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週台灣股市上沖下洗,著實讓不少投資者心涼了一半,為何會在短短的時間內,造成台灣股市這麼大的變動?追究其根本原因有大部分是導因於美國股市也在往下修正,美國股市往下修正的最大導火線,就是因為次級房貸出了問題,導致房地產有泡沫化的危機,房地產一旦泡沫化,將會牽扯整體經濟情勢的發展,所以台灣也遭受了波及。但很多朋友都很疑惑,到底什麼是「次級房貸」?這篇文章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
既然會取名為「次級」房貸,就含有第二順位的意思,也就是針對一些金融機構,篩選過不要的客戶,或者信用異常的客戶進行房屋貸款,然後收取較高的利息,但跟台灣所謂的「二胎」房貸並不相同。
也因為信用不好的人也可以貸款買房,所以前幾年美國房市一片欣欣向榮,也帶動了外界對於美國經濟回春的印象,沒想到現在卻成了美國經濟的一顆不定時炸彈。
深入了解美國金融環境,就會發現美國人普遍都是利用不動產來做理財規劃,因此他們沒有嚴重的雙卡問題,只要有房子就可以借的到錢,而且不只會跟銀行借,美國還有更多不動產的融資管道,但這就跟台灣的現金卡問題同樣,撈到的都是信用較差的客戶,在整體國民所得沒有提升的狀況下,幾年之後就會釀成金融風暴,只不過在美國是次級房貸、在台灣是雙卡問題。
這是金融商品高度發展的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因為金融商品高度發展造成經濟發展的假象,日本、台灣、美國都相繼發生,但只要風暴過後,經濟會慢慢復甦。
台灣前兩年曾經討論過「融資法」,準備開放資融市場,但一直沒有下文的原因,就是考量對整體社會的衝擊,我如果記得沒錯的話,資融法法定上限的利率高達30%~40%,但礙於社會觀感,這樣的法規一直沒有通過。
當然美國次級房貸的利率水準,還在政府的控制內,並不會高的離譜,與台灣融資法有著明顯差異,但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針對條件差的客戶進行放款。
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台灣或許也會有類似次級房貸的商品出現,而且我也相信融資法,再過幾年應該也會通過。只不過雙卡風暴就已經讓台灣金融市場受重創,如果開放上述的政策,就應該更要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否則美國的現況就是台灣的未來。
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出版
叔公的理髮店-三之三文化出版
中信月刊-第521期 2005.07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作者小珍最喜歡的親戚就是傑德叔公,傑德叔公是位理髮師,他騎著馬到處為人理髮,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家窗明几淨、寬敞舒適、屬於自己的理髮店。他努力工作,盡量攢錢,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年代,為了小珍的醫療費用,他用掉了當時的積蓄。之後他繼續辛勤工作,幾乎存夠錢時,又偏逢銀行倒閉,前功盡棄。叔公一直沒放棄開理髮店的夢想,終於在他七十九歲時願望實現,很多人都來慶賀,老叔公非常開心,次年他就過世,但是他留給世人的感動和榜樣卻呈現在這本書上。
傑德叔公和作者都是美國黑人(現在稱為非裔美人,African American),當時黑人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形成一股龐大的種族隔離的敗壞風氣,白人的優越感瀰漫在生活的諸多層面,黑人必須卑微的求生存。但是字裏行間流露著的是寬廣的溫柔,而非怨恨,這種溫柔的力道十分驚人,叔公在遭遇逆境時,一味逆來順受,不是他懦弱認命,而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相信,只要他不放棄,終有一天他的夢想會實現,他只需繼續做他該做的事,上帝就會按祂的時刻成全他的夢想。如此堅韌的性格加上謙卑,就是扉頁間流露無遺的溫柔品格。
謙虛溫柔
圖畫中的叔公長得人高馬大,表情卻是和藹可親。他會跟小珍玩假裝理髮的遊戲,會將夢想告訴跟他年齡差距甚大的小珍。他為人理髮,即使人們付不出錢,他也體諒的接受一些食物,甚至銀行倒了他畢生積蓄,他還是沒有破口大罵,而是說他會從頭來過。他一生以服務人群為目的,攢錢終究也是為了讓大家有個可以享受理髮的地方。
一般我們稱呼男士gentleman,腦海中浮現的大概是西裝筆挺的知識分子,他們因飽讀詩書而文質彬彬。然而gentle的真義是謙虛溫柔,就像傑德叔公這樣,他「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四章2節)。或許他教育程度不高,理髮的工作屬於藍領階級,沒有固定收入,除了那套始終如一的夢想—一個小人物的狂想曲,他似乎也說不出甚麼高言大志,在別人看,他的一生做的是一份簡單而無聊的工作,他是弱勢族群的一員,但是他以實現夢想來破除隔離,顯出他真正是品格上的巨人。
我們看到最後他的理髮店終於開張了,賓客盈門,過去受過他恩惠的人,如今都來慶賀。有趣的是,他還是「老闆兼工友」,一人理髮店,要安排四個座位作甚麼?是否讓正在理髮的人跟還在等待的人能夠平起平坐?他「處心積慮」為的還不只是滿足自己的終身願望,而是對社會風氣的和平抗爭。
多給少取
高貴的氣質不在世俗的肯定,當我們感歎社會風氣敗壞的同時,不妨反思自己是否也摻了一腳?當我們鼓勵孩子出人頭地時,是否也希望他站在優越感的那一邊?我們提供傳記書籍給孩子閱讀,勉勵他要作「偉人」,但是誰是偉人呢?一將功成萬骨枯,一般人心目中的偉人多半是將別人踩在腳下的人,其實社會一點都不缺少那些強取豪奪的「勝者」,但是像傑德叔公這種小人物,他們多給少取,才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偉人。
仔細體會,這個故事其實令人心酸,描述的是一個因種族歧視而實施隔離的時代,黑人的社會地位低落,工作辛苦,生活卻沒有保障,如果他們沒有好的信仰,日子一定愁苦不堪。然而圖畫所採用的色彩卻是鮮明活潑,歡天喜地的,或許叔公的樂觀深深影響了作者,生活的艱難並未在心裏留下陰影,回憶中充滿著溫馨,像陽光一樣,暖洋洋的,令讀者重新得力。因為「只要以裏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得前書三章4節)
中信月刊-第521期 2005.07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作者小珍最喜歡的親戚就是傑德叔公,傑德叔公是位理髮師,他騎著馬到處為人理髮,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家窗明几淨、寬敞舒適、屬於自己的理髮店。他努力工作,盡量攢錢,在那個種族隔離的年代,為了小珍的醫療費用,他用掉了當時的積蓄。之後他繼續辛勤工作,幾乎存夠錢時,又偏逢銀行倒閉,前功盡棄。叔公一直沒放棄開理髮店的夢想,終於在他七十九歲時願望實現,很多人都來慶賀,老叔公非常開心,次年他就過世,但是他留給世人的感動和榜樣卻呈現在這本書上。
傑德叔公和作者都是美國黑人(現在稱為非裔美人,African American),當時黑人在社會上受到歧視,形成一股龐大的種族隔離的敗壞風氣,白人的優越感瀰漫在生活的諸多層面,黑人必須卑微的求生存。但是字裏行間流露著的是寬廣的溫柔,而非怨恨,這種溫柔的力道十分驚人,叔公在遭遇逆境時,一味逆來順受,不是他懦弱認命,而是因為他內心深處相信,只要他不放棄,終有一天他的夢想會實現,他只需繼續做他該做的事,上帝就會按祂的時刻成全他的夢想。如此堅韌的性格加上謙卑,就是扉頁間流露無遺的溫柔品格。
謙虛溫柔
圖畫中的叔公長得人高馬大,表情卻是和藹可親。他會跟小珍玩假裝理髮的遊戲,會將夢想告訴跟他年齡差距甚大的小珍。他為人理髮,即使人們付不出錢,他也體諒的接受一些食物,甚至銀行倒了他畢生積蓄,他還是沒有破口大罵,而是說他會從頭來過。他一生以服務人群為目的,攢錢終究也是為了讓大家有個可以享受理髮的地方。
一般我們稱呼男士gentleman,腦海中浮現的大概是西裝筆挺的知識分子,他們因飽讀詩書而文質彬彬。然而gentle的真義是謙虛溫柔,就像傑德叔公這樣,他「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四章2節)。或許他教育程度不高,理髮的工作屬於藍領階級,沒有固定收入,除了那套始終如一的夢想—一個小人物的狂想曲,他似乎也說不出甚麼高言大志,在別人看,他的一生做的是一份簡單而無聊的工作,他是弱勢族群的一員,但是他以實現夢想來破除隔離,顯出他真正是品格上的巨人。
我們看到最後他的理髮店終於開張了,賓客盈門,過去受過他恩惠的人,如今都來慶賀。有趣的是,他還是「老闆兼工友」,一人理髮店,要安排四個座位作甚麼?是否讓正在理髮的人跟還在等待的人能夠平起平坐?他「處心積慮」為的還不只是滿足自己的終身願望,而是對社會風氣的和平抗爭。
多給少取
高貴的氣質不在世俗的肯定,當我們感歎社會風氣敗壞的同時,不妨反思自己是否也摻了一腳?當我們鼓勵孩子出人頭地時,是否也希望他站在優越感的那一邊?我們提供傳記書籍給孩子閱讀,勉勵他要作「偉人」,但是誰是偉人呢?一將功成萬骨枯,一般人心目中的偉人多半是將別人踩在腳下的人,其實社會一點都不缺少那些強取豪奪的「勝者」,但是像傑德叔公這種小人物,他們多給少取,才是我們迫切需要的偉人。
仔細體會,這個故事其實令人心酸,描述的是一個因種族歧視而實施隔離的時代,黑人的社會地位低落,工作辛苦,生活卻沒有保障,如果他們沒有好的信仰,日子一定愁苦不堪。然而圖畫所採用的色彩卻是鮮明活潑,歡天喜地的,或許叔公的樂觀深深影響了作者,生活的艱難並未在心裏留下陰影,回憶中充滿著溫馨,像陽光一樣,暖洋洋的,令讀者重新得力。因為「只要以裏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彼得前書三章4節)
威威找記憶-三之三文化出版
威威找記憶-三之三文化出版
中信月刊-第523期 2005.09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小男孩威威住在老人院隔壁,他認識院裏每一位老人家,也知道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南西奶奶,然而,九十六歲的南西奶奶得了失憶症,威威試著到處問人,想知道南西奶奶所失去的「記憶」到底是甚麼,他想幫她找回來。而每位老人家也就他們個人所體驗的對「記憶」的感受告訴威威。於是,威威開始為南西找記憶,找了幾樣東西後,他拿去給南西奶奶,南西每拿起一樣東西,就想起一些過去的事情,兩人談得很開心,威威終於幫南西奶奶找到記憶了。
記憶是甚麼
這本書的作者和繪者都是澳洲人,談的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老人問題。一般人都怕變老,但都希望活得很久,也就是說,活得越久,當老人的時間就越長,如果你對老人的觀感是負面的,那你不喜歡自己的日子就很長,誰希望如此呢?故事中的男孩幸運的有機會認識這麼多老人,也跟這些「忘年之交」相處甚歡,所以他才會知道秦奶奶會彈風琴,顧爺爺會講鬼故事,裘爺爺愛打板球,穆奶奶拄著木頭柺杖,莒爺爺的聲音像巨人一樣宏亮,南西奶奶則是喜歡聽威威講小秘密的老朋友。
好朋友當然是要互相扶持的呀,南西奶奶失去記憶了,很可憐,威威才不會置之不理呢!但是要找回記憶,首先你得知道「記憶」長甚麼樣子。而威威蒐集到的形容包括:使你覺得溫暖的、很久以前的、讓你哭、逗你笑、像金子一樣珍貴的事。威威按著線索,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找到一些可以回應上述描述的東西,例如:一顆新鮮雞蛋、一盒貝殼爺爺的徽章、懸絲偶、和他最寶貴的足球。這些東西真的會喚回南西奶奶的記憶嗎?
正面的意義
把玩著這些奇特的東西,南西想起童年的點滴,還有她親愛的家人,更想起認識威威的那一天和他們所有的小秘密。一老一小,藉著互相的疼愛,威威瞭解了記憶是甚麼,而南西奶奶也找回千金不易的記憶。孩子的天真反映在簡單而具體的事物上,我在這個故事裏看到「意義」這個很抽象的東西。人生是由許多記憶串連起來的,隨著年歲增長,記憶累積越多,但是上帝大概是不願我們承擔太多,所以到了某個年齡(因人而異),多數人的記憶會逐漸減退,就像《標竿人生》中所說的,人生是一場考驗,通過考驗,品格就會被塑造出來。也就是說,發生了甚麼事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生這些事之後對你這個人有甚麼影響。
所以很多事情都會被忘記,但是意義卻會伴隨著那些事情所塑造出來的人,也就是說,如果當一個人不管經歷何事,在他身上都轉化成正面的品格,到老了,他會是一個可親的老人。倘若他所累積的是怨恨不滿,老年的「秋後算帳」就會充滿苦毒。
與這些位雞皮鶴髮的老人相處,顯然給了威威不少正面的影響,小小年紀的威威一點都不妄自菲薄,在其他人都束手無策時,他以實際行動來對老朋友伸出援手,畢竟,對和藹可親的南西奶奶來說,她的一生是值得回味的。
恩慈的品格
威威的善舉令我想到「恩慈」(kindness),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好,是因為對方有回報的能力,禮尚往來,內心終究是平衡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好,是因為若不如此,可能會被欺負,反正壞不過人家,只好以德報怨。但是真正的恩慈是「我不這樣也沒關係」,你可以欺負人卻不願意出手,你可以袖手旁觀,卻寧可釋出善意,完全是主動的,沒有勉強。
就如上帝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卅三章19節)人是上帝按著祂自己的形像造的,也當有神的恩慈性情,而威威身上顯露的正是如此的品格。◆
中信月刊-第523期 2005.09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小男孩威威住在老人院隔壁,他認識院裏每一位老人家,也知道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南西奶奶,然而,九十六歲的南西奶奶得了失憶症,威威試著到處問人,想知道南西奶奶所失去的「記憶」到底是甚麼,他想幫她找回來。而每位老人家也就他們個人所體驗的對「記憶」的感受告訴威威。於是,威威開始為南西找記憶,找了幾樣東西後,他拿去給南西奶奶,南西每拿起一樣東西,就想起一些過去的事情,兩人談得很開心,威威終於幫南西奶奶找到記憶了。
記憶是甚麼
這本書的作者和繪者都是澳洲人,談的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老人問題。一般人都怕變老,但都希望活得很久,也就是說,活得越久,當老人的時間就越長,如果你對老人的觀感是負面的,那你不喜歡自己的日子就很長,誰希望如此呢?故事中的男孩幸運的有機會認識這麼多老人,也跟這些「忘年之交」相處甚歡,所以他才會知道秦奶奶會彈風琴,顧爺爺會講鬼故事,裘爺爺愛打板球,穆奶奶拄著木頭柺杖,莒爺爺的聲音像巨人一樣宏亮,南西奶奶則是喜歡聽威威講小秘密的老朋友。
好朋友當然是要互相扶持的呀,南西奶奶失去記憶了,很可憐,威威才不會置之不理呢!但是要找回記憶,首先你得知道「記憶」長甚麼樣子。而威威蒐集到的形容包括:使你覺得溫暖的、很久以前的、讓你哭、逗你笑、像金子一樣珍貴的事。威威按著線索,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找到一些可以回應上述描述的東西,例如:一顆新鮮雞蛋、一盒貝殼爺爺的徽章、懸絲偶、和他最寶貴的足球。這些東西真的會喚回南西奶奶的記憶嗎?
正面的意義
把玩著這些奇特的東西,南西想起童年的點滴,還有她親愛的家人,更想起認識威威的那一天和他們所有的小秘密。一老一小,藉著互相的疼愛,威威瞭解了記憶是甚麼,而南西奶奶也找回千金不易的記憶。孩子的天真反映在簡單而具體的事物上,我在這個故事裏看到「意義」這個很抽象的東西。人生是由許多記憶串連起來的,隨著年歲增長,記憶累積越多,但是上帝大概是不願我們承擔太多,所以到了某個年齡(因人而異),多數人的記憶會逐漸減退,就像《標竿人生》中所說的,人生是一場考驗,通過考驗,品格就會被塑造出來。也就是說,發生了甚麼事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生這些事之後對你這個人有甚麼影響。
所以很多事情都會被忘記,但是意義卻會伴隨著那些事情所塑造出來的人,也就是說,如果當一個人不管經歷何事,在他身上都轉化成正面的品格,到老了,他會是一個可親的老人。倘若他所累積的是怨恨不滿,老年的「秋後算帳」就會充滿苦毒。
與這些位雞皮鶴髮的老人相處,顯然給了威威不少正面的影響,小小年紀的威威一點都不妄自菲薄,在其他人都束手無策時,他以實際行動來對老朋友伸出援手,畢竟,對和藹可親的南西奶奶來說,她的一生是值得回味的。
恩慈的品格
威威的善舉令我想到「恩慈」(kindness),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好,是因為對方有回報的能力,禮尚往來,內心終究是平衡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好,是因為若不如此,可能會被欺負,反正壞不過人家,只好以德報怨。但是真正的恩慈是「我不這樣也沒關係」,你可以欺負人卻不願意出手,你可以袖手旁觀,卻寧可釋出善意,完全是主動的,沒有勉強。
就如上帝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卅三章19節)人是上帝按著祂自己的形像造的,也當有神的恩慈性情,而威威身上顯露的正是如此的品格。◆
培培點燈-三之三文化出版
培培點燈-三之三文化出版
中信月刊-第522期 2005.08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培培來自一個義大利移民到美國的家庭,母親已逝,父親體弱又失業,培培想找工作幫忙家計。但是他年紀太小,幾經嘗試都被拒絕,幸好有一天,一位朋友請他代班,幫忙點街燈,培培很看重這份臨時工作,姊姊妹妹們也都為他高興。唯有父親十分生氣,認為這是沒出息的事。
培培點燈時,都為許多人祝福。有天父親心情煩躁,破口大罵,培培於是懷疑自己點路燈的價值,有一個晚上沒去點燈,當晚小妹沒回家,一家人都很著急,爸爸請求培培去點燈。培培終於在街燈下找到妹妹,帶她回家,父親因此接納了他的工作。
希望和現實
培培是個懂事的孩子,家裏人口多,家境不好,他不忍心看著爸爸愁眉不展,希望自己能減輕家裏的經濟壓力,但是小孩能做甚麼呢?當然不可能是達官顯要啦,只能打打工,賺點蠅頭小利,看在父親眼裏,當然是不以為然,所以他說:「我們大老遠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難道是要來點燈的?」對移民家庭來說,離鄉背井無非是要改善生活,他們得放棄原來所熟悉的和擁有的一切,到陌生地方從頭開始,這需要很大的決心,但是希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如何拉近呢?
父親希望培培能揚眉吐氣,當個有出息的人,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培培能做的「只是」點燈,而且還「只是」代班呢!這落差未免大太了吧?不管如何,培培還是給自己和家人一個機會,他走馬上任,且引以為榮,除了忠心的點燈,他還很創意的每點一盞燈,就為一個人祝福,這可是不折不扣的「提名代禱」呢!所以點燈對他而言其實已經不只是點燈,而是成為別人的祝福。
當父親破口大罵時,他畢竟是個孩子,他想順從父親,不再讓父親蒙羞,他能做的就是「罷工」,這一來,大家才發現點燈的工作很重要,沒有了燈光,街道陷入黑暗,不但不方便,也使得安全沒有保障。當大家央求培培去點燈時,培培還振振有詞的說:「點燈是沒出息的,我要好好用功,當醫生或是律師……」我想他那位落魄的老爸一定很尷尬,其實培培這樣說並非故意要讓父親難堪,而是出於愛父親,他真的很想符合父親的期望,讓父親滿意。
真正的平安
雖然結局是皆大歡喜的互相接納大團圓,但是我看到這位父親的矛盾和掙扎,或許他對培培的失望其實是對自己的失望。一個男人因身處異鄉,體弱而失業,無法讓孩子們過衣食無慮的好日子,心裏一定很不好受吧?兒子體貼懂事,但畢竟還不是該工作賺錢的時候,卻得分擔家計,父親的哀愁和軟弱實非培培能懂的。
如果培培只是安分的點點燈,這個故事還不會如此感人,這個善解人意的培培將點燈視為神聖任務,他誠心誠意為家人祝福,雖然力量微薄,然而祝福卻是不花錢且人人需要的。我相信他點完街燈時,心裏一定很滿足,他為每個人所求的是平安,他自己享受的也是內心深處的平安。
平安、和平,都是人之所欲,但平安不僅是身體無病痛,走路不跌倒。和平也不僅是家人不吵架,世界太平。真正的平安是人與神和好,是屬天的平安—heavenly peace。培培一家人雖然物質缺乏,但是有愛,愛能遮掩許多過錯,就能化解誤會,彼此接納。
比起一些豐衣足食卻缺乏親情的家庭,培培一家算是非常幸運的,雖然走過愁雲慘霧,生活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有時適度的缺乏反而讓家人更凝聚。當我們讀到培培的姊姊妹妹們如何肯定他、支持他,「培培,我們真是為你高興」「培培,你一定會做得很好」,很難不被深深感動。孩子們並未譴責父親,只是不斷以積極正向的態度,讓這對父子終於建立和好的關係。
「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各書三章18節)家人的衝突唯有回到真正的一家之主上帝所指示的道路上,才能永遠的化解。培培這一家以後還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但相信他們已經摸到平安的訣竅了。
中信月刊-第522期 2005.08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培培來自一個義大利移民到美國的家庭,母親已逝,父親體弱又失業,培培想找工作幫忙家計。但是他年紀太小,幾經嘗試都被拒絕,幸好有一天,一位朋友請他代班,幫忙點街燈,培培很看重這份臨時工作,姊姊妹妹們也都為他高興。唯有父親十分生氣,認為這是沒出息的事。
培培點燈時,都為許多人祝福。有天父親心情煩躁,破口大罵,培培於是懷疑自己點路燈的價值,有一個晚上沒去點燈,當晚小妹沒回家,一家人都很著急,爸爸請求培培去點燈。培培終於在街燈下找到妹妹,帶她回家,父親因此接納了他的工作。
希望和現實
培培是個懂事的孩子,家裏人口多,家境不好,他不忍心看著爸爸愁眉不展,希望自己能減輕家裏的經濟壓力,但是小孩能做甚麼呢?當然不可能是達官顯要啦,只能打打工,賺點蠅頭小利,看在父親眼裏,當然是不以為然,所以他說:「我們大老遠從義大利移民到美國,難道是要來點燈的?」對移民家庭來說,離鄉背井無非是要改善生活,他們得放棄原來所熟悉的和擁有的一切,到陌生地方從頭開始,這需要很大的決心,但是希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如何拉近呢?
