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為什麼台灣熱錢源源不絕?

為什麼台灣熱錢源源不絕?

文/伍忠賢
專欄作者伍忠賢,政治大學企管博士。現為真理大學財金系助理教授、上市電子公司獨立董事。曾經歷聯華食品財務經理等職,已出版53本書。"

2月24日,大學開學了,經歷2008、2009年的「畢業即失業」,這二年選修我課(本文以「國際財務管理」為對象,)的學生既多又好學。底下是從課堂來回答二個問題。

一、利差交易(carry trade)

台灣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為省事,四捨五入,真正是1.0085%),美國的花旗銀行0.65%,站在美國人角度,以100萬元為基礎,錢存台幣存款可以多賺3500元。

由於台幣不是國際貨幣,也就是海外的銀行沒有外國人台幣存款業務,因此美國人必須把錢匯到台灣,在台灣銀行(台灣的指標銀行)開戶,才能賺到這台美間的利差。

二、熱錢滾滾而來

熱錢匯入,首當其衝的是中央銀行,一直向台灣銀行買入美元,變成外匯存底,2009年約增加100億美元(除了出超的 531億美元外),達325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大外匯存底國家。

「穀賤傷農」,芭樂盛產,產地價一顆1元,大賣場要5元。同樣的,以銀行(台銀)角度來看,美元多如牛毛,就不值錢,於是美元就貶值了,3月4日,由1美元值32元,跌價到31.9元,2010年有可能看到31元。

這對台灣公司出口是不利的,於是你才會看到2009年12月起,中央銀行努力想趕走「熱錢」。熱錢匯入台灣的名義是「合格外資」(QFII),入台來買股票,但事實上,幾乎全部存定存或買債劵,賺利息錢。

再俟機賺美元貶值錢,以此例來說,可用股票融劵交易來類比,2010年1月2日,一位美國人來台,賣出美元100萬美元,以1:32,換成3200萬元。12月31日,假設匯率1:31,他只要花3100萬元就可向銀行買入100萬美元,匯回美國。

他賺了多少?
1.利差:3200萬元 ×(1%-0.65%)=11.2萬元
2.滙差:3200萬元-3100萬元=100萬元
合計 111.2萬元。額外多賺了3.59%,即超額報酬率。

都是菜籃族惹的禍?

1993年起,日本進入零利率時代(一年期定存利率0.05%,存100萬元,利息500元),菜籃族(即家庭主婦)在理財顧問的鼓勵下,一傳十,十傳百,把日圓定存解約,轉存美元、澳幣。

曾幾何時,美元利率低到「微利」階段,輪到美國菜籃族變成換利交易的人,轉存台幣、澳幣、英鎊。結果是「樂到你,甘苦到我(此例為台幣匯率,進而不利於出口的電子股)」。

順便回答你:台幣今年九成會升值。因為出超(經常帳)、熱錢(金融帳),其餘有機會再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