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短 評-別陷怨恨中

短 評-別陷怨恨中

  • 2010-05-11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與其不斷問我是誰,不如多想想我能為未來做什麼!」《想像的共同體》作者安德森面對台灣讀者,直率地提出他的懷疑:二二八、建國一百年,「官方是否做太多?」身為局外人,他的懷疑未必能得到熱情參與者的認同,但是,他的懷疑卻值得老是激動爭執「我是誰」的人,做為一個健康思考的基礎

 安德森被譽為民族主義大師,他不否定「認同」這件事,卻直接戳破政治型塑的國族神話。早在七年前,他就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拿一九四○年之前於大陸流通的地圖開玩笑,因為那份地圖包括了圖博、內外蒙古、越南、緬甸、甚至一部分中亞,當然,還有台灣,那張無限擴大的地圖,正是「民族主義者的想像」。

 這次他訪問台灣,同樣提出中肯的建議。他認為「愛台」口號蔓延,就像美國人老愛把國旗插在家門口一樣,他大概不知道,台灣人沒這麼愛插國旗,只有面對北京的時候,才有機會讓兩方人馬取得共識:愛台灣就得舉這面旗子,當旗子成為政治或意識形態鬥爭工具的時候,安德森的建議格外重要:「台灣不要重蹈愛爾蘭的覆轍,被保守極端的民族主義拖累,長期陷入地方主義和怨恨之中。」

 你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迄今依舊是台灣社會隱隱的裂痕,這樣的爭執和堅持,到底有多大意義?聽聽安德森怎麼說吧:「過去不該遺忘,但對現在而言,重要的是在前方向我們招手的光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