父親希望培培能揚眉吐氣,當個有出息的人,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培培能做的「只是」點燈,而且還「只是」代班呢!這落差未免大太了吧?不管如何,培培還是給自己和家人一個機會,他走馬上任,且引以為榮,除了忠心的點燈,他還很創意的每點一盞燈,就為一個人祝福,這可是不折不扣的「提名代禱」呢!所以點燈對他而言其實已經不只是點燈,而是成為別人的祝福。
當父親破口大罵時,他畢竟是個孩子,他想順從父親,不再讓父親蒙羞,他能做的就是「罷工」,這一來,大家才發現點燈的工作很重要,沒有了燈光,街道陷入黑暗,不但不方便,也使得安全沒有保障。當大家央求培培去點燈時,培培還振振有詞的說:「點燈是沒出息的,我要好好用功,當醫生或是律師……」我想他那位落魄的老爸一定很尷尬,其實培培這樣說並非故意要讓父親難堪,而是出於愛父親,他真的很想符合父親的期望,讓父親滿意。
真正的平安
雖然結局是皆大歡喜的互相接納大團圓,但是我看到這位父親的矛盾和掙扎,或許他對培培的失望其實是對自己的失望。一個男人因身處異鄉,體弱而失業,無法讓孩子們過衣食無慮的好日子,心裏一定很不好受吧?兒子體貼懂事,但畢竟還不是該工作賺錢的時候,卻得分擔家計,父親的哀愁和軟弱實非培培能懂的。
如果培培只是安分的點點燈,這個故事還不會如此感人,這個善解人意的培培將點燈視為神聖任務,他誠心誠意為家人祝福,雖然力量微薄,然而祝福卻是不花錢且人人需要的。我相信他點完街燈時,心裏一定很滿足,他為每個人所求的是平安,他自己享受的也是內心深處的平安。
平安、和平,都是人之所欲,但平安不僅是身體無病痛,走路不跌倒。和平也不僅是家人不吵架,世界太平。真正的平安是人與神和好,是屬天的平安—heavenly peace。培培一家人雖然物質缺乏,但是有愛,愛能遮掩許多過錯,就能化解誤會,彼此接納。
比起一些豐衣足食卻缺乏親情的家庭,培培一家算是非常幸運的,雖然走過愁雲慘霧,生活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有時適度的缺乏反而讓家人更凝聚。當我們讀到培培的姊姊妹妹們如何肯定他、支持他,「培培,我們真是為你高興」「培培,你一定會做得很好」,很難不被深深感動。孩子們並未譴責父親,只是不斷以積極正向的態度,讓這對父子終於建立和好的關係。
「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雅各書三章18節)家人的衝突唯有回到真正的一家之主上帝所指示的道路上,才能永遠的化解。培培這一家以後還會面臨不同的問題,但相信他們已經摸到平安的訣竅了。
雪花人-三之三文化出版社
雪花人-三之三文化出版社
中信月刊-第527期 2006.01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威利班特利對雪花的熱愛程度超乎一般人,他自幼收集、觀察和研究雪花,並且為了與別人分享雪花之奇妙,而試著以筆描繪,捕捉雪花獨特細緻的圖案,但因為雪花稍縱即逝,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十七歲那年,父母為他買了一台顯微鏡相機,才幫助他達成保存雪花圖案的心願。他一生專心研究雪花,寫文章和賣照片的收入也都用在研究雪花,成了一位遠近馳名的雪花研究者。六十六歲那年,大家為他出版了一本書,不久他因蒐集雪花感染肺炎而離世,後來鄉親為了感念他,建立了一個雪花博物館。
這本書得到凱迪考克獎真是實至名歸,它的木刻圖畫表現出威利班特利的堅忍卓絕,兩旁類似書籤的設計也提供許多與威利有關的有趣信息。更在故事中表達了這一家人的獨特的價值觀,令人百讀不厭。
夢幻之美
雪花對我們生長在亞熱帶和熱帶的人來說,總帶點夢幻的美感,我們都是從影片或圖片裏先看到白靄靄的雪地,想像雪花從天而降,說有多美就有多美,因此偶爾高山頂上飄雪,人們呼朋引伴,不厭其煩的忍受漫長的車陣,為的是上山賞雪,爭取難得的經驗。然而威利生長的地方是美國的Vermont州,在美國東北部,冬天下雪下到令人心寒,對務實的人來說,雪花應該是「天敵」,威利卻認為雪花是上帝給人的禮物,怎麼會有人愛敵愛到如癡如醉?真是不可思議。
因為他如此的喜歡雪花,他非常渴望與他人分享這個由上帝精心創造的美,所以他想盡辦法,要「保留」雪花,他不是只喜歡雪花,他熱愛自然,他喜歡花草,喜歡昆蟲,他也與別人分享他的喜歡。最「遺憾」的是,他無法跟人分享雪花。威利並未因困難而放棄,他想為雪花攝影留念,呵呵,在那年代真是痴人說夢。如果他要拍的是貴重的鑽石也就罷了,那滿坑滿谷的雪花,哪需要一個傻小子浪費青春去留影呢?
但是威利的價值觀不同,他知道把雪花當成平凡生活的一部分,跟把雪花當成上帝的傑作,是不同的享受和體驗,別人看他莫名其妙,他還是甘之如飴。而威利的父母更是不容易,在那時代,他們毫無「培養孩子的競爭力」的壓力,卻願意花十頭牛的代價,替他買一架顯微照相機,滿足他的求知慾,這是甚麼樣的癡情父母啊?然而因著他們的成全,威利在雪花的研究上才能達到專業水準,我相信那架顯微攝影機的功力,是來自父母對於他的認真執著的研究精神的肯定,引發了威利勇往直前的動力。
忍耐或忍受
在威利的一生中,忍耐(patience)應該是一項極重要的品格。首先,他得忍耐在酷寒中捕捉雪花的完整,在還沒有顯微攝影機之前,他得忍耐屢拍屢敗,絕不放棄。其次,他得忍耐別人異樣的眼光,雖然書上沒有太多負面評語,但是我想除了大惑不解之外,應該也會有一些鄙視和調侃。聖經上關於忍耐的教導很多,例如,「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馬書八章25節);「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章36節)。
忍耐要為了「值得」的事,才不會變成忍受(endurance)。例如我們若為了上帝的大使命,讓更多人能聽到福音,清楚明白信耶穌,而能靈魂得救,那麼不管遭遇何事,我們都會維持熱情,即使在苦難中還是願意忍耐。若我們只是被動的接受生活的挑戰,以還債的心情面對人生的苦難,那就是忍受。
威利班特利是個活著有目標的人,他內心清楚上帝要他完成的使命,他就義無反顧的「潦下去」,他真是個傳奇人物,為雪花而活,為雪花而死,只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上帝創造的奇妙,他真是忍耐的好榜樣啊!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
中信月刊-第527期 2006.01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威利班特利對雪花的熱愛程度超乎一般人,他自幼收集、觀察和研究雪花,並且為了與別人分享雪花之奇妙,而試著以筆描繪,捕捉雪花獨特細緻的圖案,但因為雪花稍縱即逝,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十七歲那年,父母為他買了一台顯微鏡相機,才幫助他達成保存雪花圖案的心願。他一生專心研究雪花,寫文章和賣照片的收入也都用在研究雪花,成了一位遠近馳名的雪花研究者。六十六歲那年,大家為他出版了一本書,不久他因蒐集雪花感染肺炎而離世,後來鄉親為了感念他,建立了一個雪花博物館。
這本書得到凱迪考克獎真是實至名歸,它的木刻圖畫表現出威利班特利的堅忍卓絕,兩旁類似書籤的設計也提供許多與威利有關的有趣信息。更在故事中表達了這一家人的獨特的價值觀,令人百讀不厭。
夢幻之美
雪花對我們生長在亞熱帶和熱帶的人來說,總帶點夢幻的美感,我們都是從影片或圖片裏先看到白靄靄的雪地,想像雪花從天而降,說有多美就有多美,因此偶爾高山頂上飄雪,人們呼朋引伴,不厭其煩的忍受漫長的車陣,為的是上山賞雪,爭取難得的經驗。然而威利生長的地方是美國的Vermont州,在美國東北部,冬天下雪下到令人心寒,對務實的人來說,雪花應該是「天敵」,威利卻認為雪花是上帝給人的禮物,怎麼會有人愛敵愛到如癡如醉?真是不可思議。
因為他如此的喜歡雪花,他非常渴望與他人分享這個由上帝精心創造的美,所以他想盡辦法,要「保留」雪花,他不是只喜歡雪花,他熱愛自然,他喜歡花草,喜歡昆蟲,他也與別人分享他的喜歡。最「遺憾」的是,他無法跟人分享雪花。威利並未因困難而放棄,他想為雪花攝影留念,呵呵,在那年代真是痴人說夢。如果他要拍的是貴重的鑽石也就罷了,那滿坑滿谷的雪花,哪需要一個傻小子浪費青春去留影呢?
但是威利的價值觀不同,他知道把雪花當成平凡生活的一部分,跟把雪花當成上帝的傑作,是不同的享受和體驗,別人看他莫名其妙,他還是甘之如飴。而威利的父母更是不容易,在那時代,他們毫無「培養孩子的競爭力」的壓力,卻願意花十頭牛的代價,替他買一架顯微照相機,滿足他的求知慾,這是甚麼樣的癡情父母啊?然而因著他們的成全,威利在雪花的研究上才能達到專業水準,我相信那架顯微攝影機的功力,是來自父母對於他的認真執著的研究精神的肯定,引發了威利勇往直前的動力。
忍耐或忍受
在威利的一生中,忍耐(patience)應該是一項極重要的品格。首先,他得忍耐在酷寒中捕捉雪花的完整,在還沒有顯微攝影機之前,他得忍耐屢拍屢敗,絕不放棄。其次,他得忍耐別人異樣的眼光,雖然書上沒有太多負面評語,但是我想除了大惑不解之外,應該也會有一些鄙視和調侃。聖經上關於忍耐的教導很多,例如,「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馬書八章25節);「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章36節)。
忍耐要為了「值得」的事,才不會變成忍受(endurance)。例如我們若為了上帝的大使命,讓更多人能聽到福音,清楚明白信耶穌,而能靈魂得救,那麼不管遭遇何事,我們都會維持熱情,即使在苦難中還是願意忍耐。若我們只是被動的接受生活的挑戰,以還債的心情面對人生的苦難,那就是忍受。
威利班特利是個活著有目標的人,他內心清楚上帝要他完成的使命,他就義無反顧的「潦下去」,他真是個傳奇人物,為雪花而活,為雪花而死,只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上帝創造的奇妙,他真是忍耐的好榜樣啊!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
家庭圓夢行動——《媽媽的紅沙發》之幸福秘方
家庭圓夢行動——《媽媽的紅沙發》之幸福秘方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四期 2006/04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三代同堂且一家三口都是女性的單親家庭,經過一場火災後,如何重建家園,並買到心目中的理想沙發。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小女孩的家遭火災,雖然東西都燒光了,鄰居也湊合著給他們一些家具和用品,但是媽媽當餐廳的女侍,收入微薄,工作很辛苦,需要買一張舒服的沙發。一家三口──奶奶、媽媽和她,在家裡放了一個大玻璃罐,每個人都將零錢投進去存起來,終於存滿了罐子,也買到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沙發。
這本書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這是圖畫書最高的榮譽。故事情境採用倒敘法,從媽媽在藍車餐廳當女侍開始,以小女孩第一人稱訴說她們家的故事。她先提到她放學後也會去餐廳幫忙,賺點小費,因為她們在存錢。存錢作什麼用呢?要買一張舒服的沙發。為什麼要買沙發呢?原來有一天她與媽媽出門時,家裡被火燒光了。就這樣,作者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悲慘」遭遇。
可是,書裡圖畫的顏色卻是鮮豔的,線條很活潑,女孩子的口氣也很天真,充滿盼望。連家裡被火燒焦的那一頁,四周一片焦黑,祖孫三代從窗口往家裡看,讀者看到的畫面卻是窗外有藍天,令人感受到絕處逢生的強烈生命力。
三口之家的沙發夢
女孩娓娓道來的過程,讓人感受到小孩細膩的心思。她提到三人如何省下每一分錢,抱著積少成多的信心,讓大大的玻璃罐裝滿了小小的銅板,然後將這些銅板扛到銀行去換成鈔票。我想像銀行行員看到這個數銅板的任務,一定啼笑皆非。(我算了一下,一張沙發大約兩百美金,如果他們存的都是quarters,就是兩毛半的那種銅板,也有八百個銅板呢!更何況其中必然有很多一分、五分、一毛錢的小銅板!)那位行員那天大概只需要做這一件「大事」吧?!呵呵,一定很難忘,如果是我,說不定自己買張沙發送給他們比較省事。
不過不用擔心,她們順利地換了鈔票,開始上街搜尋想要的那種沙發。她們試坐了很多沙發,以她們的經濟能力,應該也沒太多可以挑的,沒想到,真誠感動天,她們居然在芸芸眾沙發中,找到那唯一的、她們朝思暮想的那張沙發,價錢符合她們的能力,大小夠全家擠在一起,多麼快樂呀!
女孩細心描寫買到沙發後的興奮心情,她們根本等不及店家送貨,就由叔叔開著小貨車親自運送,而小女孩也等不及回到家,捷足先登地到貨車上試坐沙發。這種快樂恐怕是千金難買得到的,而這貧窮的一家享受的是千辛萬苦後的甘甜。
這張得來不易的沙發可發揮了無窮的功用,白天只有奶奶在家,這就是她的沙發,傍晚媽媽和女兒回來,這又是她們可以共同享受溫馨時刻的沙發,最後一頁我們看到祖孫三代擠在沙發上的幸福模樣,內心很難不激盪。
找出全家人共同奮鬥的目標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家三口都是女性,而且是單親媽媽,生活想必不容易。遭逢火災之後,家徒四壁,在鄰居的愛心協助下,重建家園,可以想見這家人平日與人相處應該是可圈可點的。我想她們的鄰居也不會很富有,但是富有跟慷慨不一定成正比,貧窮的人常因懂得施捨和分享,而享受富有的快樂。
現代父母汲汲營營地賺錢,卻忽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情感的滿足,物質的損失或缺乏,總是可以彌補的,但是情感的缺憾卻會造成永遠的傷痕。像這張紅沙發,雖然稱為「媽媽的紅沙發」,卻也是奶奶的、女兒的、親人的、鄰居的,因為它是所有人一點一滴、互相扶持而換來的,如此的過程會讓人更懂得珍惜,也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感。
我們相信,只要有愛,一切都可以重頭開始。你們家有張「媽媽的紅沙發」嗎?如果有,那是什麼?如果沒有,不妨也為全家人找出一個共同奮鬥的目標吧!不一定是要為自己家買一樣東西,也可以共同設立目標為需要的人捐款,過程中孩子學會的品格,是他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資產,是花很多錢去補習班也學不來的呢!
《媽媽的紅沙發》,威拉‧畢‧威廉斯/文與圖,柯倩華/譯,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四期 2006/04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三代同堂且一家三口都是女性的單親家庭,經過一場火災後,如何重建家園,並買到心目中的理想沙發。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小女孩的家遭火災,雖然東西都燒光了,鄰居也湊合著給他們一些家具和用品,但是媽媽當餐廳的女侍,收入微薄,工作很辛苦,需要買一張舒服的沙發。一家三口──奶奶、媽媽和她,在家裡放了一個大玻璃罐,每個人都將零錢投進去存起來,終於存滿了罐子,也買到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沙發。
這本書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這是圖畫書最高的榮譽。故事情境採用倒敘法,從媽媽在藍車餐廳當女侍開始,以小女孩第一人稱訴說她們家的故事。她先提到她放學後也會去餐廳幫忙,賺點小費,因為她們在存錢。存錢作什麼用呢?要買一張舒服的沙發。為什麼要買沙發呢?原來有一天她與媽媽出門時,家裡被火燒光了。就這樣,作者讓我們看到這個家庭的「悲慘」遭遇。
可是,書裡圖畫的顏色卻是鮮豔的,線條很活潑,女孩子的口氣也很天真,充滿盼望。連家裡被火燒焦的那一頁,四周一片焦黑,祖孫三代從窗口往家裡看,讀者看到的畫面卻是窗外有藍天,令人感受到絕處逢生的強烈生命力。
三口之家的沙發夢
女孩娓娓道來的過程,讓人感受到小孩細膩的心思。她提到三人如何省下每一分錢,抱著積少成多的信心,讓大大的玻璃罐裝滿了小小的銅板,然後將這些銅板扛到銀行去換成鈔票。我想像銀行行員看到這個數銅板的任務,一定啼笑皆非。(我算了一下,一張沙發大約兩百美金,如果他們存的都是quarters,就是兩毛半的那種銅板,也有八百個銅板呢!更何況其中必然有很多一分、五分、一毛錢的小銅板!)那位行員那天大概只需要做這一件「大事」吧?!呵呵,一定很難忘,如果是我,說不定自己買張沙發送給他們比較省事。
不過不用擔心,她們順利地換了鈔票,開始上街搜尋想要的那種沙發。她們試坐了很多沙發,以她們的經濟能力,應該也沒太多可以挑的,沒想到,真誠感動天,她們居然在芸芸眾沙發中,找到那唯一的、她們朝思暮想的那張沙發,價錢符合她們的能力,大小夠全家擠在一起,多麼快樂呀!
女孩細心描寫買到沙發後的興奮心情,她們根本等不及店家送貨,就由叔叔開著小貨車親自運送,而小女孩也等不及回到家,捷足先登地到貨車上試坐沙發。這種快樂恐怕是千金難買得到的,而這貧窮的一家享受的是千辛萬苦後的甘甜。
這張得來不易的沙發可發揮了無窮的功用,白天只有奶奶在家,這就是她的沙發,傍晚媽媽和女兒回來,這又是她們可以共同享受溫馨時刻的沙發,最後一頁我們看到祖孫三代擠在沙發上的幸福模樣,內心很難不激盪。
找出全家人共同奮鬥的目標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家三口都是女性,而且是單親媽媽,生活想必不容易。遭逢火災之後,家徒四壁,在鄰居的愛心協助下,重建家園,可以想見這家人平日與人相處應該是可圈可點的。我想她們的鄰居也不會很富有,但是富有跟慷慨不一定成正比,貧窮的人常因懂得施捨和分享,而享受富有的快樂。
現代父母汲汲營營地賺錢,卻忽略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情感的滿足,物質的損失或缺乏,總是可以彌補的,但是情感的缺憾卻會造成永遠的傷痕。像這張紅沙發,雖然稱為「媽媽的紅沙發」,卻也是奶奶的、女兒的、親人的、鄰居的,因為它是所有人一點一滴、互相扶持而換來的,如此的過程會讓人更懂得珍惜,也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感。
我們相信,只要有愛,一切都可以重頭開始。你們家有張「媽媽的紅沙發」嗎?如果有,那是什麼?如果沒有,不妨也為全家人找出一個共同奮鬥的目標吧!不一定是要為自己家買一樣東西,也可以共同設立目標為需要的人捐款,過程中孩子學會的品格,是他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資產,是花很多錢去補習班也學不來的呢!
《媽媽的紅沙發》,威拉‧畢‧威廉斯/文與圖,柯倩華/譯,三之三國際文教機構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先有愛,再有愛的結晶——《一隻想當爸爸的熊》圓夢故事
先有愛,再有愛的結晶——《一隻想當爸爸的熊》圓夢故事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六期 2005/06
想要有孩子而不透過真愛的管道,倒有點像大熊遇到母熊之前的遭遇呢!
