一樣,可以用的錢不多了,那如果再養一個小孩,應該沒辦法負荷。」

現代人的五子登科難,最困難的項目,就是養兒育女,算一算養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加上補習費、生活雜支,至少要500萬台幣,依照目前雙薪家庭年薪,只有20%的人有100萬年薪,80%的人年收入低於100萬元,養活自己都不容易,更不可能養孩子。

不只男性上班族苦惱,小沈的女性同事小玉才28歲,踏入社會3年,卻有還不完的負債。

小玉表示,「還有一些學貸壓力,其實還沒還完,屬於月光族吧!基本上還沒有基本積蓄。」

小玉光是付學貸、卡債,讓她心力交瘁,更別說擁有一個家庭夢想,加上現在物價上漲,薪水一直沒漲,M型社會下的上班族有說不完的辛酸。

2007年7月5日 星期四

親人往生(安息),請辦限定繼承,以免遭死者拖累!

親人往生(安息),請辦限定繼承,以免遭死者拖累!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黃檢察官
最近相驗一個案子,死者被地下錢莊逼上絕路,燒炭自殺身亡,他的遺書上還寫到:「當我離開後,…,只須草蓆捲起即可,火化後,骨灰入海,不必供奉,我選擇這條路,才能讓你們好好過日,才不連累你們,不必為我流淚,我沒資格為人父,為人夫,不可原諒的人絕筆。」但是死者是否知道,他死後債務是由他的太太、兒女,父母,祖父母,甚至是由「兄弟姐妹」來承擔?
最近2年值外勤時,發現案件有增多的趨勢,尤其是自殺案件增加最多,例如最近兩次值外勤,相驗9件,6件是自殺,尤其是小年夜那天,大家歡欣的要與親人圍爐團聚,單我這一班外勤(本署每天有3班外勤)就報驗7件,4件是自殺,可見轄區內民眾生活過的很不好!很多人都被銀行、地下錢莊或暴力討債集團逼的走投無路,但是他們自殺後,發生繼承的效力,往生(安息)者的債務,由他的繼承人「概括承受」,反而讓他們的配偶、兒女、父母或兄弟姐妹等親人,淪落成為暴力討債的對象。
有很多死者生前吸毒或家暴,非但不務正業、積欠大量債務,造成家裡時時有人上門討債,還常常對親人施暴;他死後,家人本來以為『終於解脫了』,沒想到還要概括承受他生前的債務,成為被暴力討債的對象。尤其是這些人常常會將自己的身分證件或帳戶賣給詐騙集團,詐騙集團就利用他們的名義辦很多張信用卡後,在短期內一一刷爆、或辦理信用貸款後故意不還,而家屬根本不知道有這些事,想說死者生前沒欠人錢,直到2、3個月後,自己的房子、存款被銀行聲請法院查封,或有人上門暴力討債時,才知道死者生前有欠人錢,但為時已晚!常常會釀成另一次自殺的原因。
自殺,反而連累家屬!
有的家屬還想到要到法院辦理「拋棄繼承」。但是拋棄繼承只有對有辦理的人產生效力,沒有辦理的人還是要概括承受死者債務。如果同順序的繼承人都辦理拋棄繼承,也只是由下順序的繼承人來承擔而已,除非全部的親屬(包含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如兒女、孫子女)、直系血親尊親屬(如父母、祖父母),還有最常被忽略的「兄弟姐妹」),都辦拋棄繼承,否則自己辦理拋棄繼承,只是加重其他親人的負擔而已!尤其是,有誰會想到自己會因繼承關係而要替不務正業,久不聯絡的兄弟姐妹揹債務,或是嫁出去的女兒要替娘家的兄弟還錢?有時兒子會以父母之名義向銀行借錢,或讓父母替自己做保,而老一輩的人認為:嫁出去的女人不能繼承娘家的財產,當受到娘家的兄弟寄來拋棄繼承的通知書時,往往以為「我本來就沒有繼承權」,所以不以為意,沒和娘家的兄弟一樣去辦拋棄繼承,結果就變成兄弟借錢,姐妹扛債的情形。就像我以前辦過ㄧ個案子,當事人是一個「童養媳」,從3歲被送到養家後,就與本生家沒有聯絡,20歲後就與養家的男丁結婚,本生家的兄弟用爸爸的名義向銀行借錢,爸爸死後,全部兄弟姐妹都辦拋棄繼承,只有她沒辦,所以債務都由她一個人來擔,她是直到銀行聲請法院強制執行,將她名下所有不動產、存款都查封後,才知道要去辦拋棄繼承,但為時已晚!一夕之間,突然負債上千萬,全家財產都沒了,情何以堪,怎會不想自殺!
所以驗屍時,我實在看了很不忍,常常提醒死者家屬:要趕快到法院辦「限定繼承」(而不是只辦「拋棄繼承」),一人辦限定繼承,對全部繼承人都生限定繼承之效力,才不會被死者拖累到,進而造成繼承人自殺的慘劇!例如不久前,在基隆發生一家六口,有五口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先後跳河自殺。如果在爸爸跟一位兒子跳河時,有人提醒家屬去辦限定繼承,讓家屬僅在死者遺產範圍內承擔債務,不需要用自己的財產來替死者償債,或許幾個月後,就不會發生媽媽再帶其他兩個兒子跳河自殺的悲劇!尤其是,人會刻意隱藏外面的負債,怕親人知道,如果不是很確定死者生前沒有欠人錢,且「確定死者的證件從來沒有離開身體過」,去法院辦限定繼承,比較保險。
目前只能這樣驗一個死者,提醒一次,救一家人!最終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是要立法院趕快修正民法繼承篇,將以「概括繼承」為原則,修正為以「限定繼承」為原則。因此懇請各位立法諸公,儘快修法,以解救苦難蒼生!在此之前,也懇請各位,將這個訊息告知每個往生(安息)者的家屬,或許您的一念善心,可以解救一家人,阻止多場自殺悲劇的發生!感恩您!神同在!耶穌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