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經濟泡沫史
前幾天,我鄰居熱心來按電鈴,直呼:「大樂透今天開獎,有七億耶!要不要幫你買?」我響應投資一百元。隔天,獎開過了,她來說:「摃龜!沒關係,反正也是做公益嘛。」
投資行為,無論大小,在化為泡沫時,投資人虧錢,有時也帶來正面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幾家歡樂,幾家愁」。 邁哈密的房地產熱 一九二五年夏天,邁哈密房地產市場,和天氣一樣,熱到不行。一日三市,只要你肯出手,房子一下就被高價買走。
連火車上,都有一堆在台灣觀光區被稱為「小蜜蜂」的皮條客,美國稱這種人為「捕鳥獵犬〈bird dog〉」,幫地產公司攔截搭乘火車前來探路的潛力投機客。邁哈密最熱鬧的佛雷格勒街,充斥著外來的觀光客。「小蜜蜂」人手一冊,購屋者只要準備房價的一成頭期款,即可成交,其餘等完成法律登記手續後,再分期付款。
不過,大部分投資客都不會等這麼久才賣掉,只要有人出更高的價錢,賺一手就走人。和現在大家擔心會泡沫化的杜拜房地產一樣,這些海上高樓,從推案到完成,早就不知換過多少人之手。在整個邁哈密房地產熱的過程中,最大的受益人是企業家費雪〈Carl Graham Fisher〉,他有辦法利用銀行的錢,將整個紅樹林沼澤地,化成家喻戶曉的海灘觀光勝地。費雪的財富,當然也直線上升。
一個接一個的開發案,將邁哈密房市炒到沸騰,看在費雪的眼中,他知道這不是福,而將是大禍來臨的前兆。他登報對房地產價格過度「膨風」,提出警告:「現在投資邁哈密的房地產,可能三十年都無法回本。」接著指示旗下的營業員,將頭期款從一○%提高到二五%。
費雪的判斷無誤,有些投資人開始退場,交易數量陡降。一九二六年,一艘船在邁哈密海灘擱淺,影響建設的進度,借錢給開發商的銀行,敗相顯露。一九二六年九月,一場颶風重創邁哈密南部,豪華旅館、碼頭、船塢、豪宅,隨著洪水付之東流。四百人死亡,五萬人無家可歸,邁哈密的海灘神話,一切如夢幻泡影。
至一九二九年的四年間,當地銀行的存款減少了七五%,破產率六○○%。荷蘭的鬱金香狂熱 十七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也是發生一波經濟泡沫。鬱金香源自亞洲,奧圖曼帝國的阿墨三世〈Ahmet III〉,非常著迷這種美麗的花朵,大量栽種,並改良品種,建立一個「鬱金香王朝」,宮殿、壁爐、教堂、噴泉、別墅、服飾和繪畫的瓷磚與地毯,到處都可見鬱金香的身影;節慶時,甚至用新鮮鬱金香當地毯,將整個廣場鋪滿,舉辦花海盛宴。
十六世紀的商人,將鬱金香傳到歐洲,正在萌芽的荷蘭生物科學,讓它們演化得更多彩多姿,鬱金香球根成了競相爭奪、哄抬價格的商品,舉國瘋狂競逐。最奇貨可居的一顆鬱金香球莖,可以換取一棟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美麗宅邸。有關這股狂熱的記載當中,有這樣一段描述:「一六三六,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鬱金香熱傳遍整個荷蘭,最後連農戶、擦皮鞋的販夫走卒,都一頭栽進去。
一六三七年初,價格突然暴跌,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多數人債務纏身。荷蘭議會與市政府快速展開行動,結束了鬱金香狂熱的時代。英國的南海泡沫與鐵路狂熱 一七二○年,英國也爆發一場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後來經濟學上所引用的「泡沫」一詞,就是從此開始。
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英國政府因戰爭積欠債務,找一家「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該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aw〉刻意拉抬股價,讓投資人進場搶購,股價飆漲到每股近一千英鎊。據說有一位印刷工人,在倫敦隨便登記一家「有潛力業務」的公司,六小時之內,就賣出了二千鎊的股票。這位工人隨即消失無蹤。不到幾個月,南方公司的股價跌至一二五鎊,總資產由一.六四億鎊,跌至六千一百萬鎊,投資人欲哭無淚,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科學家牛頓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進場時,買了七千鎊,翻了一番;第二次又進場,讓他大虧二萬鎊。他感歎:「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知人類的瘋狂。」 英國在一八四四年至四七年間的「鐵路狂熱〈railway mania〉」,英國國會在民意的推動下,核准一萬五千公里的鐵路線,許多公司登報招募個人買股票投資,一八四五年將股價推到最高點。一八四七年,鐵路的投資金額占英國GDP的七%。
〈一九九○年代的網路通訊狂熱,所吸收到的資金,大約是占美國國民所得的一%至一.五%之間。〉規模之大,可見一斑。據估計,當年投入鐵路熱的資金,要五十多年才可能回本。 歷史上經濟泡沫事件,不乏其例。儘管每一次都造成國家及社會的重大損傷,有人認為,也不能說它「毫無貢獻」。
例如,邁哈密的建築熱潮,股東雖然大虧,但是為工人造就工作機會。英國的鐵路狂熱,讓英國的鐵路交通系統,得以向北延伸,南北同時得到良好的平衡發展。有人認為,這是英國沒有被歐洲盛行的革命風潮所波及的原因。再如,九○年代的網路通訊泡沫,由於資金的大量挹注,不但將通訊線路汰舊換新,還將線路往海裡發展〈光纖化〉,幾乎已經將二○一三年前的建設,都提前完成了。
沒有這些資金的犧牲,恐怕不會有今天的google或YouTube。美國Fed前主席葛林斯班,在其自傳中也說,如果金融風暴讓貧窮的人,都有房子住,也不是一件太壞的事。或者,當邁哈密房價高漲時,窮人搬到郊區,換一個治安、教育環境較好的住宅,對他們的生活品質改善也有貢獻。只是目前正活生生上演的金融海嘯,除了洗劫投資人財富、將全球經濟往下拉之外,有什麼光明面?
Taiwan News / 2008/12/26
文/林麗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