黃迺毓
一隻大熊從冬眠中醒來,覺得寂寞,決定要養一個熊寶寶。苦思無解,於是四處詢問如何才能當熊爸爸。他呼喊:「誰能告訴我,怎樣才會有一個小寶寶?」小兔子告訴他,小寶寶是從蘿蔔園長出來的;喜鵲告訴牠孵蛋就可以有小寶寶;鮭魚建議牠灑些糖在窗台上,靜靜等待白鸛鳥送寶寶來,結果都不管用。失望之餘,大熊孤單地坐在草地上看雲,想起媽媽說的故事,正當牠沈思時,一隻母熊的關切打動了牠的心,母熊說:「如果你願意和我結婚,明年春天,我們就會有一個可愛的熊寶寶了。」大熊接受這個建議,跟著母熊開始預備迎接小寶寶的誕生。
思春的大熊發出呼喊
這個故事對有些大人來說有點無厘頭,但是它可是得到1993年德國青少年文學協會的圖畫書大獎呢!不論德國評選委員為何青睞此書,我們也來玩味一下此書妙在哪裡。封面上,我們看到一隻憨憨的大熊,幾乎佔了五分之四的畫面,牠的表情耐人尋味;右上方出現一個小泡泡,裡面畫了一隻蜜蜂。原來故事的主題是思春(birds and bees)。
大熊出現時身材苗條,冬眠沒吃東西,肚子餓了,先得解決生理問題,所以他不停地吃,吃得胖嘟嘟的;然後,牠忽然好想當爸爸。食色性也,真是一點不假。吃東西是為了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不是吃飽就滿足了,人還有伴侶的需求。這隻冬眠乍醒的熊以為「伴」就是孩子,所以提出的問題是:「怎樣才能生孩子?」這樣的誤導,給牠帶來麻煩,不但得不著孩子為伴,還差點惹禍上身。
畫面上的大熊十分有趣,牠努力地想當爸爸,想到頭都垂到地上了,還是想不出辦法,才發出求救的呼喊,也立即出現熱心的動物提供意見。這讓我想到適婚年齡的男女,即使不發出呼喊,旁人也會熱心詢問,極力地撮合。結了婚,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早生貴子」的任務上。記得我剛結婚時,由於是遲婚個案,親朋好友不但頻頻關切,而且主動提供懷孕的偏方。我完全可以領會這些好意,而我那洋老公就莫名其妙了,一回他問我:「妳是不是曾經跟誰打過賭?要不然大家為什麼這麼關心我們何時生小孩?」
圓了熊爸爸的夢
大熊的求救訊號是想當爸爸,所以親朋好友的意見就衝著當父親而來。兔子常在蘿蔔園覓食,理所當然地建議拔蘿蔔,畫面中的三顆蘿蔔果真有一個長得像兔子的頭。兔子身軀較小,不易被發現,但是熊龐大的身軀目標太明顯,農婦抓起蘿蔔就朝牠丟去。喜鵲建議牠的方法是孵蛋,大熊雖然覺得不對勁,還是試著孵蛋,但是也不奏效。鮭魚提供的是傳說中的辦法──由白鸛鳥(送子鳥)宅急便送到家。偏偏大熊找到的那隻白鸛鳥已改行,跑到非洲去陪河馬,不負責送寶寶了。
在無助之餘,牠望著雲,想起媽媽說,熊寶寶出生之前,都是在大熊雲裡遊戲。母熊的出現回應了牠的疑惑,母熊的眼睛裡充滿了溫柔的愛。畫面中,兩隻熊並肩靠在一起,看起來真是很適配呢!而且這位賢德的婦「熊」,明明自己也不相信大熊雲的故事,卻願意為了讓大熊快樂而陪在牠旁邊,跟牠一起生育養育下一代。在心智上,母熊似乎比大熊早熟,知道大熊的心願只有藉著牠的配合才會實現,而牠也願意幫助大熊圓爸爸夢,這種愛情才是熊寶寶來到世間的唯一保障啊!
熊寶寶代表著一種希望,但是希望不是憑空而降,先要有愛,而且是那種犧牲成全的愛,熊寶寶才不會生下來受罪。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是上帝所賜的產業,父母是上帝選派來幫助孩子生存與成長的大人,那麼,父母的彼此相愛就是寶寶來到這個家庭的原因和結果。
想要有孩子而不透過真愛的管道,倒有點像大熊遇到母熊之前的遭遇!大熊想得到的是解決寂寞的伴,然而,如果不是藉著愛,伴就成了絆──絆倒的伴。
傳宗接代是生物的本性和本能,但是先得好好談戀愛、擇偶、經營婚姻,否則傳的恐怕是煩惱,接的可能是傷害。
《一隻想當爸爸的熊》,沃爾夫‧埃爾布魯赫/文與圖,方素珍/譯,三之三文化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六期 2005/06
想要有孩子而不透過真愛的管道,倒有點像大熊遇到母熊之前的遭遇呢!
黃迺毓
一隻大熊從冬眠中醒來,覺得寂寞,決定要養一個熊寶寶。苦思無解,於是四處詢問如何才能當熊爸爸。他呼喊:「誰能告訴我,怎樣才會有一個小寶寶?」小兔子告訴他,小寶寶是從蘿蔔園長出來的;喜鵲告訴牠孵蛋就可以有小寶寶;鮭魚建議牠灑些糖在窗台上,靜靜等待白鸛鳥送寶寶來,結果都不管用。失望之餘,大熊孤單地坐在草地上看雲,想起媽媽說的故事,正當牠沈思時,一隻母熊的關切打動了牠的心,母熊說:「如果你願意和我結婚,明年春天,我們就會有一個可愛的熊寶寶了。」大熊接受這個建議,跟著母熊開始預備迎接小寶寶的誕生。
思春的大熊發出呼喊
這個故事對有些大人來說有點無厘頭,但是它可是得到1993年德國青少年文學協會的圖畫書大獎呢!不論德國評選委員為何青睞此書,我們也來玩味一下此書妙在哪裡。封面上,我們看到一隻憨憨的大熊,幾乎佔了五分之四的畫面,牠的表情耐人尋味;右上方出現一個小泡泡,裡面畫了一隻蜜蜂。原來故事的主題是思春(birds and bees)。
大熊出現時身材苗條,冬眠沒吃東西,肚子餓了,先得解決生理問題,所以他不停地吃,吃得胖嘟嘟的;然後,牠忽然好想當爸爸。食色性也,真是一點不假。吃東西是為了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但是人不是吃飽就滿足了,人還有伴侶的需求。這隻冬眠乍醒的熊以為「伴」就是孩子,所以提出的問題是:「怎樣才能生孩子?」這樣的誤導,給牠帶來麻煩,不但得不著孩子為伴,還差點惹禍上身。
畫面上的大熊十分有趣,牠努力地想當爸爸,想到頭都垂到地上了,還是想不出辦法,才發出求救的呼喊,也立即出現熱心的動物提供意見。這讓我想到適婚年齡的男女,即使不發出呼喊,旁人也會熱心詢問,極力地撮合。結了婚,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早生貴子」的任務上。記得我剛結婚時,由於是遲婚個案,親朋好友不但頻頻關切,而且主動提供懷孕的偏方。我完全可以領會這些好意,而我那洋老公就莫名其妙了,一回他問我:「妳是不是曾經跟誰打過賭?要不然大家為什麼這麼關心我們何時生小孩?」
圓了熊爸爸的夢
大熊的求救訊號是想當爸爸,所以親朋好友的意見就衝著當父親而來。兔子常在蘿蔔園覓食,理所當然地建議拔蘿蔔,畫面中的三顆蘿蔔果真有一個長得像兔子的頭。兔子身軀較小,不易被發現,但是熊龐大的身軀目標太明顯,農婦抓起蘿蔔就朝牠丟去。喜鵲建議牠的方法是孵蛋,大熊雖然覺得不對勁,還是試著孵蛋,但是也不奏效。鮭魚提供的是傳說中的辦法──由白鸛鳥(送子鳥)宅急便送到家。偏偏大熊找到的那隻白鸛鳥已改行,跑到非洲去陪河馬,不負責送寶寶了。
在無助之餘,牠望著雲,想起媽媽說,熊寶寶出生之前,都是在大熊雲裡遊戲。母熊的出現回應了牠的疑惑,母熊的眼睛裡充滿了溫柔的愛。畫面中,兩隻熊並肩靠在一起,看起來真是很適配呢!而且這位賢德的婦「熊」,明明自己也不相信大熊雲的故事,卻願意為了讓大熊快樂而陪在牠旁邊,跟牠一起生育養育下一代。在心智上,母熊似乎比大熊早熟,知道大熊的心願只有藉著牠的配合才會實現,而牠也願意幫助大熊圓爸爸夢,這種愛情才是熊寶寶來到世間的唯一保障啊!
熊寶寶代表著一種希望,但是希望不是憑空而降,先要有愛,而且是那種犧牲成全的愛,熊寶寶才不會生下來受罪。如果我們相信孩子是上帝所賜的產業,父母是上帝選派來幫助孩子生存與成長的大人,那麼,父母的彼此相愛就是寶寶來到這個家庭的原因和結果。
想要有孩子而不透過真愛的管道,倒有點像大熊遇到母熊之前的遭遇!大熊想得到的是解決寂寞的伴,然而,如果不是藉著愛,伴就成了絆──絆倒的伴。
傳宗接代是生物的本性和本能,但是先得好好談戀愛、擇偶、經營婚姻,否則傳的恐怕是煩惱,接的可能是傷害。
《一隻想當爸爸的熊》,沃爾夫‧埃爾布魯赫/文與圖,方素珍/譯,三之三文化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在思念裡─《記憶的項鍊》關懷繼親家庭
愛在思念裡─《記憶的項鍊》關懷繼親家庭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五期 2005/05
蘿拉的爸爸與珍妮結婚了,蘿拉對已過世的母親仍有著很深的懷念,藉著撫摸一顆顆鈕釦,她可以不斷地跟媽媽有所連結……
黃迺毓
蘿拉的爸爸和新媽媽珍妮在油漆欄杆,蘿拉故意在珍妮面前拿出一條由鈕釦串成的項鍊,並且對小貓咪咪大聲說著已過世母親的點點滴滴,數算著與項鍊有關的親人,還偷偷地看著爸爸和珍妮的互動。對於珍妮,她有著複雜的情結。珍妮跟爸爸結婚了,她心中非常地排斥,覺得媽媽好像會被取代而淡忘。由於小貓的調皮,釦子項鍊被扯斷,釦子散落一地。他們三人努力地找,卻還有一顆找不到。爸爸原本想偷偷補上一顆相同的,假裝都找到了,珍妮卻不同意。晚上,爸爸與珍妮摸著黑,趴在地上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珍妮將釦子留在走廊上,好讓蘿拉自己發現。蘿拉感動之餘,邀請珍妮跟她一起串鈕釦項鍊。
每顆鈕釦都有一段故事
作者伊芙‧邦婷(Eve Bunting)的故事常是針對社會變遷中的家庭而寫。單親家庭的增加是不爭的事實,早年單親的成因多為喪偶,近年則多為離婚。而許多單親家庭是階段性的,當單親找到再婚對象後,這個家庭就是「繼親家庭」(step family)。由於童話中對繼母或繼父的描寫以負面為多,一般人也就理所當然地對繼親有了刻板印象,增加原本就經營不易的繼親家庭的難題。
蘿拉對已過世的母親有著很深的懷念,鈕釦是一個具體的紀念物,藉著撫摸這些鈕釦,她可以不斷地跟媽媽有所連結;而每顆鈕釦都有其相關的故事,是她的安慰。尤其在思念母親的時候,這些鈕釦讓她記得母女之間的深厚情感和親密關係。
喪親的孩子常浸淫在思親的情緒中,對於無法挽回的事實,他們努力地填補那份空缺,讓已過世的親人可以用抽象的方式繼續待在這個家裡,享受大家的愛。但是如果以書中媽媽的角度來思考,我相信她一定很愛先生和女兒,不希望他們因著她的離去而過著哀傷的生活,真正讓她安心的是,即使沒有了她,大家仍可以過快樂的日子。
貓咪幫了大忙?
珍妮的出現應該是被祝福的,但是她的存在使蘿拉的這份安全感受到威脅。珍妮跟爸爸的親密,讓蘿拉開始害怕媽媽的地位會被取代,蘿拉試圖以數釦子來提醒大家,她心裡多麼希望這兩個大人能知難而退啊!幸好家貓咪咪惹了禍(應該是說幫了大忙),蘿拉不得不終止她的「鈕釦宣言」。五十顆鈕釦居然只差一顆,而且蘿拉立刻知道是爸爸軍服上的那顆,可見這孩子多麼熟悉這些鈕釦。
夜裡,爸爸和珍妮的對話被蘿拉偷聽了,她感受到珍妮的善良和體諒。珍妮並不想取代蘿拉的母親,也接納蘿拉對母親的強烈依戀。雖然是她找到最後那顆釦子,卻不願讓蘿拉不悅而情願放在門廊上,當作小精靈送的禮物。這一幕讓蘿拉重新思考並找到她與新媽媽珍妮的健康關係。
繼親家庭的幸福之道
繼親家庭也可以是幸福的,如果我們都能了解家庭的本質。家庭的定義是,一群人住在一起,互相關愛,彼此照顧。婚姻的忠誠是直到一方死亡。許多夫妻雙方都在世的時候,不懂得彼此珍惜,互相疼愛,甚至發生劈腿事件,卻在一方死後,以不再婚來表明忠貞,即使找到新的伴侶也以同居代替再婚,這並不符合上帝創造婚姻的本意。死亡的不可逆料和無法抗拒,提醒我們「有生之年」要以愛款待彼此。喪偶的哀傷需要時間來治療,不管用什麼方式走出來,好好活著才是對逝去家人的最大回饋。
當繼親固然不易,但是在離婚狀況下又走入婚姻的人,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情。很多孩子把父母離婚歸咎於自己不乖、不努力、沒用,對於父母的新配偶,他們總是擔心多過祝福,懷疑多過接納;他們會拿親生跟繼親比較,而總是對過去的人多包容,對目前面對的人多挑剔。
孩子不論多孝順,都不能取代配偶,但是孩子並不懂,抗拒或冷漠待之是必然的。繼親家庭父母不妨讓孩子明白,只要有愛,每一個家人,不管是現在的還是以前的,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記憶的項鍊》,伊芙‧邦婷( Eve Bunting)/文,泰德‧瑞得(Ted Rand)/圖,劉清彥/譯,三之三文化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五期 2005/05
蘿拉的爸爸與珍妮結婚了,蘿拉對已過世的母親仍有著很深的懷念,藉著撫摸一顆顆鈕釦,她可以不斷地跟媽媽有所連結……
黃迺毓
蘿拉的爸爸和新媽媽珍妮在油漆欄杆,蘿拉故意在珍妮面前拿出一條由鈕釦串成的項鍊,並且對小貓咪咪大聲說著已過世母親的點點滴滴,數算著與項鍊有關的親人,還偷偷地看著爸爸和珍妮的互動。對於珍妮,她有著複雜的情結。珍妮跟爸爸結婚了,她心中非常地排斥,覺得媽媽好像會被取代而淡忘。由於小貓的調皮,釦子項鍊被扯斷,釦子散落一地。他們三人努力地找,卻還有一顆找不到。爸爸原本想偷偷補上一顆相同的,假裝都找到了,珍妮卻不同意。晚上,爸爸與珍妮摸著黑,趴在地上找了好久,終於找到了。珍妮將釦子留在走廊上,好讓蘿拉自己發現。蘿拉感動之餘,邀請珍妮跟她一起串鈕釦項鍊。
每顆鈕釦都有一段故事
作者伊芙‧邦婷(Eve Bunting)的故事常是針對社會變遷中的家庭而寫。單親家庭的增加是不爭的事實,早年單親的成因多為喪偶,近年則多為離婚。而許多單親家庭是階段性的,當單親找到再婚對象後,這個家庭就是「繼親家庭」(step family)。由於童話中對繼母或繼父的描寫以負面為多,一般人也就理所當然地對繼親有了刻板印象,增加原本就經營不易的繼親家庭的難題。
蘿拉對已過世的母親有著很深的懷念,鈕釦是一個具體的紀念物,藉著撫摸這些鈕釦,她可以不斷地跟媽媽有所連結;而每顆鈕釦都有其相關的故事,是她的安慰。尤其在思念母親的時候,這些鈕釦讓她記得母女之間的深厚情感和親密關係。
喪親的孩子常浸淫在思親的情緒中,對於無法挽回的事實,他們努力地填補那份空缺,讓已過世的親人可以用抽象的方式繼續待在這個家裡,享受大家的愛。但是如果以書中媽媽的角度來思考,我相信她一定很愛先生和女兒,不希望他們因著她的離去而過著哀傷的生活,真正讓她安心的是,即使沒有了她,大家仍可以過快樂的日子。
貓咪幫了大忙?
珍妮的出現應該是被祝福的,但是她的存在使蘿拉的這份安全感受到威脅。珍妮跟爸爸的親密,讓蘿拉開始害怕媽媽的地位會被取代,蘿拉試圖以數釦子來提醒大家,她心裡多麼希望這兩個大人能知難而退啊!幸好家貓咪咪惹了禍(應該是說幫了大忙),蘿拉不得不終止她的「鈕釦宣言」。五十顆鈕釦居然只差一顆,而且蘿拉立刻知道是爸爸軍服上的那顆,可見這孩子多麼熟悉這些鈕釦。
夜裡,爸爸和珍妮的對話被蘿拉偷聽了,她感受到珍妮的善良和體諒。珍妮並不想取代蘿拉的母親,也接納蘿拉對母親的強烈依戀。雖然是她找到最後那顆釦子,卻不願讓蘿拉不悅而情願放在門廊上,當作小精靈送的禮物。這一幕讓蘿拉重新思考並找到她與新媽媽珍妮的健康關係。
繼親家庭的幸福之道
繼親家庭也可以是幸福的,如果我們都能了解家庭的本質。家庭的定義是,一群人住在一起,互相關愛,彼此照顧。婚姻的忠誠是直到一方死亡。許多夫妻雙方都在世的時候,不懂得彼此珍惜,互相疼愛,甚至發生劈腿事件,卻在一方死後,以不再婚來表明忠貞,即使找到新的伴侶也以同居代替再婚,這並不符合上帝創造婚姻的本意。死亡的不可逆料和無法抗拒,提醒我們「有生之年」要以愛款待彼此。喪偶的哀傷需要時間來治療,不管用什麼方式走出來,好好活著才是對逝去家人的最大回饋。
當繼親固然不易,但是在離婚狀況下又走入婚姻的人,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情。很多孩子把父母離婚歸咎於自己不乖、不努力、沒用,對於父母的新配偶,他們總是擔心多過祝福,懷疑多過接納;他們會拿親生跟繼親比較,而總是對過去的人多包容,對目前面對的人多挑剔。
孩子不論多孝順,都不能取代配偶,但是孩子並不懂,抗拒或冷漠待之是必然的。繼親家庭父母不妨讓孩子明白,只要有愛,每一個家人,不管是現在的還是以前的,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記憶的項鍊》,伊芙‧邦婷( Eve Bunting)/文,泰德‧瑞得(Ted Rand)/圖,劉清彥/譯,三之三文化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明鑼移山-愛妻‧愛家‧愛山—《明鑼移山》的智慧與愛
明鑼移山-愛妻‧愛家‧愛山—《明鑼移山》的智慧與愛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四期 2005/04
同樣是「移山」,東方的愚公與西方的明鑼,作法有何不同?結果如何?
黃迺毓
明鑼和老婆住在山腳下,房子很好,那座山卻很麻煩,常有落石破壞屋頂,屋子漏水,妻子抱怨,要求明鑼設法移山。明鑼道出苦衷:「山這麼大,我人這麼小,怎能移動山?」妻子執意要他去請教村裡的聰明人。明鑼三顧茅廬就教,聰明人提出幾種建議,例如用大樹去撞山、敲打鍋盆去嚇山、預備糕餅賄賂山神,結果都沒效。聰明人終於提出壓箱妙方──跳移山舞。明鑼和妻子如法炮製,果真脫離了那座山所造成的不便,還可以遠望那山,過好日子。
這本書乍看之下有點像東方人的創作,再多看一眼,卻是洋味十足。原來這是我最愛的美國圖畫書作家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按著「愚公移山」的故事改寫而成,可是改寫後,原故事的精神幾乎全然翻轉。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家門前有座大山,造成出入不便,於是愚公開始動手挖土,想要移山,眾人笑他,但他憑著毅力和恆心,深信只要繼續不斷地挖山,他老了,還有兒子傳承志業,兒子老了,還有孫子;只要不放棄,山不會變大,總有被移走的一天。最後感動天神,主動將山移走,讓愚公一家人可以安居。
小時候聽大人講這個故事,我常納悶:
1.愚公為什麼要住在山的正對面?按理說,是山先在該處,房子後來才蓋的呀!蓋房子之前為什麼沒想到這個問題呢?
2.愚公自己要挖山也就罷了,還要全家人一起來挖,那誰來賺錢養家呢?
3.愚公的子孫從出生就注定這輩子要花很多時間挖土,他們真的心甘情願嗎?
4.就算有一天山被移走了,房子大概也破舊了,該換房子了吧?
明鑼與愚公有何不同?
滿腹的狐疑終於在認識明鑼先生後,有了一番新的體悟而釋懷了。
首先,明鑼和妻子住在山腳下,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是古今中外人類共有的夢想,但是,山是有生命的,即使人不去移動,它也會受風吹雨打的影響而變動,造成明鑼夫婦的困擾。愚公的作法是「改變環境」,明鑼一開始也想用暴力、恐嚇、巴結的方法,讓環境就範,最後奏效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智慧,保全了自己和山的和諧,這是現代的環保觀念。愚公即使移了山,會不會造成生態的問題呢?人定勝天的信念已經讓我們飽嚐苦果,環保的觀念應該是尊重環境,而非隨己意改造環境,才會留下好山好水。
其次,明鑼和妻子代表現代家庭的核心──夫妻,而先生是一家之主,得設法解決家裡的大問題。羅北兒沒有把孩子扯進故事,不表示他們沒有孩子,而是夫妻為家庭主軸,孩子是獨立個體。明鑼愛妻子,想給妻子一個舒適的家,三番兩次求問智者,而且當下的問題當下想辦法解決,沒有代間的牽連。愚公的家庭主軸則是父子,妻子的角色是生兒子,媳婦的角色是端茶送飯,愚家的「家族事業」則是父親──兒子──孫子的主要任務。
最後,明鑼和愚公都是愛家好男人,明鑼自知力有未逮,接受妻子的建議,就教於智者,雖然起先的意見都不管用,但是他不放棄,充分反映西方社會尊重專家的傳統。而愚公似乎沒有經過諮詢,逕自號召家人埋頭苦挖,差點連累了好幾代的壯丁。明鑼的幸福在於他肯求助,而且信任專家。至於這位煙癮很大的智者,為何不在一開始就提出跳移山舞的妙計呢?我認為他可能有意讓明鑼夫妻發現,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有時人不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是不會做一些聽來荒謬卻實際有效的事──例如:不顧他人的眼光,背著一身家當,跳可笑的移山舞。
看起來我好像拿西方的明鑼嘲笑東方的愚公,其實不是,我更關切的是,當我們發揮毅力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能先徵詢專家的意見,清楚方向和價值觀,才不會浪費生命,損己不利人。舉例來說,華人的婚姻或家庭問題幾乎都是以「愚公精神」在應付,其實婚姻輔導、家庭諮商已經是一種專業,不是靠盲目努力就可以面對的。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明鑼移山》, 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文與圖,楊茂秀/譯,遠流出版社。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四期 2005/04
同樣是「移山」,東方的愚公與西方的明鑼,作法有何不同?結果如何?
黃迺毓
明鑼和老婆住在山腳下,房子很好,那座山卻很麻煩,常有落石破壞屋頂,屋子漏水,妻子抱怨,要求明鑼設法移山。明鑼道出苦衷:「山這麼大,我人這麼小,怎能移動山?」妻子執意要他去請教村裡的聰明人。明鑼三顧茅廬就教,聰明人提出幾種建議,例如用大樹去撞山、敲打鍋盆去嚇山、預備糕餅賄賂山神,結果都沒效。聰明人終於提出壓箱妙方──跳移山舞。明鑼和妻子如法炮製,果真脫離了那座山所造成的不便,還可以遠望那山,過好日子。
這本書乍看之下有點像東方人的創作,再多看一眼,卻是洋味十足。原來這是我最愛的美國圖畫書作家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按著「愚公移山」的故事改寫而成,可是改寫後,原故事的精神幾乎全然翻轉。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家門前有座大山,造成出入不便,於是愚公開始動手挖土,想要移山,眾人笑他,但他憑著毅力和恆心,深信只要繼續不斷地挖山,他老了,還有兒子傳承志業,兒子老了,還有孫子;只要不放棄,山不會變大,總有被移走的一天。最後感動天神,主動將山移走,讓愚公一家人可以安居。
小時候聽大人講這個故事,我常納悶:
1.愚公為什麼要住在山的正對面?按理說,是山先在該處,房子後來才蓋的呀!蓋房子之前為什麼沒想到這個問題呢?
2.愚公自己要挖山也就罷了,還要全家人一起來挖,那誰來賺錢養家呢?
3.愚公的子孫從出生就注定這輩子要花很多時間挖土,他們真的心甘情願嗎?
4.就算有一天山被移走了,房子大概也破舊了,該換房子了吧?
明鑼與愚公有何不同?
滿腹的狐疑終於在認識明鑼先生後,有了一番新的體悟而釋懷了。
首先,明鑼和妻子住在山腳下,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是古今中外人類共有的夢想,但是,山是有生命的,即使人不去移動,它也會受風吹雨打的影響而變動,造成明鑼夫婦的困擾。愚公的作法是「改變環境」,明鑼一開始也想用暴力、恐嚇、巴結的方法,讓環境就範,最後奏效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智慧,保全了自己和山的和諧,這是現代的環保觀念。愚公即使移了山,會不會造成生態的問題呢?人定勝天的信念已經讓我們飽嚐苦果,環保的觀念應該是尊重環境,而非隨己意改造環境,才會留下好山好水。
其次,明鑼和妻子代表現代家庭的核心──夫妻,而先生是一家之主,得設法解決家裡的大問題。羅北兒沒有把孩子扯進故事,不表示他們沒有孩子,而是夫妻為家庭主軸,孩子是獨立個體。明鑼愛妻子,想給妻子一個舒適的家,三番兩次求問智者,而且當下的問題當下想辦法解決,沒有代間的牽連。愚公的家庭主軸則是父子,妻子的角色是生兒子,媳婦的角色是端茶送飯,愚家的「家族事業」則是父親──兒子──孫子的主要任務。
最後,明鑼和愚公都是愛家好男人,明鑼自知力有未逮,接受妻子的建議,就教於智者,雖然起先的意見都不管用,但是他不放棄,充分反映西方社會尊重專家的傳統。而愚公似乎沒有經過諮詢,逕自號召家人埋頭苦挖,差點連累了好幾代的壯丁。明鑼的幸福在於他肯求助,而且信任專家。至於這位煙癮很大的智者,為何不在一開始就提出跳移山舞的妙計呢?我認為他可能有意讓明鑼夫妻發現,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有時人不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是不會做一些聽來荒謬卻實際有效的事──例如:不顧他人的眼光,背著一身家當,跳可笑的移山舞。
看起來我好像拿西方的明鑼嘲笑東方的愚公,其實不是,我更關切的是,當我們發揮毅力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能先徵詢專家的意見,清楚方向和價值觀,才不會浪費生命,損己不利人。舉例來說,華人的婚姻或家庭問題幾乎都是以「愚公精神」在應付,其實婚姻輔導、家庭諮商已經是一種專業,不是靠盲目努力就可以面對的。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明鑼移山》, 阿諾.羅北兒(Arnold Lobel)/文與圖,楊茂秀/譯,遠流出版社。
從一條毯子開始——《爺爺一定有辦法》的祖孫情
從一條毯子開始——《爺爺一定有辦法》的祖孫情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十期 2005/10
從一條毯子到一顆鈕釦,爺爺以一手縫製的好功夫,把對孫子的疼愛化成一個可以流傳的奇妙故事。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約瑟小的時候,爺爺為他縫了一條奇妙的毯子,毯子舒服又保暖。隨著約瑟漸漸長大,毯子變舊了;媽媽要他把毯子丟了,約瑟說:「爺爺一定有辦法!」(原文為Grandpa can fix it!)爺爺將毯子做成外套。外套老舊後,爺爺又將它改成背心,然後隨著約瑟長大,背心改為領帶,領帶改為手帕,手帕改為鈕釦。有一天,約瑟的鈕釦不見了,他跑去找爺爺,爺爺也沒辦法。第二天,約瑟到了學校,拿起筆來,在紙上刷刷刷地寫著:「這些材料還夠……寫成一個奇妙的故事。」
一個屋簷下,兩個幸福家庭
這是一個猶太人的故事。猶太人的節儉是眾所皆知的,這個古老的民族有很多先人的智慧,都是藉著故事傳播,此故事的原名為「Something From Nothing」,原意為「無中生有」。封面上,我們看到戴著傳統猶太帽的爺爺,滿臉慈祥地拉著小約瑟的手,約瑟穿著爺爺親手做的外套,滿足地邁步,一老一小,幸福十足。翻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戴著猶太小帽的爺爺在縫製毯子,而畫面的下方是屋子的地板下,有兩隻老鼠看著落在地板下的碎布。接著每個跨頁句型都相似。畫面上,我們看到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圍著搖籃裡安睡的約瑟,這家人並不富裕,生活卻很安穩。
樓上住著夫婦倆,丈夫是鞋匠,樓下住著祖父母,爺爺是裁縫,奶奶在廚房?麵皮,媽媽負責照顧約瑟。不久媽媽又懷孕了,生了小妹妹,約瑟也開始上學了。這個家庭的發展在圖畫上依序漸進,有時媽媽在樓下廚房跟奶奶聊天,爸爸就照顧小嬰兒;媽媽在陽台上晾衣服時,奶奶也陪伴小孫女;而爺爺始終忙著替約瑟修改衣服,真是和樂融融的幸福家庭。當鈕釦不見了時,全家人慌成一團,圖片中,小妹妹將手上的洋娃娃捧給約瑟哥哥,好像很懂得安慰別人。
而在這家人的生活進行的同時,地板下那窩老鼠也是宜室宜家。兩隻老鼠夫妻,先是生了四隻小老鼠,他們用毯子的碎布為老鼠寶貝保暖;毯子改成外套時,剪下來的碎布做成老鼠親子的衣服;老鼠漸漸長大,也去上學……,反正每修改一次約瑟的衣物,老鼠一家就可以得到布料的供應,甚至還可做成窗簾、布簾、被單、桌巾等日常用品,真可說是豐衣足食。
後來牠們生了第二窩小老鼠,所有的大小老鼠都穿著毛毯布料做成的衣服,可愛極了。這塊布料給他們的幸福真是無以復加,最精彩的是,當約瑟的鈕釦丟了,地底下的老鼠們如獲至寶,牠們撿到鈕釦,拿回家交給鼠爸爸,跟爺爺一樣創意十足的鼠爸爸,將鈕釦當成椅墊,做成一張非常舒適的椅子。
布料有盡時,疼愛永流傳
豐富的圖畫說了很多精彩的情節,不管是文或圖,讀者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樂觀知足。是啊!我們的上帝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上帝,祂從一本造萬物,我們有什麼好擔憂的呢?爺爺將它的裁縫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以一手好功夫服事家人,總是在約瑟需要他的時候,不慌不忙地秀出絕活,為孫子化解危機;他的樂觀必定也影響家人,以致當約瑟確定再也找不到那顆奇妙的鈕釦時,也平靜下來,學著爺爺思索「嗯……」,然後將故事寫下來。
看起來,從一條毯子到一顆鈕釦,布料一路消耗,到最後一點布料都不剩時,約瑟反而體會出,有形的布料會用盡,家人的疼愛卻是永遠留在心中,成為一個可以流傳的奇妙故事。
《爺爺一定有辦法》,菲比吉爾曼/著,宋珮/譯,上誼文化公司。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十期 2005/10
從一條毯子到一顆鈕釦,爺爺以一手縫製的好功夫,把對孫子的疼愛化成一個可以流傳的奇妙故事。
黃迺毓(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約瑟小的時候,爺爺為他縫了一條奇妙的毯子,毯子舒服又保暖。隨著約瑟漸漸長大,毯子變舊了;媽媽要他把毯子丟了,約瑟說:「爺爺一定有辦法!」(原文為Grandpa can fix it!)爺爺將毯子做成外套。外套老舊後,爺爺又將它改成背心,然後隨著約瑟長大,背心改為領帶,領帶改為手帕,手帕改為鈕釦。有一天,約瑟的鈕釦不見了,他跑去找爺爺,爺爺也沒辦法。第二天,約瑟到了學校,拿起筆來,在紙上刷刷刷地寫著:「這些材料還夠……寫成一個奇妙的故事。」
一個屋簷下,兩個幸福家庭
這是一個猶太人的故事。猶太人的節儉是眾所皆知的,這個古老的民族有很多先人的智慧,都是藉著故事傳播,此故事的原名為「Something From Nothing」,原意為「無中生有」。封面上,我們看到戴著傳統猶太帽的爺爺,滿臉慈祥地拉著小約瑟的手,約瑟穿著爺爺親手做的外套,滿足地邁步,一老一小,幸福十足。翻開內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戴著猶太小帽的爺爺在縫製毯子,而畫面的下方是屋子的地板下,有兩隻老鼠看著落在地板下的碎布。接著每個跨頁句型都相似。畫面上,我們看到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圍著搖籃裡安睡的約瑟,這家人並不富裕,生活卻很安穩。
樓上住著夫婦倆,丈夫是鞋匠,樓下住著祖父母,爺爺是裁縫,奶奶在廚房?麵皮,媽媽負責照顧約瑟。不久媽媽又懷孕了,生了小妹妹,約瑟也開始上學了。這個家庭的發展在圖畫上依序漸進,有時媽媽在樓下廚房跟奶奶聊天,爸爸就照顧小嬰兒;媽媽在陽台上晾衣服時,奶奶也陪伴小孫女;而爺爺始終忙著替約瑟修改衣服,真是和樂融融的幸福家庭。當鈕釦不見了時,全家人慌成一團,圖片中,小妹妹將手上的洋娃娃捧給約瑟哥哥,好像很懂得安慰別人。
而在這家人的生活進行的同時,地板下那窩老鼠也是宜室宜家。兩隻老鼠夫妻,先是生了四隻小老鼠,他們用毯子的碎布為老鼠寶貝保暖;毯子改成外套時,剪下來的碎布做成老鼠親子的衣服;老鼠漸漸長大,也去上學……,反正每修改一次約瑟的衣物,老鼠一家就可以得到布料的供應,甚至還可做成窗簾、布簾、被單、桌巾等日常用品,真可說是豐衣足食。
後來牠們生了第二窩小老鼠,所有的大小老鼠都穿著毛毯布料做成的衣服,可愛極了。這塊布料給他們的幸福真是無以復加,最精彩的是,當約瑟的鈕釦丟了,地底下的老鼠們如獲至寶,牠們撿到鈕釦,拿回家交給鼠爸爸,跟爺爺一樣創意十足的鼠爸爸,將鈕釦當成椅墊,做成一張非常舒適的椅子。
布料有盡時,疼愛永流傳
豐富的圖畫說了很多精彩的情節,不管是文或圖,讀者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樂觀知足。是啊!我們的上帝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上帝,祂從一本造萬物,我們有什麼好擔憂的呢?爺爺將它的裁縫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致,他以一手好功夫服事家人,總是在約瑟需要他的時候,不慌不忙地秀出絕活,為孫子化解危機;他的樂觀必定也影響家人,以致當約瑟確定再也找不到那顆奇妙的鈕釦時,也平靜下來,學著爺爺思索「嗯……」,然後將故事寫下來。
看起來,從一條毯子到一顆鈕釦,布料一路消耗,到最後一點布料都不剩時,約瑟反而體會出,有形的布料會用盡,家人的疼愛卻是永遠留在心中,成為一個可以流傳的奇妙故事。
《爺爺一定有辦法》,菲比吉爾曼/著,宋珮/譯,上誼文化公司。
都是雨天惹的禍?!——《好一個吵架天》的情緒鏈
都是雨天惹的禍?!——《好一個吵架天》的情緒鏈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六期 2006/06
一件每個家庭經常發生的平凡事,在作者輕鬆幽默的描述下,令人莞爾……
黃迺毓
是個下雨天,早上詹先生忘了親太太就出門了。因為這樣,太太心情不好,就藉故罵兒子穿的衣服太髒。兒子挨罵,心情也不好,就指責姊姊慢吞吞。姊姊也心情不好,去到學校就批評好朋友小莉的雨衣難看。小莉也心情不好,回家看到小弟玩她的娃娃,就罵他娘娘腔。小弟莫名其妙,上樓去罵小狗。幸好小狗不解人意,以為小弟跟牠玩,所以開心得很,逗得小弟也開心了,於是這個循環反轉回去,最後,詹先生回家了,雨過天晴。
情緒會傳染?
這本圖畫書真是把情緒的「傳染」表達得很貼切。其實這一天本來只是平凡的一天,即使下雨,如果詹先生還是記得離家前親吻太太,可能就不會有這個故事了。偏偏他心情稍稍受了天氣的影響,惹得太太心裡開始不悅,可是那個惹了禍而不自知的老公已經上班去了,怎麼辦呢?呵,家裡還有別人嗎?有!兒子小強成了被遷怒者,就這麼被數落了一下。
小強也是「正常」的孩子,他一定不會回答:「是的,媽咪,妳說的沒錯。」畢竟是媽媽說的,而且媽媽臉色看起來不怎麼好,雖然不服氣,還是不要回嘴吧。那怎麼辦呢?家裡還有別人嗎?有!那個準備上學的姊姊也掃到颱風尾了,弟弟嫌她慢吞吞,耽誤上學時間。真是見鬼了,明明跟平常一樣嘛。一肚子氣的姊姊也沒時間跟弟弟爭辯,到了學校,有人可以出氣嗎?
有!而且最合適的出氣對象就是好朋友,所以小莉就「躬逢其盛」了。雨衣是為遮雨用的,顏色有那麼重要嗎?她都還來不及惹誰,就被奚落一頓,哼,真是倒楣的一天。好不容易捱到放學,回家找小弟出氣,弟弟撞個正著,本來玩得開開心心的,看到姊姊回來,有玩伴了,哪知姊姊進門就來個下馬威,弟弟真是灰頭土臉。下一個遭殃的是誰呢?弟弟已經是最小的了,沒人可欺負了,怎麼辦呢?還有誰可以接這個「氣棒」呢?
哈哈,還好有小狗,小狗誤解了小弟的洩憤行為,將錯就錯地玩耍起來,把小弟的心情從陰雨天又變為晴天,於是他有了「能量」,可以對傷害他的人好──他把最好的筆借給姊姊,化解剛才的敵意,而心情變好的小莉也打電話給好朋友,使得莎莎也對上午的批評覺得不好意思。心情變好的莎莎也和顏悅色地跟弟弟說話,弟弟覺得姊姊以德報怨,想必很感動吧?所以他主動向媽媽示好,媽媽反而說沒關係。
一切恢復風平浪靜,太陽也出來了,詹先生回家,這回他可記得親吻老婆了。這個吵架天終於可以喜劇收場,大家都可以鬆口氣,呼~~
人生因情緒而多采多姿
第一次看到這本小書就愛上它,作者Charlotte Zolotow和繪者Arnold Lobel都是我的最愛。一件每個家庭經常發生的平凡事,居然變成令人莞爾且會心的圖畫書,作者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描寫人性。一般人心情多少都會受到氣候影響,但是我們都裝作若無其事,就算陷入那種「想找人出氣」的糟糕情緒裡,也還要找一堆道理來讓自己發脾氣有理。
有時候我們也會是代罪羔羊,沒來由的被修理,想破頭也想不出自己錯在哪裡,如果周圍沒有可以連累的人,就只好自認倒楣。如果正好有人(跟你我一樣無辜的人)出現,下意識裡為了平衡,我們說不定也會找碴──哼!我心裡不好受,你憑什麼那麼開心?!讓我捅你一下,讓你也嚐嚐委屈的滋味,這樣才公平嘛。然而,根據經驗,凡是因為情緒處理不好而種下的禍因,往往都要付出加倍的代價,才會平息。但是「喜怒不形於色」也不是健康的情緒表達,人生因為人有情緒而多采多姿,上帝要我們懂得彼此相愛,享受人生,而非消除情緒,變得麻木不仁。
每當我心情鬱悶的時候,就會翻閱這本小書,想到雖然自己都搞不懂這團情緒烏雲,上帝卻都了然,祂陪著我走入低潮又恢復平靜,就會減少找別人麻煩的行為了。
《好一個吵架天》,夏洛特‧佐羅托/文,艾諾‧洛貝爾/圖,劉清彥/譯,上誼文化公司。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六期 2006/06
一件每個家庭經常發生的平凡事,在作者輕鬆幽默的描述下,令人莞爾……
黃迺毓
是個下雨天,早上詹先生忘了親太太就出門了。因為這樣,太太心情不好,就藉故罵兒子穿的衣服太髒。兒子挨罵,心情也不好,就指責姊姊慢吞吞。姊姊也心情不好,去到學校就批評好朋友小莉的雨衣難看。小莉也心情不好,回家看到小弟玩她的娃娃,就罵他娘娘腔。小弟莫名其妙,上樓去罵小狗。幸好小狗不解人意,以為小弟跟牠玩,所以開心得很,逗得小弟也開心了,於是這個循環反轉回去,最後,詹先生回家了,雨過天晴。
情緒會傳染?
這本圖畫書真是把情緒的「傳染」表達得很貼切。其實這一天本來只是平凡的一天,即使下雨,如果詹先生還是記得離家前親吻太太,可能就不會有這個故事了。偏偏他心情稍稍受了天氣的影響,惹得太太心裡開始不悅,可是那個惹了禍而不自知的老公已經上班去了,怎麼辦呢?呵,家裡還有別人嗎?有!兒子小強成了被遷怒者,就這麼被數落了一下。
小強也是「正常」的孩子,他一定不會回答:「是的,媽咪,妳說的沒錯。」畢竟是媽媽說的,而且媽媽臉色看起來不怎麼好,雖然不服氣,還是不要回嘴吧。那怎麼辦呢?家裡還有別人嗎?有!那個準備上學的姊姊也掃到颱風尾了,弟弟嫌她慢吞吞,耽誤上學時間。真是見鬼了,明明跟平常一樣嘛。一肚子氣的姊姊也沒時間跟弟弟爭辯,到了學校,有人可以出氣嗎?
有!而且最合適的出氣對象就是好朋友,所以小莉就「躬逢其盛」了。雨衣是為遮雨用的,顏色有那麼重要嗎?她都還來不及惹誰,就被奚落一頓,哼,真是倒楣的一天。好不容易捱到放學,回家找小弟出氣,弟弟撞個正著,本來玩得開開心心的,看到姊姊回來,有玩伴了,哪知姊姊進門就來個下馬威,弟弟真是灰頭土臉。下一個遭殃的是誰呢?弟弟已經是最小的了,沒人可欺負了,怎麼辦呢?還有誰可以接這個「氣棒」呢?
哈哈,還好有小狗,小狗誤解了小弟的洩憤行為,將錯就錯地玩耍起來,把小弟的心情從陰雨天又變為晴天,於是他有了「能量」,可以對傷害他的人好──他把最好的筆借給姊姊,化解剛才的敵意,而心情變好的小莉也打電話給好朋友,使得莎莎也對上午的批評覺得不好意思。心情變好的莎莎也和顏悅色地跟弟弟說話,弟弟覺得姊姊以德報怨,想必很感動吧?所以他主動向媽媽示好,媽媽反而說沒關係。
一切恢復風平浪靜,太陽也出來了,詹先生回家,這回他可記得親吻老婆了。這個吵架天終於可以喜劇收場,大家都可以鬆口氣,呼~~
人生因情緒而多采多姿
第一次看到這本小書就愛上它,作者Charlotte Zolotow和繪者Arnold Lobel都是我的最愛。一件每個家庭經常發生的平凡事,居然變成令人莞爾且會心的圖畫書,作者以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描寫人性。一般人心情多少都會受到氣候影響,但是我們都裝作若無其事,就算陷入那種「想找人出氣」的糟糕情緒裡,也還要找一堆道理來讓自己發脾氣有理。
有時候我們也會是代罪羔羊,沒來由的被修理,想破頭也想不出自己錯在哪裡,如果周圍沒有可以連累的人,就只好自認倒楣。如果正好有人(跟你我一樣無辜的人)出現,下意識裡為了平衡,我們說不定也會找碴──哼!我心裡不好受,你憑什麼那麼開心?!讓我捅你一下,讓你也嚐嚐委屈的滋味,這樣才公平嘛。然而,根據經驗,凡是因為情緒處理不好而種下的禍因,往往都要付出加倍的代價,才會平息。但是「喜怒不形於色」也不是健康的情緒表達,人生因為人有情緒而多采多姿,上帝要我們懂得彼此相愛,享受人生,而非消除情緒,變得麻木不仁。
每當我心情鬱悶的時候,就會翻閱這本小書,想到雖然自己都搞不懂這團情緒烏雲,上帝卻都了然,祂陪著我走入低潮又恢復平靜,就會減少找別人麻煩的行為了。
《好一個吵架天》,夏洛特‧佐羅托/文,艾諾‧洛貝爾/圖,劉清彥/譯,上誼文化公司。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傳家寶被》的家庭親情
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傳家寶被》的家庭親情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七期 2005/07
人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替換,傳家寶被卻像是不變的親情,始終如一;不僅是家族生活的連結,更是生命的延續。
黃迺毓
派翠西亞的外曾祖母安娜移民到美國時,從俄國老家帶來洋裝和一條頭巾。後來安娜穿不下了,她的媽媽將洋裝和頭巾加上叔叔的襯衫、姑姑的睡衣、阿姨的圍裙等,邀請左鄰右舍共同縫成一條百衲被,好讓大家永遠記得故鄉,還說:「那就好像老家的親人在夜晚圍繞著我們跳舞一樣。」之後,百衲被是安息日禱告的桌巾。
安娜結婚時,百衲被是遮篷。安娜的女兒出生時,包在百衲被裡;長大後結婚,百衲被再度成為遮篷。它也包裹了安娜的外孫女,而且還是年老安娜的暖身毯子,最後覆蓋在過世的安娜身上。百衲被又成了派翠西亞的被子,從出生到各種重要的家庭聚會都少不了它。母親也藉著被子上的圖案,告訴派翠西亞哪個圖案是用誰的衣物做成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每次家庭聚會的場合,他們樂此不疲地說著傳家寶「被」的故事。
代代相傳的家族記憶
許多家庭都有傳家寶貝,既然要傳家,一定要有某種「價值」(value),而非價格(cost)。貴重的東西容易被偷,或逃難時被變賣,但有價值的東西都有其豐富的內涵意義,對別人可能不值什麼錢,但對這家人卻值得代代地流傳下去。
本書作者派翠西亞‧波拉蔻(Patricia Polacco)是第四代美國人,她的家族血統有點複雜,她父親是基督徒,這邊的親戚來自愛爾蘭,說故事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傳統。媽媽的家族是俄裔猶太人,有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信仰猶太教和東正教。這樣的家族背景蘊藏了豐富的文化資產。
百衲被是她母親家族的傳家寶,是用幾件舊衣物縫製而成。手工縫製的東西絕對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都無法做出同樣的被子。也因為它獨一無二,代代相傳才有意義,如果是由機器大量製作,那就不稀奇啦!正因為這條被子承載了家人間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們不是收藏起來,讓被子孤單地在櫃子裡與蛀蟲共度晨昏,而是讓它參與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的人都可以享受它,也都能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
我相信,雖然他們經常使用這條被子,但是傳了這麼多代,使用時一定很小心珍惜吧?畫面上,除了百衲被色彩鮮豔,其他部份都是黑白的炭筆畫;服飾上,從曾祖母的傳統穿著到派翠西亞的現代穿著,讀者可以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事物都會替換,這條傳家寶被卻像是不變的親情,始終如一。
猶太人的特有習俗
書中也穿插了一些猶太習俗的描述,例如:安娜談戀愛時,男友送她一個金幣、一朵乾燥花和一塊岩鹽,金幣象徵財富,花朵代表愛,鹽則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將不會平淡無味。初生嬰兒收到的金幣則代表永遠不會體驗貧窮,花朵表示沐浴在愛中,鹽使他的生活別具滋味,麵包使他一生都不會面臨飢餓。即使派翠西亞的母親不是嫁給猶太人,結婚的捧花裡依然有金幣、麵包、鹽,以及少量的酒──象徵笑口常開。
猶太人和華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兩個民族,這兩個民族最大的差別是:猶太文化是一神論,華人文化則或無神或多神;最大的相似處是家庭的凝聚力很強。猶太人如此重視傳統的延續,難怪經歷諸多迫害,文化卻越挫越強。故事中的傳家寶被是藉著女兒傳下去的,這點跟華人「傳子不傳女」的觀念倒是很不同。
五世其昌,五代同堂,是很多人肯定的福氣,但是生命無常,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久;肉體會毀壞,愛卻是永不止息。百衲被傳的不僅是生活的連結,更是生命的延續。書中的外曾祖母安娜已經辭世,但是她參與縫製而且將家族故事縫入的被子,卻溫暖著後代子孫的心;不管被子拿來做什麼用,它都維繫著全家人的感情,難怪最後作者說:「現在,我在等待……等待著我也為人祖母的那一天來到,跟我的孫兒們述說那條傳家寶被的故事。」
《傳家寶被》,派翠西亞‧波拉蔻/文與圖,廖春美/譯;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七期 2005/07
人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替換,傳家寶被卻像是不變的親情,始終如一;不僅是家族生活的連結,更是生命的延續。
黃迺毓
派翠西亞的外曾祖母安娜移民到美國時,從俄國老家帶來洋裝和一條頭巾。後來安娜穿不下了,她的媽媽將洋裝和頭巾加上叔叔的襯衫、姑姑的睡衣、阿姨的圍裙等,邀請左鄰右舍共同縫成一條百衲被,好讓大家永遠記得故鄉,還說:「那就好像老家的親人在夜晚圍繞著我們跳舞一樣。」之後,百衲被是安息日禱告的桌巾。
安娜結婚時,百衲被是遮篷。安娜的女兒出生時,包在百衲被裡;長大後結婚,百衲被再度成為遮篷。它也包裹了安娜的外孫女,而且還是年老安娜的暖身毯子,最後覆蓋在過世的安娜身上。百衲被又成了派翠西亞的被子,從出生到各種重要的家庭聚會都少不了它。母親也藉著被子上的圖案,告訴派翠西亞哪個圖案是用誰的衣物做成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每次家庭聚會的場合,他們樂此不疲地說著傳家寶「被」的故事。
代代相傳的家族記憶
許多家庭都有傳家寶貝,既然要傳家,一定要有某種「價值」(value),而非價格(cost)。貴重的東西容易被偷,或逃難時被變賣,但有價值的東西都有其豐富的內涵意義,對別人可能不值什麼錢,但對這家人卻值得代代地流傳下去。
本書作者派翠西亞‧波拉蔻(Patricia Polacco)是第四代美國人,她的家族血統有點複雜,她父親是基督徒,這邊的親戚來自愛爾蘭,說故事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傳統。媽媽的家族是俄裔猶太人,有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信仰猶太教和東正教。這樣的家族背景蘊藏了豐富的文化資產。
百衲被是她母親家族的傳家寶,是用幾件舊衣物縫製而成。手工縫製的東西絕對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都無法做出同樣的被子。也因為它獨一無二,代代相傳才有意義,如果是由機器大量製作,那就不稀奇啦!正因為這條被子承載了家人間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們不是收藏起來,讓被子孤單地在櫃子裡與蛀蟲共度晨昏,而是讓它參與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的人都可以享受它,也都能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
我相信,雖然他們經常使用這條被子,但是傳了這麼多代,使用時一定很小心珍惜吧?畫面上,除了百衲被色彩鮮豔,其他部份都是黑白的炭筆畫;服飾上,從曾祖母的傳統穿著到派翠西亞的現代穿著,讀者可以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事物都會替換,這條傳家寶被卻像是不變的親情,始終如一。
猶太人的特有習俗
書中也穿插了一些猶太習俗的描述,例如:安娜談戀愛時,男友送她一個金幣、一朵乾燥花和一塊岩鹽,金幣象徵財富,花朵代表愛,鹽則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將不會平淡無味。初生嬰兒收到的金幣則代表永遠不會體驗貧窮,花朵表示沐浴在愛中,鹽使他的生活別具滋味,麵包使他一生都不會面臨飢餓。即使派翠西亞的母親不是嫁給猶太人,結婚的捧花裡依然有金幣、麵包、鹽,以及少量的酒──象徵笑口常開。
猶太人和華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兩個民族,這兩個民族最大的差別是:猶太文化是一神論,華人文化則或無神或多神;最大的相似處是家庭的凝聚力很強。猶太人如此重視傳統的延續,難怪經歷諸多迫害,文化卻越挫越強。故事中的傳家寶被是藉著女兒傳下去的,這點跟華人「傳子不傳女」的觀念倒是很不同。
五世其昌,五代同堂,是很多人肯定的福氣,但是生命無常,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久;肉體會毀壞,愛卻是永不止息。百衲被傳的不僅是生活的連結,更是生命的延續。書中的外曾祖母安娜已經辭世,但是她參與縫製而且將家族故事縫入的被子,卻溫暖著後代子孫的心;不管被子拿來做什麼用,它都維繫著全家人的感情,難怪最後作者說:「現在,我在等待……等待著我也為人祖母的那一天來到,跟我的孫兒們述說那條傳家寶被的故事。」
《傳家寶被》,派翠西亞‧波拉蔻/文與圖,廖春美/譯;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花的鬥牛,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頭!——《愛花的牛》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愛花的鬥牛,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頭!——《愛花的牛》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生為鬥牛,「應該」要好勇鬥狠,但小牛費迪南不是,牠是一頭只愛聞花香的小鬥牛……
黃迺毓
費迪南是一頭與眾不同的小牛,別的小牛都喜歡鬥來鬥去,牠卻只喜歡在草原上的大樹下,安安靜靜地聞著花香。對此媽媽很關切,費迪南卻要媽媽安心。當牠長大時,有人來當地找最適合去馬德里參加鬥牛大賽的牛,費迪南將錯就錯,被挑選為鬥牛的主角。比賽當天,在鬥牛場上,牠依舊不改本性地坐下來,享受花香。鬥牛大賽因牠而掃興結束,牠也被送回草原上,繼續過牠喜歡的生活。
只愛聞花香的鬥牛
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三六年,已經高齡七十,但是仍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魅力無法擋,影響之深遠也無法計量。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為何令人不忍釋手?費迪南外表看起來是一隻跟別的小牛差不多的平凡小牛,但是在性情上卻不太像牛。既然生為鬥牛,「應該」要好勇鬥狠,但牠不是,牠是一頭與世無爭的小鬥牛,生平無大志,只愛聞花香。
本來只要牠高興,而且不妨礙別的人,也就天下太平了,但是牛媽媽還是有點掛心,牠不希望孩子孤單無伴,費迪南勸媽媽安心。書上說,「牠是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讓費迪南去做牠想做的事情」。哇,聽起來這個媽媽還真是「神經大條」呢!不怕以後孩子長大了,適應不良,會反過來責備牠未善盡督導之責嗎?而且,牛應該跟人相似,也是群性動物,難道牠不怕別的牛看不起牠,說牠的孩子是怪胎嗎?這個媽媽需要一些「強制性親職教育」了吧?
一場誤會當選「主秀鬥牛」
接著果真開始令人擔心了,從小未曾接受過鬥牛教育訓練的費迪南,居然陰錯陽差地被選上年度之星,千里迢迢去馬德里當「主秀」的鬥牛。何其榮幸,這可是其他小牛夢寐以求的表現機會呢!而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怎會落到與世無爭的費迪南身上呢?難道是高手雲集,以致「主辦單位」只好出奇招以平息紛爭嗎?當然不是。唉,這純粹是一場誤會!費迪南雖然不愛爭競,但是身體健壯的牠不小心坐在黃蜂身上,被憤怒的黃蜂狠狠地螫了一下,痛得牠又叫又跳,不巧被人看到了,以為牠是頭凶猛無比的牛,所以雀屏中選,成了「明日之星」。
對於唯恐懷才不遇、有志未伸的一般鬥牛來說,費迪南能夠麻雀變鳳凰,擁有耀武揚威的機會,多麼令人稱羨啊!費迪南卻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優哉游哉地踏上死亡戰場。在書中一個畫面,你會看到鬥牛場的門開了,費迪南躲在門邊,露出頭,看著場內的人山人海;牠其實搞不清楚狀況,但是鬥牛士和助手們都以為牠不但凶猛,而且詭詐,反而更害怕了。當費迪南走在場中央,故事到達最高潮,所有的觀眾都又激動又興奮,但情節急轉直下,原以為會看到一場激烈的鬥牛賽,卻變成慢條斯理的牛和氣急敗壞的鬥牛士相對,令人忍俊不住。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有次我跟一些媽媽們分享這本書,有位媽媽感觸地說:「幸好牠是生長在西班牙的牛,要是在台灣,老早就被做成牛肉乾了。」牛媽媽的處境跟許多媽媽相仿,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足夠的競爭力,但是為何要競爭呢?什麼是競爭力呢?大部份人都說不清楚,費迪南跟其他鬥牛不一樣,牠不想當英雄。我相信牠也是很有潛能的,如果加以培訓,應該也可以光耀門楣,但是那很違背牠的本性,如果你有這樣的孩子,恐怕就煩惱了。
在作者的佈局下,費迪南不但安心做牠自己,也讓身旁所有的人意外地看到鬥牛居然可以如此安然若素,失望的同時,或許也會印象深刻而有所反思吧!
我最佩服的是費迪南的媽媽,牠關心孩子的發展,卻也合宜地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別人怎麼想,似乎不是牠主要的考量,牠在乎的是上帝賦予孩子的本性,因為鬥牛有很多,愛花的鬥牛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頭!
《愛花的牛》,曼羅.里夫/文,羅伯特.勞森/著,林真美/譯,遠流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生為鬥牛,「應該」要好勇鬥狠,但小牛費迪南不是,牠是一頭只愛聞花香的小鬥牛……
黃迺毓
費迪南是一頭與眾不同的小牛,別的小牛都喜歡鬥來鬥去,牠卻只喜歡在草原上的大樹下,安安靜靜地聞著花香。對此媽媽很關切,費迪南卻要媽媽安心。當牠長大時,有人來當地找最適合去馬德里參加鬥牛大賽的牛,費迪南將錯就錯,被挑選為鬥牛的主角。比賽當天,在鬥牛場上,牠依舊不改本性地坐下來,享受花香。鬥牛大賽因牠而掃興結束,牠也被送回草原上,繼續過牠喜歡的生活。
只愛聞花香的鬥牛
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三六年,已經高齡七十,但是仍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魅力無法擋,影響之深遠也無法計量。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為何令人不忍釋手?費迪南外表看起來是一隻跟別的小牛差不多的平凡小牛,但是在性情上卻不太像牛。既然生為鬥牛,「應該」要好勇鬥狠,但牠不是,牠是一頭與世無爭的小鬥牛,生平無大志,只愛聞花香。
本來只要牠高興,而且不妨礙別的人,也就天下太平了,但是牛媽媽還是有點掛心,牠不希望孩子孤單無伴,費迪南勸媽媽安心。書上說,「牠是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讓費迪南去做牠想做的事情」。哇,聽起來這個媽媽還真是「神經大條」呢!不怕以後孩子長大了,適應不良,會反過來責備牠未善盡督導之責嗎?而且,牛應該跟人相似,也是群性動物,難道牠不怕別的牛看不起牠,說牠的孩子是怪胎嗎?這個媽媽需要一些「強制性親職教育」了吧?
一場誤會當選「主秀鬥牛」
接著果真開始令人擔心了,從小未曾接受過鬥牛教育訓練的費迪南,居然陰錯陽差地被選上年度之星,千里迢迢去馬德里當「主秀」的鬥牛。何其榮幸,這可是其他小牛夢寐以求的表現機會呢!而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怎會落到與世無爭的費迪南身上呢?難道是高手雲集,以致「主辦單位」只好出奇招以平息紛爭嗎?當然不是。唉,這純粹是一場誤會!費迪南雖然不愛爭競,但是身體健壯的牠不小心坐在黃蜂身上,被憤怒的黃蜂狠狠地螫了一下,痛得牠又叫又跳,不巧被人看到了,以為牠是頭凶猛無比的牛,所以雀屏中選,成了「明日之星」。
對於唯恐懷才不遇、有志未伸的一般鬥牛來說,費迪南能夠麻雀變鳳凰,擁有耀武揚威的機會,多麼令人稱羨啊!費迪南卻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優哉游哉地踏上死亡戰場。在書中一個畫面,你會看到鬥牛場的門開了,費迪南躲在門邊,露出頭,看著場內的人山人海;牠其實搞不清楚狀況,但是鬥牛士和助手們都以為牠不但凶猛,而且詭詐,反而更害怕了。當費迪南走在場中央,故事到達最高潮,所有的觀眾都又激動又興奮,但情節急轉直下,原以為會看到一場激烈的鬥牛賽,卻變成慢條斯理的牛和氣急敗壞的鬥牛士相對,令人忍俊不住。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有次我跟一些媽媽們分享這本書,有位媽媽感觸地說:「幸好牠是生長在西班牙的牛,要是在台灣,老早就被做成牛肉乾了。」牛媽媽的處境跟許多媽媽相仿,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足夠的競爭力,但是為何要競爭呢?什麼是競爭力呢?大部份人都說不清楚,費迪南跟其他鬥牛不一樣,牠不想當英雄。我相信牠也是很有潛能的,如果加以培訓,應該也可以光耀門楣,但是那很違背牠的本性,如果你有這樣的孩子,恐怕就煩惱了。
在作者的佈局下,費迪南不但安心做牠自己,也讓身旁所有的人意外地看到鬥牛居然可以如此安然若素,失望的同時,或許也會印象深刻而有所反思吧!
我最佩服的是費迪南的媽媽,牠關心孩子的發展,卻也合宜地尊重孩子的獨特性,別人怎麼想,似乎不是牠主要的考量,牠在乎的是上帝賦予孩子的本性,因為鬥牛有很多,愛花的鬥牛全世界可能只有一頭!
《愛花的牛》,曼羅.里夫/文,羅伯特.勞森/著,林真美/譯,遠流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樹林裡的聖誕夜——《我們的樹》對大自然的愛與尊重
樹林裡的聖誕夜——《我們的樹》對大自然的愛與尊重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十二期 2005/12
當大家趁著聖誕節慶狂歡、血拼時,這一家人選擇儉樸又有創意的方式過節,決定與樹同歡……
黃迺毓(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聖誕節的前夕,小男孩一家人興奮地預備裝飾他們的聖誕樹,這棵樹不是放在家裡的客廳,也不是在院子裡,而是在近郊的樹林裡。在寒冷的聖誕夜,他們準備了用線穿起來的爆玉米花,還有水果和乾果,然後全家坐上車,去樹林裡,找到他們每年聖誕夜都會來裝飾的那棵樹。樹林裡靜悄悄地,他們裝飾好聖誕樹後,還坐在樹旁唱歌,欣賞這棵別出心裁的聖誕樹,直到夜深才返家。男孩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那棵樹,也想著在樹旁享受著他們掛在樹上的食物的動物朋友們。
別出心裁的聖誕樹
《我們的樹》英文書名為「The Night Tree」(夜間的樹),一方面這棵聖誕樹一年只有一個晚上的璀璨,等這家人離去後,動物們就會圍過來享受獨特的「聖誕餐」;另一方面,這家人在聖誕夜去裝飾這棵被他們選上的樹,為這寧靜的樹林增添一些歡樂的人聲。
在畫面上,我們看到夜間的樹林,因著月光皎潔而不致陰暗或縈繞著神秘的氣氛。天氣冷,大多數的人都躲在有暖氣的屋裡團聚,他們卻往屋外去,由於一年一次,所以孩子們分外興奮,即使有些困倦,還是充滿著期待和盼望。而且言談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生活跟樹林是緊密連結的,例如他們圍繞著樹,哥哥說:「它比去年高了。」媽媽拍拍他的肩膀說:「你也是。」妹妹說:「我也是!」又如他們盼望鹿能露面,但牠卻沒出現,爸爸說:「牠怕羞吧!」妹妹說:「我也怕羞!」好像樹林裡的動植物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
奇妙的安排使得全家很有默契,我們看到這棵樹矗立在原地,不必被搬移到室內,就可以變成美麗絕倫的聖誕樹,真是為它慶幸。而且皎潔的明月,看起來好像是掛在樹尖的明星。他們不但掛了一些動物們喜歡吃的水果,也不忘記在樹下撒些堅果、麵包屑和蘋果片,讓小動物們也可以吃得到,真是體貼又溫馨。孩子們最喜歡這一段,大概是他們想到自己也像是小動物,沒有被遺忘,也受到相當的尊重。想想看,如果小動物只能吃大動物吃剩的殘渣,那就有點不夠「聖誕」了。
創意中帶著善意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這棵別出心裁的樹是道道地地的聖誕樹,不僅樹的生命受到尊重,而且還敦親睦鄰,造福周圍的動物,相信這些動物也是年年盼望這頓饗宴。而聖誕樹在盡情地享受人類和動物的陪伴後,次日又是乾乾淨淨的,恢復原來的自己。不像其他的樹,不是被砍,就是被過度裝飾,過完節後製造了許多的垃圾。
創意中帶著濃濃的善意,這是美滿生活的秘訣。有時要做些與眾不同的事並不容易,雖然書中看不出一開始是誰提出這樣的構想,但是想必不容易落實,當大家趁著節慶在瘋狂血拼時,這一家人選擇儉樸又有創意的方式過節,我相信這對夫妻曾經跟其他人一樣,以購物為過節的主要活動,也看過各式各樣漂亮的聖誕裝飾,但是,他們最後決定與樹同歡,而不是把樹打扮得華麗閃亮,卻忘了聖誕節的真義。
不管你認為聖誕節怎麼過比較有趣而難忘,不要忘了聖誕節的真義就是愛,不是只愛家人,還要愛上帝的創造。當人類可以用更謙卑的心情來紀念這個特別的節日,就說明了「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我們的樹》,伊芙‧邦婷/文與圖,柯倩華/譯,上堤出版。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十二期 2005/12
當大家趁著聖誕節慶狂歡、血拼時,這一家人選擇儉樸又有創意的方式過節,決定與樹同歡……
黃迺毓(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聖誕節的前夕,小男孩一家人興奮地預備裝飾他們的聖誕樹,這棵樹不是放在家裡的客廳,也不是在院子裡,而是在近郊的樹林裡。在寒冷的聖誕夜,他們準備了用線穿起來的爆玉米花,還有水果和乾果,然後全家坐上車,去樹林裡,找到他們每年聖誕夜都會來裝飾的那棵樹。樹林裡靜悄悄地,他們裝飾好聖誕樹後,還坐在樹旁唱歌,欣賞這棵別出心裁的聖誕樹,直到夜深才返家。男孩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那棵樹,也想著在樹旁享受著他們掛在樹上的食物的動物朋友們。
別出心裁的聖誕樹
《我們的樹》英文書名為「The Night Tree」(夜間的樹),一方面這棵聖誕樹一年只有一個晚上的璀璨,等這家人離去後,動物們就會圍過來享受獨特的「聖誕餐」;另一方面,這家人在聖誕夜去裝飾這棵被他們選上的樹,為這寧靜的樹林增添一些歡樂的人聲。
在畫面上,我們看到夜間的樹林,因著月光皎潔而不致陰暗或縈繞著神秘的氣氛。天氣冷,大多數的人都躲在有暖氣的屋裡團聚,他們卻往屋外去,由於一年一次,所以孩子們分外興奮,即使有些困倦,還是充滿著期待和盼望。而且言談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生活跟樹林是緊密連結的,例如他們圍繞著樹,哥哥說:「它比去年高了。」媽媽拍拍他的肩膀說:「你也是。」妹妹說:「我也是!」又如他們盼望鹿能露面,但牠卻沒出現,爸爸說:「牠怕羞吧!」妹妹說:「我也怕羞!」好像樹林裡的動植物都是他們的親朋好友。
奇妙的安排使得全家很有默契,我們看到這棵樹矗立在原地,不必被搬移到室內,就可以變成美麗絕倫的聖誕樹,真是為它慶幸。而且皎潔的明月,看起來好像是掛在樹尖的明星。他們不但掛了一些動物們喜歡吃的水果,也不忘記在樹下撒些堅果、麵包屑和蘋果片,讓小動物們也可以吃得到,真是體貼又溫馨。孩子們最喜歡這一段,大概是他們想到自己也像是小動物,沒有被遺忘,也受到相當的尊重。想想看,如果小動物只能吃大動物吃剩的殘渣,那就有點不夠「聖誕」了。
創意中帶著善意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這棵別出心裁的樹是道道地地的聖誕樹,不僅樹的生命受到尊重,而且還敦親睦鄰,造福周圍的動物,相信這些動物也是年年盼望這頓饗宴。而聖誕樹在盡情地享受人類和動物的陪伴後,次日又是乾乾淨淨的,恢復原來的自己。不像其他的樹,不是被砍,就是被過度裝飾,過完節後製造了許多的垃圾。
創意中帶著濃濃的善意,這是美滿生活的秘訣。有時要做些與眾不同的事並不容易,雖然書中看不出一開始是誰提出這樣的構想,但是想必不容易落實,當大家趁著節慶在瘋狂血拼時,這一家人選擇儉樸又有創意的方式過節,我相信這對夫妻曾經跟其他人一樣,以購物為過節的主要活動,也看過各式各樣漂亮的聖誕裝飾,但是,他們最後決定與樹同歡,而不是把樹打扮得華麗閃亮,卻忘了聖誕節的真義。
不管你認為聖誕節怎麼過比較有趣而難忘,不要忘了聖誕節的真義就是愛,不是只愛家人,還要愛上帝的創造。當人類可以用更謙卑的心情來紀念這個特別的節日,就說明了「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
⊙《我們的樹》,伊芙‧邦婷/文與圖,柯倩華/譯,上堤出版。
一堂精彩的生命教育課--《安娜的新大衣》之教養智慧
一堂精彩的生命教育課--《安娜的新大衣》之教養智慧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三期 2006/03
一件大衣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人的努力與愛,讓孩子有如此的體會,恐怕不是一個驚喜可以取代的。
黃迺毓
安娜需要一件新大衣,然而戰後大家都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法「買」大衣。聰明的媽媽想出辦法,將家裡一些值錢的東西整理出來,然後一一拜訪牧場主人、紡紗老婆婆、織布阿姨、裁縫爺爺,以「物」易「工」,終於讓安娜有了一件漂亮、暖和又充滿愛心的新大衣。
新大衣計畫
這是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故事主軸很清楚,安娜的大衣太小了,需要新衣禦寒,母親設法給安娜一件新大衣。滿足孩子的衣食需求是父母最基本的責任,但是大環境的物資嚴重缺乏,加上母親本身經濟拮据,一件衣服變得很遙不可及。然而,賢慧的媽媽將家中尚存的好東西整理出來,分別找到可以幫忙的人,帶著安娜拜訪這些人,當她簡潔扼要地跟這些人解釋他們的動機和需求時,心裡想的是什麼呢?
是滿腹辛酸?因為家中沒有男人(丈夫也許已經陣亡,也許還在服役中?),一切生活重擔都落在她一個女人家肩上。
是擔心被拒絕?從圖片上看出,若非戰爭改變了環境,這家人生活原本應該還過得去,但是如今落魄到需要去尋求別人的協助,多少有點難堪吧?
媽媽會不會覺得麻煩?帶這些東西東奔西跑,談妥條件後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拿到他們要的東西。這期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萬一對方不守信用怎麼辦?
但是這位媽媽真是超凡,滿懷信心地進行她的計畫,而且讓女兒跟在身旁,整整期待了一整年,是什麼用意呢?為何不索性等到大衣完成,再給安娜一個驚喜就好?難道是要安娜記得大衣得來不易,要特別感激媽媽的用心?然而我們看到安娜經歷整個「無中生有」的過程,深深了解到,原來一件大衣的背後有這麼多人的努力,除了對衣服的製作過程有清楚的認識,她也體會到來自不同大人的愛,如此的體會恐怕不是一個驚喜可以取代的。
無價的愛
安娜常常回到羊群中,甚至在拿到衣服後還跑回羊群,孩子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安娜飲水思源,雖然她的大衣是媽媽用自己的東西去換來的,但是羊兒貢獻身上的毛卻是最根本的,安娜真是個貼心的孩子,從羊毛變成大衣,中間經過加工過程,已經「面目全非」,對源頭的感恩,是孩子純真的情懷。
漫長的等待卻一點都不單調,關鍵在於安娜相信媽媽胸有成竹,也相信所有參與此事的人都愛她,都樂意看到她的新大衣。故事的最後,媽媽還邀請所有幫忙過的人一起來享用聖誕蛋糕,以酬謝大家,難道她不覺得已經付過代價就可以了嗎?是的,愛並不在代價之中,有價的東西可以互換,但是換來的也是有價的,這件大衣在大家各自付出努力的同時,流露在其間的是對安娜的愛和對這位媽媽的欽佩吧?
缺乏中的盼望
這一代的孩子多半沒經過戰爭,也沒經過物資缺乏的發展階段,看似豐衣足食,其實也少了一些辛苦奮鬥的欣慰和成就感。《安娜的新大衣》繪者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安妮塔‧羅北兒(Anita Lobel),她原籍波蘭,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後來移民美國,與另一位傑出的圖畫書作者阿諾‧洛貝爾結婚,夫妻共同創作,產生許多經典的作品。或許經歷過戰爭中的缺乏,她更能深刻地表達缺乏中的盼望,還有那豐豐富富的母愛,比起安娜身上大紅色的大衣更溫暖呢!
《安娜的新大衣》,哈里特‧齊飛/著,安妮塔‧羅北兒/繪,余治瑩/譯,台灣東方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三期 2006/03
一件大衣的背後原來有這麼多人的努力與愛,讓孩子有如此的體會,恐怕不是一個驚喜可以取代的。
黃迺毓
安娜需要一件新大衣,然而戰後大家都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法「買」大衣。聰明的媽媽想出辦法,將家裡一些值錢的東西整理出來,然後一一拜訪牧場主人、紡紗老婆婆、織布阿姨、裁縫爺爺,以「物」易「工」,終於讓安娜有了一件漂亮、暖和又充滿愛心的新大衣。
新大衣計畫
這是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故事主軸很清楚,安娜的大衣太小了,需要新衣禦寒,母親設法給安娜一件新大衣。滿足孩子的衣食需求是父母最基本的責任,但是大環境的物資嚴重缺乏,加上母親本身經濟拮据,一件衣服變得很遙不可及。然而,賢慧的媽媽將家中尚存的好東西整理出來,分別找到可以幫忙的人,帶著安娜拜訪這些人,當她簡潔扼要地跟這些人解釋他們的動機和需求時,心裡想的是什麼呢?
是滿腹辛酸?因為家中沒有男人(丈夫也許已經陣亡,也許還在服役中?),一切生活重擔都落在她一個女人家肩上。
是擔心被拒絕?從圖片上看出,若非戰爭改變了環境,這家人生活原本應該還過得去,但是如今落魄到需要去尋求別人的協助,多少有點難堪吧?
媽媽會不會覺得麻煩?帶這些東西東奔西跑,談妥條件後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拿到他們要的東西。這期間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萬一對方不守信用怎麼辦?
但是這位媽媽真是超凡,滿懷信心地進行她的計畫,而且讓女兒跟在身旁,整整期待了一整年,是什麼用意呢?為何不索性等到大衣完成,再給安娜一個驚喜就好?難道是要安娜記得大衣得來不易,要特別感激媽媽的用心?然而我們看到安娜經歷整個「無中生有」的過程,深深了解到,原來一件大衣的背後有這麼多人的努力,除了對衣服的製作過程有清楚的認識,她也體會到來自不同大人的愛,如此的體會恐怕不是一個驚喜可以取代的。
無價的愛
安娜常常回到羊群中,甚至在拿到衣服後還跑回羊群,孩子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安娜飲水思源,雖然她的大衣是媽媽用自己的東西去換來的,但是羊兒貢獻身上的毛卻是最根本的,安娜真是個貼心的孩子,從羊毛變成大衣,中間經過加工過程,已經「面目全非」,對源頭的感恩,是孩子純真的情懷。
漫長的等待卻一點都不單調,關鍵在於安娜相信媽媽胸有成竹,也相信所有參與此事的人都愛她,都樂意看到她的新大衣。故事的最後,媽媽還邀請所有幫忙過的人一起來享用聖誕蛋糕,以酬謝大家,難道她不覺得已經付過代價就可以了嗎?是的,愛並不在代價之中,有價的東西可以互換,但是換來的也是有價的,這件大衣在大家各自付出努力的同時,流露在其間的是對安娜的愛和對這位媽媽的欽佩吧?
缺乏中的盼望
這一代的孩子多半沒經過戰爭,也沒經過物資缺乏的發展階段,看似豐衣足食,其實也少了一些辛苦奮鬥的欣慰和成就感。《安娜的新大衣》繪者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安妮塔‧羅北兒(Anita Lobel),她原籍波蘭,曾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亂,後來移民美國,與另一位傑出的圖畫書作者阿諾‧洛貝爾結婚,夫妻共同創作,產生許多經典的作品。或許經歷過戰爭中的缺乏,她更能深刻地表達缺乏中的盼望,還有那豐豐富富的母愛,比起安娜身上大紅色的大衣更溫暖呢!
《安娜的新大衣》,哈里特‧齊飛/著,安妮塔‧羅北兒/繪,余治瑩/譯,台灣東方出版社出版。(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楷模——《讓路給小鴨子》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
愛家楷模——《讓路給小鴨子》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九期 2005/09
新婚的野鴨馬拉夫婦要找一個安全的住所,準備生育下一代;牠們慎始的態度,充分流露出對小生命的珍愛與尊重。
黃迺毓
野鴨馬拉先生和太太要找個地方住,可是先生看上的地方,太太都有許多顧慮,好不容易飛到波士頓,牠們累得不想再往前飛了,看到公園裡有個小島,就先住下來。不久發現那裡並不理想,因有小孩騎著腳踏車橫衝直撞,牠們只好繼續找住所。牠們飛到河流中的小島,預備在那兒孵小鴨。後來馬拉太太生了八個蛋,開始認真孵蛋,孵出了八隻小鴨。等小鴨學會走路後,牠們帶著孩子們到對岸定居。但是上了公路後險象環生,飽受驚嚇時,警察先生米其爾出現了,他指揮交通,讓鴨媽媽帶著小鴨平安地過街,一直走到公園,牠們終於決定在公園定居下來。
尋找一個安全的家
這本書出版於1941年,次年獲得凱迪克特獎(這是圖畫書界的最高榮譽),被譽為當年美國最傑出的童書。一本素雅的圖畫書能流傳這麼久,一定有某些訊息讓讀者不忍釋手,吸引著不同世代的人心,甚至在波士頓公園裡,還可以看到馬拉一家的銅像呢!
故事其實很簡單,我們看到一對野鴨夫婦,顯然是新婚,而且還在蜜月期,牠們先成立了family,然後要找一個home,準備生育下一代。走過這個階段的夫妻看到這裡,一定心有戚戚焉。兩個大人的住所可以將就,但是有了孩子後,要考慮的事就多了,馬拉太太擔心樹林裡有狐狸,水裡有烏龜;找到了公園,牠才稍微放心,因為沒有野獸的威脅,而且還有遊客給牠們花生米吃。可是,還是不行,因為有人就有車,即使是在公園裡,也有小孩騎腳踏車,對剛出生的小寶寶是個嚴重的威脅。牠們並沒有為了方便而欺騙自己,為了孩子的安全,牠們可是一點都不大膽啊!
在城裡找不到安全之所,往郊外試試看,總算找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牠們才放心地造窩。這段期間,牠們還是游到對岸的公園去覓食,結識了好警察米其爾,顯然牠們心裡有數,遲早都得帶小鴨子回到公園去,牠們得自己先熟悉環境。這是大多數父母不會想到的,以致於搬家對孩子來說是沮喪的經驗,因為爸媽自己都手忙腳亂,哪有心情顧慮到孩子的適應呢?
以「迎接」的心情待產
接著,我們看到馬拉太太專心的孵蛋,「只有要喝水和吃東西,或是要數數蛋有沒有少,牠才肯離開窩」,這又是懷孕期婦女的典範,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需要好好預備,以「迎接」的心情待產,而不是存著「應付」的心態。小鴨的名字很可愛哦,聽聽──賈克、凱克、拉克、米克、尼克、奧克、白克和桂克,光要取這些名字就是不容易的挑戰了。一下子要忙著照顧八隻小鴨,呵呵,夠瞧了吧?還好,牠們有預備。
馬拉先生先去對岸找住所,馬拉太太在家教養子女,牠都教些什麼呢?游泳(當然囉)和扎猛子(就是潛水啦),還有,「排成一行走路,聽見叫牠們的時候就要過來,還要遠遠避開腳踏車、摩托車和其他有輪子的東西」,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教育。游泳和潛水是生存必要的能力,而遠離危險才是幸福的保障,我想到聖經主禱文裡提到的「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這樣才能趨吉避凶,好好長大。
等到鴨媽媽滿意了,才放心地帶著小鴨過岸;即使如此,交通的險惡還是令這群鴨子驚慌失措。幸好米其爾及時出現解圍,要所有汽車都停下,讓鴨子們過街;不只如此,他還通知同事派來警車。小鴨子排隊前進,引起路人讚嘆,馬拉太太很得意,「牠翹起扁嘴,跩得更神氣了」。原來把孩子教養好,雖然目的不是得到旁人的肯定,但是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得到自尊,這是多麼重要啊!
為孩子慎始
安居樂業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是需要計畫和安排。當你看到書中小鴨子排成一列,井然有序地走路、游水,很難不感動。孩子們喜愛這本書,是因為他們看到鴨爸鴨媽如何「慎始」,從辛辛苦苦地找尋適合孩子生長的家,到為孩子設想,培養牠們的生活能力,教導牠們禮節,還有周圍友善的人一起來疼愛牠們,鴨命雖然不比人命關天,但是,小生命受到珍愛和尊重,是多少小孩的夢想啊!
我覺得馬拉一家真是我們的「愛家楷模」呢!
《讓路給小鴨子》,羅勃.麥羅斯基/文與圖,畢璞/譯,國語日報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九期 2005/09
新婚的野鴨馬拉夫婦要找一個安全的住所,準備生育下一代;牠們慎始的態度,充分流露出對小生命的珍愛與尊重。
黃迺毓
野鴨馬拉先生和太太要找個地方住,可是先生看上的地方,太太都有許多顧慮,好不容易飛到波士頓,牠們累得不想再往前飛了,看到公園裡有個小島,就先住下來。不久發現那裡並不理想,因有小孩騎著腳踏車橫衝直撞,牠們只好繼續找住所。牠們飛到河流中的小島,預備在那兒孵小鴨。後來馬拉太太生了八個蛋,開始認真孵蛋,孵出了八隻小鴨。等小鴨學會走路後,牠們帶著孩子們到對岸定居。但是上了公路後險象環生,飽受驚嚇時,警察先生米其爾出現了,他指揮交通,讓鴨媽媽帶著小鴨平安地過街,一直走到公園,牠們終於決定在公園定居下來。
尋找一個安全的家
這本書出版於1941年,次年獲得凱迪克特獎(這是圖畫書界的最高榮譽),被譽為當年美國最傑出的童書。一本素雅的圖畫書能流傳這麼久,一定有某些訊息讓讀者不忍釋手,吸引著不同世代的人心,甚至在波士頓公園裡,還可以看到馬拉一家的銅像呢!
故事其實很簡單,我們看到一對野鴨夫婦,顯然是新婚,而且還在蜜月期,牠們先成立了family,然後要找一個home,準備生育下一代。走過這個階段的夫妻看到這裡,一定心有戚戚焉。兩個大人的住所可以將就,但是有了孩子後,要考慮的事就多了,馬拉太太擔心樹林裡有狐狸,水裡有烏龜;找到了公園,牠才稍微放心,因為沒有野獸的威脅,而且還有遊客給牠們花生米吃。可是,還是不行,因為有人就有車,即使是在公園裡,也有小孩騎腳踏車,對剛出生的小寶寶是個嚴重的威脅。牠們並沒有為了方便而欺騙自己,為了孩子的安全,牠們可是一點都不大膽啊!
在城裡找不到安全之所,往郊外試試看,總算找到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牠們才放心地造窩。這段期間,牠們還是游到對岸的公園去覓食,結識了好警察米其爾,顯然牠們心裡有數,遲早都得帶小鴨子回到公園去,牠們得自己先熟悉環境。這是大多數父母不會想到的,以致於搬家對孩子來說是沮喪的經驗,因為爸媽自己都手忙腳亂,哪有心情顧慮到孩子的適應呢?
以「迎接」的心情待產
接著,我們看到馬拉太太專心的孵蛋,「只有要喝水和吃東西,或是要數數蛋有沒有少,牠才肯離開窩」,這又是懷孕期婦女的典範,在心理上、生理上都需要好好預備,以「迎接」的心情待產,而不是存著「應付」的心態。小鴨的名字很可愛哦,聽聽──賈克、凱克、拉克、米克、尼克、奧克、白克和桂克,光要取這些名字就是不容易的挑戰了。一下子要忙著照顧八隻小鴨,呵呵,夠瞧了吧?還好,牠們有預備。
馬拉先生先去對岸找住所,馬拉太太在家教養子女,牠都教些什麼呢?游泳(當然囉)和扎猛子(就是潛水啦),還有,「排成一行走路,聽見叫牠們的時候就要過來,還要遠遠避開腳踏車、摩托車和其他有輪子的東西」,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教育。游泳和潛水是生存必要的能力,而遠離危險才是幸福的保障,我想到聖經主禱文裡提到的「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這樣才能趨吉避凶,好好長大。
等到鴨媽媽滿意了,才放心地帶著小鴨過岸;即使如此,交通的險惡還是令這群鴨子驚慌失措。幸好米其爾及時出現解圍,要所有汽車都停下,讓鴨子們過街;不只如此,他還通知同事派來警車。小鴨子排隊前進,引起路人讚嘆,馬拉太太很得意,「牠翹起扁嘴,跩得更神氣了」。原來把孩子教養好,雖然目的不是得到旁人的肯定,但是在保護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得到自尊,這是多麼重要啊!
為孩子慎始
安居樂業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是需要計畫和安排。當你看到書中小鴨子排成一列,井然有序地走路、游水,很難不感動。孩子們喜愛這本書,是因為他們看到鴨爸鴨媽如何「慎始」,從辛辛苦苦地找尋適合孩子生長的家,到為孩子設想,培養牠們的生活能力,教導牠們禮節,還有周圍友善的人一起來疼愛牠們,鴨命雖然不比人命關天,但是,小生命受到珍愛和尊重,是多少小孩的夢想啊!
我覺得馬拉一家真是我們的「愛家楷模」呢!
《讓路給小鴨子》,羅勃.麥羅斯基/文與圖,畢璞/譯,國語日報出版。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最想做的事
最想做的事
中信月刊-第533期 2006.07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九歲的黑人小男孩卜克,天亮之前就得跟著爸爸和哥哥動身走到鄰近的鎮上去做工,他們的工作是在鹽場將鹽巴鏟進木桶中,工作非常辛苦,卜克心中極度渴望上學,但是家境太貧窮,親朋也都是文盲,他無路可走。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黑人在讀報紙給別的黑人聽,他似乎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將渴望告訴媽媽,不識字的媽媽送他一本字母書,卻無法教他閱讀,他找到讀報人,讀報人讀給他聽,還寫給他看。卜克雀躍萬分,他覺得他終於可以抓住夢想。
渴望學習閱讀
卜克華盛頓(Booker Washington,1856─1915)是美國很重要的教育家,在他的年代,南北戰爭剛結束,黑人剛從奴隸制度中被解放,按照美國法律,黑人可以跟白人平起平坐,享有一切合法的自由,但是當時的黑人多不識字,所以受限於自身的無知及無能,只能從事跟他們祖先一樣沒有前途的低級勞力工作,多數黑人都認命的繼續讓白人統治,但是卜克不甘心,他羨慕別人可以上學,他想要學習閱讀,這種渴望超越了身體的疲乏和飢渴。
他說:「我好像是一個沒有腳的人想學跳舞。」他有夢想,卻抓不住,因為他不識字,他感覺到的是一片無邊的絕望,所以這本書主要色調是暗的,然而每一頁都有光源,在黑暗中即使只是一盞油燈,也顯得格外明亮,讓讀者更感覺作者想要脫離黑暗的迫切感。對於習慣閱讀的人來說,閱讀跟呼吸一樣自然,一點也不稀奇,但是透過卜克的敘述,我們可以體會不識字的絕望。
幸好他遇見了讀報人,素昧平生,卻剎那間強烈的吸引了卜克,他看那人──跟他一樣是黑人──讀報紙給人聽,他像是火柴被點燃了,他看到自己的「可能未來」,他不但要會閱讀,還要讀給別人聽,更要教別人讀。他的人生這才開始呢!他並未將此心願放在心裏,繼續哀怨的過生活,他的心動傳達給媽媽,媽媽也是不朽的母親,自己雖不識字,卻盡其所能提供卜克生平第一本書給他。我不知這位母親後來有沒有機會學認字,但是她提供給孩子的是個火藥庫,足夠讓孩子炸開眼前的障礙,也炸開了黑人世世代代的無知的咒詛。
無名英雄
讀報人也是功不可沒,以當時黑人知識分子不普遍,他算是黑人中的菁英吧?他為何要去讀報給工人們聽呢?而且要等到他們下了工休息時,天色昏暗才倚燈讀報,好辛苦呀,這些黑人那麼窮,可能也付不起甚麼費用,他還是藉著讀報給他們聽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這麼一個良善的舉動觸發了小卜克,而且他還應卜克的要求,念書給他聽,寫他的名字給他看,卜克欣喜若狂,他的描述是:「我高興的跳上跳下,我高聲笑,我大聲叫,我好像在溪邊受了洗,我得救了!」畫面上我們看到小孩雙手高舉,神色充滿喜悅,真的像是由地獄跳向天堂的幸運兒。
我讀過一些關於卜克的資料,越發體會他對全人類的貢獻,他像一把燎原的火,讓當時的「次等公民」發現,原來他們也是有潛能的,他一生鼓勵無數的人向學,他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讓眾多活在無望中的人確信自己有學習的能力和權利,他不只是教育家,也是一位人權英雄。讀報人雖然不像卜克華盛頓一樣成為知名教育家,但是相信這位無名氏在上帝的國度裏一定有個美好的永生。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閱讀,有時會有工作疲乏,但是想到這本書,我就重新得力,我知道自己有多幸運,聖經上說:「飢渴慕義的人,必得飽足。」也就是當我們真正懂得愛慕良善,我們一生就會一無所缺。很多孩子物質豐足,卻更加貪婪,一直都處於缺乏的困境,那是因為他追求的不是好的、對的事物。反之,像卜克這麼窮的孩子,他所飢渴的是知識,是學問,是要與人同得閱讀的好處,他名垂青史,受人敬重的程度超越許多總統,這才是令人羨慕的呀。◆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五章6節)
最想做的事-遠流出版社
中信月刊-第533期 2006.07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九歲的黑人小男孩卜克,天亮之前就得跟著爸爸和哥哥動身走到鄰近的鎮上去做工,他們的工作是在鹽場將鹽巴鏟進木桶中,工作非常辛苦,卜克心中極度渴望上學,但是家境太貧窮,親朋也都是文盲,他無路可走。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黑人在讀報紙給別的黑人聽,他似乎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將渴望告訴媽媽,不識字的媽媽送他一本字母書,卻無法教他閱讀,他找到讀報人,讀報人讀給他聽,還寫給他看。卜克雀躍萬分,他覺得他終於可以抓住夢想。
渴望學習閱讀
卜克華盛頓(Booker Washington,1856─1915)是美國很重要的教育家,在他的年代,南北戰爭剛結束,黑人剛從奴隸制度中被解放,按照美國法律,黑人可以跟白人平起平坐,享有一切合法的自由,但是當時的黑人多不識字,所以受限於自身的無知及無能,只能從事跟他們祖先一樣沒有前途的低級勞力工作,多數黑人都認命的繼續讓白人統治,但是卜克不甘心,他羨慕別人可以上學,他想要學習閱讀,這種渴望超越了身體的疲乏和飢渴。
他說:「我好像是一個沒有腳的人想學跳舞。」他有夢想,卻抓不住,因為他不識字,他感覺到的是一片無邊的絕望,所以這本書主要色調是暗的,然而每一頁都有光源,在黑暗中即使只是一盞油燈,也顯得格外明亮,讓讀者更感覺作者想要脫離黑暗的迫切感。對於習慣閱讀的人來說,閱讀跟呼吸一樣自然,一點也不稀奇,但是透過卜克的敘述,我們可以體會不識字的絕望。
幸好他遇見了讀報人,素昧平生,卻剎那間強烈的吸引了卜克,他看那人──跟他一樣是黑人──讀報紙給人聽,他像是火柴被點燃了,他看到自己的「可能未來」,他不但要會閱讀,還要讀給別人聽,更要教別人讀。他的人生這才開始呢!他並未將此心願放在心裏,繼續哀怨的過生活,他的心動傳達給媽媽,媽媽也是不朽的母親,自己雖不識字,卻盡其所能提供卜克生平第一本書給他。我不知這位母親後來有沒有機會學認字,但是她提供給孩子的是個火藥庫,足夠讓孩子炸開眼前的障礙,也炸開了黑人世世代代的無知的咒詛。
無名英雄
讀報人也是功不可沒,以當時黑人知識分子不普遍,他算是黑人中的菁英吧?他為何要去讀報給工人們聽呢?而且要等到他們下了工休息時,天色昏暗才倚燈讀報,好辛苦呀,這些黑人那麼窮,可能也付不起甚麼費用,他還是藉著讀報給他們聽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這麼一個良善的舉動觸發了小卜克,而且他還應卜克的要求,念書給他聽,寫他的名字給他看,卜克欣喜若狂,他的描述是:「我高興的跳上跳下,我高聲笑,我大聲叫,我好像在溪邊受了洗,我得救了!」畫面上我們看到小孩雙手高舉,神色充滿喜悅,真的像是由地獄跳向天堂的幸運兒。
我讀過一些關於卜克的資料,越發體會他對全人類的貢獻,他像一把燎原的火,讓當時的「次等公民」發現,原來他們也是有潛能的,他一生鼓勵無數的人向學,他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讓眾多活在無望中的人確信自己有學習的能力和權利,他不只是教育家,也是一位人權英雄。讀報人雖然不像卜克華盛頓一樣成為知名教育家,但是相信這位無名氏在上帝的國度裏一定有個美好的永生。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閱讀,有時會有工作疲乏,但是想到這本書,我就重新得力,我知道自己有多幸運,聖經上說:「飢渴慕義的人,必得飽足。」也就是當我們真正懂得愛慕良善,我們一生就會一無所缺。很多孩子物質豐足,卻更加貪婪,一直都處於缺乏的困境,那是因為他追求的不是好的、對的事物。反之,像卜克這麼窮的孩子,他所飢渴的是知識,是學問,是要與人同得閱讀的好處,他名垂青史,受人敬重的程度超越許多總統,這才是令人羨慕的呀。◆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五章6節)
最想做的事-遠流出版社
幸福來敲門——《古強森的聖誕奇蹟》融化冰冷的心
幸福來敲門——《古強森的聖誕奇蹟》融化冰冷的心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八期 2005/08
因喪偶而孤僻邋遢的古強森,接下「聖誕木雕」訂單後,原本哀淒的人生,出現了奇蹟……。
黃迺毓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寡婦麥太太和兒子湯姆敲古強森的門,卻得到冷漠的回應。因為古強森總是獨來獨往,村裡的小孩都叫她「苦先生」。沒有人知道他曾是有妻小的幸福男人,也不知他是因妻子和小孩相繼去世,才變得如此冷酷無情。
這位雕刻師傅接受麥太太的請託,完成她要的聖誕木雕,也因為他答應麥太太的請求,生命出現了奇蹟,改變了原本哀淒的人生。
「苦先生」的臉比雪還冷
古強森是個怪男人,孤僻邋遢。雖然大家知道他有一手好手藝,但是他不跟人互動,所以當麥太太和湯姆出現在他的門口時,畫面上呈現的是一張極不友善的臉,好像跟每個人都有深仇大恨似的。
那是十二月初,雪花滿天飛!但是古強森的臉好像比天氣還要冷。麥太太為何要去惹這號人物呢?原來他需要請古先生雕刻一組聖誕木雕,而且必須在聖誕節拿到。古強森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這份訂單。一周後,麥太太請求他讓湯姆看他工作,他雖然允許湯姆進入,卻很兇地要求他守規矩。
這對母子跟古先生形成強烈的對比。書中文字雖然沒有很清楚描述他們的性格,但是圖片裡,他們的表情一直都是和顏悅色的!麥太太的慈祥、湯姆的天真,出現在兇巴巴的古先生的生活中,他們坦然地待他,並不因他的不友善而退縮。
誰讓高度的防衛卸下?
湯姆年紀雖小,卻有獨到見解。他認為小羊刻得不夠高興,牛刻得不夠驕傲,天使刻得不夠重要。古強森雖然口裡爭辯,卻接受了他的看法,畢竟他是最好的雕刻師,當然知道湯姆的細微觀察是正確的。
雖然待在古強森的工作室很緊張,怕惹他不高興,但連著幾天,他們仍去他的工作室。
後來,湯姆鼓起勇氣請古先生教他雕刻,古強森也沒拒絕。甚至他要雕刻三博士前,還直接問湯姆覺得應該如何雕刻。這個時候,古強森的態度其實已經改善了,他內心的冰霜被湯姆和媽媽一點一滴地融化,這是他始料未及的吧?這對母子的善意,讓古強森卸下高度的防衛。
最後雕刻的是馬利亞和小耶穌,當湯姆建議「小耶穌微笑地把手伸向媽媽,馬利亞低頭看著他,她非常非常地愛小耶穌」的時候,古強森居然說:「謝謝你,湯姆。」麥太太送給古強森一條手織的圍巾,湯姆也將剛刻好的知更鳥木雕送他。這時他們已經進入朋友關係了。
古強森無法雕刻出馬利亞和聖嬰,最後,他打開一個收藏太太和孩子遺物的抽屜,拿出一個畫框,看著框裡的畫,終於完成這組聖誕木雕。他們三人一起參加聖誕禮拜,古先生終於走出陰冷的心情。
一樣喪偶,兩樣心情
同樣是喪偶,古先生變得冷漠而拒人於千里之外,麥太太卻相反,依然是幸福女人的模樣。湯姆彬彬有禮,卻不失活潑,可見媽媽懂得教養的智慧。
幸福隨時來敲門!友善樂觀的人不管曾經遭遇何事,都會向著光明面,也成為別人的祝福。看著最後那幅歡樂的畫面,我不免想像這將會是一個很幸福的重組家庭。
古強森脫離了憤世嫉俗的陰霾,開始能接受別人的友誼。麥太太和湯姆雖是孤兒寡母,卻有著堅忍的愛,他們愛孤僻的古強森,不怕受傷害而一味熱誠地對待他;他們內心裡一定充滿了無條件的愛,來愛那些不可愛的人。
難怪這本書得過多項獎牌,栩栩如生的圖畫,將一個感人的故事畫得恰到好處,令人掩卷長嘆,回味這個溫暖的奇蹟。(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古強森的聖誕奇蹟》,蘇珊‧瓦奇喬斯基/著,P. J. 林區/圖,劉清彥/譯,道聲出版。
愛家雜誌 第十卷 第八期 2005/08
因喪偶而孤僻邋遢的古強森,接下「聖誕木雕」訂單後,原本哀淒的人生,出現了奇蹟……。
黃迺毓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寡婦麥太太和兒子湯姆敲古強森的門,卻得到冷漠的回應。因為古強森總是獨來獨往,村裡的小孩都叫她「苦先生」。沒有人知道他曾是有妻小的幸福男人,也不知他是因妻子和小孩相繼去世,才變得如此冷酷無情。
這位雕刻師傅接受麥太太的請託,完成她要的聖誕木雕,也因為他答應麥太太的請求,生命出現了奇蹟,改變了原本哀淒的人生。
「苦先生」的臉比雪還冷
古強森是個怪男人,孤僻邋遢。雖然大家知道他有一手好手藝,但是他不跟人互動,所以當麥太太和湯姆出現在他的門口時,畫面上呈現的是一張極不友善的臉,好像跟每個人都有深仇大恨似的。
那是十二月初,雪花滿天飛!但是古強森的臉好像比天氣還要冷。麥太太為何要去惹這號人物呢?原來他需要請古先生雕刻一組聖誕木雕,而且必須在聖誕節拿到。古強森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這份訂單。一周後,麥太太請求他讓湯姆看他工作,他雖然允許湯姆進入,卻很兇地要求他守規矩。
這對母子跟古先生形成強烈的對比。書中文字雖然沒有很清楚描述他們的性格,但是圖片裡,他們的表情一直都是和顏悅色的!麥太太的慈祥、湯姆的天真,出現在兇巴巴的古先生的生活中,他們坦然地待他,並不因他的不友善而退縮。
誰讓高度的防衛卸下?
湯姆年紀雖小,卻有獨到見解。他認為小羊刻得不夠高興,牛刻得不夠驕傲,天使刻得不夠重要。古強森雖然口裡爭辯,卻接受了他的看法,畢竟他是最好的雕刻師,當然知道湯姆的細微觀察是正確的。
雖然待在古強森的工作室很緊張,怕惹他不高興,但連著幾天,他們仍去他的工作室。
後來,湯姆鼓起勇氣請古先生教他雕刻,古強森也沒拒絕。甚至他要雕刻三博士前,還直接問湯姆覺得應該如何雕刻。這個時候,古強森的態度其實已經改善了,他內心的冰霜被湯姆和媽媽一點一滴地融化,這是他始料未及的吧?這對母子的善意,讓古強森卸下高度的防衛。
最後雕刻的是馬利亞和小耶穌,當湯姆建議「小耶穌微笑地把手伸向媽媽,馬利亞低頭看著他,她非常非常地愛小耶穌」的時候,古強森居然說:「謝謝你,湯姆。」麥太太送給古強森一條手織的圍巾,湯姆也將剛刻好的知更鳥木雕送他。這時他們已經進入朋友關係了。
古強森無法雕刻出馬利亞和聖嬰,最後,他打開一個收藏太太和孩子遺物的抽屜,拿出一個畫框,看著框裡的畫,終於完成這組聖誕木雕。他們三人一起參加聖誕禮拜,古先生終於走出陰冷的心情。
一樣喪偶,兩樣心情
同樣是喪偶,古先生變得冷漠而拒人於千里之外,麥太太卻相反,依然是幸福女人的模樣。湯姆彬彬有禮,卻不失活潑,可見媽媽懂得教養的智慧。
幸福隨時來敲門!友善樂觀的人不管曾經遭遇何事,都會向著光明面,也成為別人的祝福。看著最後那幅歡樂的畫面,我不免想像這將會是一個很幸福的重組家庭。
古強森脫離了憤世嫉俗的陰霾,開始能接受別人的友誼。麥太太和湯姆雖是孤兒寡母,卻有著堅忍的愛,他們愛孤僻的古強森,不怕受傷害而一味熱誠地對待他;他們內心裡一定充滿了無條件的愛,來愛那些不可愛的人。
難怪這本書得過多項獎牌,栩栩如生的圖畫,將一個感人的故事畫得恰到好處,令人掩卷長嘆,回味這個溫暖的奇蹟。(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古強森的聖誕奇蹟》,蘇珊‧瓦奇喬斯基/著,P. J. 林區/圖,劉清彥/譯,道聲出版。
愛在哪裡,家就在那裡
愛在哪裡,家就在那裡—《萱萱的日記》化哀痛為祝福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三期 2005/03
有些孩子因為沒有被愛而變得不可愛,你能看到他們內在的孩子嗎?
黃迺毓
萱萱的父親喝酒滋事,被警察帶走,母親也跑掉了,所以社工阿姨先將她安置在育幼院希望之家;她心裡非常孤單害怕,也很掛念媽媽。育幼院蘭院長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但是萱萱還是常做噩夢,夢見她的暴力原生家庭。蘭院長帶著她禱告,求上帝醫治萱萱的心,撫平她的傷痛。後來蘭院長才告訴萱萱,她也有個酗酒打人的父親。不久,萱萱在路邊撿到一隻小狗,細心地照顧牠;生日時,大家為她慶祝,她很開心。終於,媽媽來看萱萱了,還說等她找到工作,租了房子,就回來接萱萱。小學畢業後不久,媽媽果真來接她了;面對新的生活,她似乎也預備好了。
這本書的作者劉清彥先生和繪者宋珮女士是台灣圖畫書界的佼佼者,聯手創作此書,無非是感到一般人對受虐兒童太冷漠。出書後一年多,「邱小妹」人球事件引起一陣社會震盪,正逢立法院青黃不接的低潮期,媒體沒有其他事項可報導,於是同心齊力追殺台北市政府官員和以無床位為由而拒收傷患的醫生們,甚至女童母親還想控告台北市政府失職,真是令人困惑。我只是單純地想:如果女童真的被醫院收容且治癒,回到那個兇狠的父親或是推卸責任的母親身旁,是否會繼續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當家庭不再是避風港
2003年1月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家庭教育法」,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家庭教育法,當時輿論譁然。傳統上,華人相信「法不入家門」。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家庭是私領域,法律怎能介入?更何況法律是為制裁壞人而訂的,家庭教育法對家庭能發揮什麼保障功能呢?
其實,家庭教育法是以預防的觀點,具體宣示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專業知能,確立家庭教育的推展體系,並闡明政府對家庭教育介入的必要。總之,家庭教育法是在宣示:家庭生活是需要學習的,而且是可以學習的。
然而在社會變遷快速且劇烈的現代,家庭面臨許多空前的挑戰。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以前清清楚楚的是非、善惡、對錯標準都混亂了。多數人生活在家庭中,但是對家庭的運作茫然無知,許多孩子在家庭的困境中,身心受到摧殘,令人極端不忍。
其中有些家庭走過幽谷,帶著創傷重新面對未來,有些家庭卻變本加厲,形成暴力家庭,我們稱之為「失功能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父母本來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提供孩子成長期間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人際關係的需求、愛和被愛的需求,當各種需求滿足了,孩子才會快樂長大。但是,在暴力家庭裡,父母不再是保護者和供應者,而是施暴者;家庭不再是躲避風浪的港灣,而是兇惡要人命的浪濤。我們不能只是以社會福利來彌補這些問題,而是要積極地教導民眾學習家庭知能,預防問題的產生和惡化。
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育幼院是為了保護家庭失去功能的孩子而設立的,當源於血緣關係的原生家庭不再能讓孩子安心、安全地生活在其中,社會就需要有「孩子是我們大家的」觀念。通常對這些上帝悲憫的孩子們來說,育幼院只是個暫時的家,是個等候原生家庭恢復功能的安居之處,要等多久因人而異,但是只要他們待在那裡一天,那裡就是他們的家,一個療傷止痛的地方。
故事中的蘭院長小時候就是個受虐兒,甚至還逃家,幸好教會牧師收留她,讓她逐漸卸下懷恨,而能特別看顧有相同遭遇的孩子們,真是化哀痛為祝福。
原來,有愛的地方才是家;愛在哪裡,家就在那裡。
原來,暴力家庭缺少的是愛的能力,所需要的也是愛的能力。
原來,願意愛這些孩子的人就是在幫助他們的家庭,讓他們有機會恢復愛的能力。
你的周圍也有一些萱萱嗎?他/她可能因為沒有被愛而變得不可愛,或因為愛的飢渴而變得不好相處。但是,你能看到他們內在那個真正的孩子嗎?還是你寧可因不忍心而掩面不看呢?
《萱萱的日記》,劉清彥/文,宋珮/圖,道聲出版社。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三期 2005/03
有些孩子因為沒有被愛而變得不可愛,你能看到他們內在的孩子嗎?
黃迺毓
萱萱的父親喝酒滋事,被警察帶走,母親也跑掉了,所以社工阿姨先將她安置在育幼院希望之家;她心裡非常孤單害怕,也很掛念媽媽。育幼院蘭院長對她的照顧無微不至,但是萱萱還是常做噩夢,夢見她的暴力原生家庭。蘭院長帶著她禱告,求上帝醫治萱萱的心,撫平她的傷痛。後來蘭院長才告訴萱萱,她也有個酗酒打人的父親。不久,萱萱在路邊撿到一隻小狗,細心地照顧牠;生日時,大家為她慶祝,她很開心。終於,媽媽來看萱萱了,還說等她找到工作,租了房子,就回來接萱萱。小學畢業後不久,媽媽果真來接她了;面對新的生活,她似乎也預備好了。
這本書的作者劉清彥先生和繪者宋珮女士是台灣圖畫書界的佼佼者,聯手創作此書,無非是感到一般人對受虐兒童太冷漠。出書後一年多,「邱小妹」人球事件引起一陣社會震盪,正逢立法院青黃不接的低潮期,媒體沒有其他事項可報導,於是同心齊力追殺台北市政府官員和以無床位為由而拒收傷患的醫生們,甚至女童母親還想控告台北市政府失職,真是令人困惑。我只是單純地想:如果女童真的被醫院收容且治癒,回到那個兇狠的父親或是推卸責任的母親身旁,是否會繼續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當家庭不再是避風港
2003年1月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家庭教育法」,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家庭教育法,當時輿論譁然。傳統上,華人相信「法不入家門」。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家庭是私領域,法律怎能介入?更何況法律是為制裁壞人而訂的,家庭教育法對家庭能發揮什麼保障功能呢?
其實,家庭教育法是以預防的觀點,具體宣示家庭教育的理念與專業知能,確立家庭教育的推展體系,並闡明政府對家庭教育介入的必要。總之,家庭教育法是在宣示:家庭生活是需要學習的,而且是可以學習的。
然而在社會變遷快速且劇烈的現代,家庭面臨許多空前的挑戰。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以前清清楚楚的是非、善惡、對錯標準都混亂了。多數人生活在家庭中,但是對家庭的運作茫然無知,許多孩子在家庭的困境中,身心受到摧殘,令人極端不忍。
其中有些家庭走過幽谷,帶著創傷重新面對未來,有些家庭卻變本加厲,形成暴力家庭,我們稱之為「失功能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父母本來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提供孩子成長期間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人際關係的需求、愛和被愛的需求,當各種需求滿足了,孩子才會快樂長大。但是,在暴力家庭裡,父母不再是保護者和供應者,而是施暴者;家庭不再是躲避風浪的港灣,而是兇惡要人命的浪濤。我們不能只是以社會福利來彌補這些問題,而是要積極地教導民眾學習家庭知能,預防問題的產生和惡化。
有愛的地方才是家
育幼院是為了保護家庭失去功能的孩子而設立的,當源於血緣關係的原生家庭不再能讓孩子安心、安全地生活在其中,社會就需要有「孩子是我們大家的」觀念。通常對這些上帝悲憫的孩子們來說,育幼院只是個暫時的家,是個等候原生家庭恢復功能的安居之處,要等多久因人而異,但是只要他們待在那裡一天,那裡就是他們的家,一個療傷止痛的地方。
故事中的蘭院長小時候就是個受虐兒,甚至還逃家,幸好教會牧師收留她,讓她逐漸卸下懷恨,而能特別看顧有相同遭遇的孩子們,真是化哀痛為祝福。
原來,有愛的地方才是家;愛在哪裡,家就在那裡。
原來,暴力家庭缺少的是愛的能力,所需要的也是愛的能力。
原來,願意愛這些孩子的人就是在幫助他們的家庭,讓他們有機會恢復愛的能力。
你的周圍也有一些萱萱嗎?他/她可能因為沒有被愛而變得不可愛,或因為愛的飢渴而變得不好相處。但是,你能看到他們內在那個真正的孩子嗎?還是你寧可因不忍心而掩面不看呢?
《萱萱的日記》,劉清彥/文,宋珮/圖,道聲出版社。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千金難買的溫馨回憶
千金難買的溫馨回憶——《最特別的生日禮物》的金錢觀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五期 2006/05
羅莎以少少的錢,買到了最特別的生日禮物,這個禮物讓她與奶奶有了更多正向互動的機會,為人生留下許多溫馨的回憶。
黃迺毓
羅莎的生日快要到了,而瓶子裡的錢又存了半滿,剛好可以為她買一個生日禮物。羅莎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但是她隱隱覺得,要用瓶子裡的錢買東西,一定要買件特別的東西,不只是為自己,也可以和別人一起分享。最後,她終於買到了隨時可以和人分享、為人帶來歡樂的手風琴。這不僅是她為自己選的,也是為大家選的特別禮物。
這個故事是《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文化出版)的續集。圖畫書也有續集?有的,但是不多。通常第一本書出版後很轟動,主角幾乎成為「公眾人物」,創作者就可能應讀者的要求,繼續以同樣的主角寫另外的故事。(但也有一些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系列有三本,故事卻都很棒。)
手風琴拉近祖孫情
羅莎是個天真又懂事的孩子,雖然家境清寒,但是樂觀的天性使她無視於物質的缺乏,她內心的豐富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好不容易要過生日,可以隨己意買份生日禮物,一年一次的隨心所欲,實在不算揮霍,但是她看了幾樣喜歡的東西,卻買不下去,為什麼呢?
這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歡或需要什麼,因為一年才過一次生日!何況她的錢不多,實在也無法製造太多煩惱。多數的孩子一年到頭想的都是「我要什麼生日禮物」,要說出十幾樣生日禮物是很容易的事,每逢生日,「貪婪」的段數就加高。
羅莎畢竟是個不一樣的孩子,她對金錢的價值觀很獨特,既然要花錢,就要花在刀口上,但是刀口在哪裡呢?這個心思細膩的孩子不輕易讓這一年一度的「盛事」草草結束,她單純的愛心感動了上帝,居然讓她看到有人演奏手風琴,因而有了靈感,更難得的是,她發現原來奶奶年輕時也會彈奏手風琴呢!
你看,以少少的金錢,她買到了最特別的生日禮物。這個手風琴讓她可以跟奶奶學習彈奏手風琴,她就多了一樣才藝,可以自娛娛人。這個手風琴讓奶奶也能重溫舊夢,多了一個消遣和表現才華的工具。這個手風琴讓祖孫有了許多正向互動的機會,為人生留下更多千金難買的溫馨回憶。
貧富關鍵在於價值觀
有首老歌的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人人想過好光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是沒有錢,有的是沒感情……窮有窮開心,富有富傷心……」
其實人都需要經濟的安全感和保障。我們不需要美化貧窮,有些窮人也是很悲哀的,重點不是錢財的問題,關鍵在於價值觀。有時候貧窮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我們看到羅莎的家庭,生活僅夠溫飽,是典型的中低階層生活,卻讓我們感覺到他們一點都不貧窮,一點都不缺乏。反觀我們身邊很多很富裕的人,或是我們自己,卻好像總是活在一個很貧窮的心態當中,老覺得缺這少那的。
犯罪學專家也發現,有些青少年去偷去搶,不是他們真正有需求,而是出於貪婪,這種嚴重的欠缺感通常是情感不滿足,反應到物質的佔有欲。如果周圍又有同儕的競爭壓力、廣告的誘惑、豪門新聞的炒作,很容易就讓孩子自慚形穢,而以他目前的能力,要「翻身」幾乎不可能,此時就可能產生歹念,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取非分之財,提高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甚至被繩之以法後還不知反省,認為自己比較倒楣,下次要學會更精明。
或許你的孩子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社會上有許多家庭給了他們的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作為好父母,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孩子,也要關心孩子的朋友,在生活中以愛影響他們的價值觀,或許在他們走偏時,這些溫馨的經驗會提醒他們。
真正的滿足來自親友的關愛
這本圖畫書的文字和拙趣的圖畫都讓讀者體會到,要永遠懷抱希望和善意的人生態度,而過簡單生活的快樂秘訣就在於家人緊密的情感和關懷。聖經上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其實讓我們感到缺乏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我們的環境,教孩子好好珍惜、關愛家人與朋友,讓那真正的滿足、真正的喜樂,來溫暖每個人的心。
《最特別的生日禮物》,威拉.畢.威廉斯/文與圖,宋珮/譯,道聲出版社。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愛家雜誌 第十一卷 第五期 2006/05
羅莎以少少的錢,買到了最特別的生日禮物,這個禮物讓她與奶奶有了更多正向互動的機會,為人生留下許多溫馨的回憶。
黃迺毓
羅莎的生日快要到了,而瓶子裡的錢又存了半滿,剛好可以為她買一個生日禮物。羅莎有很多想要的東西,但是她隱隱覺得,要用瓶子裡的錢買東西,一定要買件特別的東西,不只是為自己,也可以和別人一起分享。最後,她終於買到了隨時可以和人分享、為人帶來歡樂的手風琴。這不僅是她為自己選的,也是為大家選的特別禮物。
這個故事是《媽媽的紅沙發》(三之三文化出版)的續集。圖畫書也有續集?有的,但是不多。通常第一本書出版後很轟動,主角幾乎成為「公眾人物」,創作者就可能應讀者的要求,繼續以同樣的主角寫另外的故事。(但也有一些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系列有三本,故事卻都很棒。)
手風琴拉近祖孫情
羅莎是個天真又懂事的孩子,雖然家境清寒,但是樂觀的天性使她無視於物質的缺乏,她內心的豐富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好不容易要過生日,可以隨己意買份生日禮物,一年一次的隨心所欲,實在不算揮霍,但是她看了幾樣喜歡的東西,卻買不下去,為什麼呢?
這孩子不是不知道自己喜歡或需要什麼,因為一年才過一次生日!何況她的錢不多,實在也無法製造太多煩惱。多數的孩子一年到頭想的都是「我要什麼生日禮物」,要說出十幾樣生日禮物是很容易的事,每逢生日,「貪婪」的段數就加高。
羅莎畢竟是個不一樣的孩子,她對金錢的價值觀很獨特,既然要花錢,就要花在刀口上,但是刀口在哪裡呢?這個心思細膩的孩子不輕易讓這一年一度的「盛事」草草結束,她單純的愛心感動了上帝,居然讓她看到有人演奏手風琴,因而有了靈感,更難得的是,她發現原來奶奶年輕時也會彈奏手風琴呢!
你看,以少少的金錢,她買到了最特別的生日禮物。這個手風琴讓她可以跟奶奶學習彈奏手風琴,她就多了一樣才藝,可以自娛娛人。這個手風琴讓奶奶也能重溫舊夢,多了一個消遣和表現才華的工具。這個手風琴讓祖孫有了許多正向互動的機會,為人生留下更多千金難買的溫馨回憶。
貧富關鍵在於價值觀
有首老歌的歌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人人想過好光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的是沒有錢,有的是沒感情……窮有窮開心,富有富傷心……」
其實人都需要經濟的安全感和保障。我們不需要美化貧窮,有些窮人也是很悲哀的,重點不是錢財的問題,關鍵在於價值觀。有時候貧窮是相對的,是比較出來的,我們看到羅莎的家庭,生活僅夠溫飽,是典型的中低階層生活,卻讓我們感覺到他們一點都不貧窮,一點都不缺乏。反觀我們身邊很多很富裕的人,或是我們自己,卻好像總是活在一個很貧窮的心態當中,老覺得缺這少那的。
犯罪學專家也發現,有些青少年去偷去搶,不是他們真正有需求,而是出於貪婪,這種嚴重的欠缺感通常是情感不滿足,反應到物質的佔有欲。如果周圍又有同儕的競爭壓力、廣告的誘惑、豪門新聞的炒作,很容易就讓孩子自慚形穢,而以他目前的能力,要「翻身」幾乎不可能,此時就可能產生歹念,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奪取非分之財,提高自己的權力和地位。甚至被繩之以法後還不知反省,認為自己比較倒楣,下次要學會更精明。
或許你的孩子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社會上有許多家庭給了他們的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因此作為好父母,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孩子,也要關心孩子的朋友,在生活中以愛影響他們的價值觀,或許在他們走偏時,這些溫馨的經驗會提醒他們。
真正的滿足來自親友的關愛
這本圖畫書的文字和拙趣的圖畫都讓讀者體會到,要永遠懷抱希望和善意的人生態度,而過簡單生活的快樂秘訣就在於家人緊密的情感和關懷。聖經上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其實讓我們感到缺乏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我們的環境,教孩子好好珍惜、關愛家人與朋友,讓那真正的滿足、真正的喜樂,來溫暖每個人的心。
《最特別的生日禮物》,威拉.畢.威廉斯/文與圖,宋珮/譯,道聲出版社。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敵人派
敵人派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男孩興奮等待過個完美的暑假,但是新鄰居小傑的出現使得美夢泡湯。
他將小傑列為頭號敵人,勢不兩立,爸爸得知此情況,提供獨家秘方——敵人派,以協助他消滅敵人。男孩熱切等著父親作派,父親告訴他,若要讓敵人派發揮效用,他必須花一天的時間對敵人很好,於是男孩主動去找小傑。二人一起玩得很開心,但是到了晚餐時間,男孩開始擔心小傑吃到派會消失……。
不喜歡的人
敵人,不一定是要拿刀槍相殘的對手,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許發生過一些摩擦,看了就討厭,想起來就如芒刺在背(pain in the neck),恨不得此生可以不必見到他。故事中的男孩正好就面對一個敵人,其實小傑也沒犯甚麼大案子,他只是新來的孩子,交朋友「不巧」交到別人的好朋友,加入棒球隊又表現不凡,就被列入頭號敵人的名單中。但是他一定也感覺到男孩對他的敵意了,所以當男孩來找他的時候,他有點遲疑。
男孩的父親真是有意思,他洞察先機,主動提供妙方,還說他自己小時候也有過敵人,讓兒子深信不疑,然後他動手作派,兒子在旁觀看,不時提供點子,譬如給敵人吃的一定要很噁心,但是他都笑而不答,還說如果派看起來不好吃,敵人就不會吃。嗯,合情合理。當他建議兒子去陪敵人玩一天時,兒子實在太想消滅敵人了,所以勉為其難,想以「短痛」治療「長痛」。
就這樣,他設下圈套,讓孩子一步步對敵人伸出友善的手,而且,為了履行「對他特別好」的承諾,還讓小傑爬上他的樹屋,到此時,他的武裝已經全然解除,所以當父親請他們共進晚餐時,他開始緊張,面對一個已有好感的朋友,萬一還讓他因吃了敵人派而消滅,豈不扼腕。所以他在一旁試圖阻擋,其實他並不是真的對小傑深惡痛絕啊,他只是不知道如何處理他排斥的情緒。
和平製造者
故事最後,男孩說:「至於那個敵人派嘛,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效,因為我已經沒有敵人了。」這位父親幫助兒子從仇恨的苦楚裏跳出來,成為和平製造者(peace-maker),讓孩子不但不必樹敵,反而多了一位玩得來的好朋友。聖經上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耶穌來到世界,就是要讓人類能與神和好,耶穌是和平製造者。我們因此才能認祖歸宗,恢復上帝孩子的身分。而我們也需要學習使人和睦,因為撒旦巴不得我們互相仇視,牠見縫插針,挑撥離間,讓我們誤以為不友善才表示自己的優越,白白嚐到敵對的苦果。人類的歷史充滿了戰爭殺戮,不也是與上帝為敵的後果嗎?◆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五章9節)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男孩興奮等待過個完美的暑假,但是新鄰居小傑的出現使得美夢泡湯。
他將小傑列為頭號敵人,勢不兩立,爸爸得知此情況,提供獨家秘方——敵人派,以協助他消滅敵人。男孩熱切等著父親作派,父親告訴他,若要讓敵人派發揮效用,他必須花一天的時間對敵人很好,於是男孩主動去找小傑。二人一起玩得很開心,但是到了晚餐時間,男孩開始擔心小傑吃到派會消失……。
不喜歡的人
敵人,不一定是要拿刀槍相殘的對手,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許發生過一些摩擦,看了就討厭,想起來就如芒刺在背(pain in the neck),恨不得此生可以不必見到他。故事中的男孩正好就面對一個敵人,其實小傑也沒犯甚麼大案子,他只是新來的孩子,交朋友「不巧」交到別人的好朋友,加入棒球隊又表現不凡,就被列入頭號敵人的名單中。但是他一定也感覺到男孩對他的敵意了,所以當男孩來找他的時候,他有點遲疑。
男孩的父親真是有意思,他洞察先機,主動提供妙方,還說他自己小時候也有過敵人,讓兒子深信不疑,然後他動手作派,兒子在旁觀看,不時提供點子,譬如給敵人吃的一定要很噁心,但是他都笑而不答,還說如果派看起來不好吃,敵人就不會吃。嗯,合情合理。當他建議兒子去陪敵人玩一天時,兒子實在太想消滅敵人了,所以勉為其難,想以「短痛」治療「長痛」。
就這樣,他設下圈套,讓孩子一步步對敵人伸出友善的手,而且,為了履行「對他特別好」的承諾,還讓小傑爬上他的樹屋,到此時,他的武裝已經全然解除,所以當父親請他們共進晚餐時,他開始緊張,面對一個已有好感的朋友,萬一還讓他因吃了敵人派而消滅,豈不扼腕。所以他在一旁試圖阻擋,其實他並不是真的對小傑深惡痛絕啊,他只是不知道如何處理他排斥的情緒。
和平製造者
故事最後,男孩說:「至於那個敵人派嘛,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效,因為我已經沒有敵人了。」這位父親幫助兒子從仇恨的苦楚裏跳出來,成為和平製造者(peace-maker),讓孩子不但不必樹敵,反而多了一位玩得來的好朋友。聖經上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耶穌來到世界,就是要讓人類能與神和好,耶穌是和平製造者。我們因此才能認祖歸宗,恢復上帝孩子的身分。而我們也需要學習使人和睦,因為撒旦巴不得我們互相仇視,牠見縫插針,挑撥離間,讓我們誤以為不友善才表示自己的優越,白白嚐到敵對的苦果。人類的歷史充滿了戰爭殺戮,不也是與上帝為敵的後果嗎?◆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五章9節)
小恩的秘密花園-格林文化出版
小恩的秘密花園-格林文化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小恩是個愛種花的女孩,當時正逢經濟大蕭條,父母不得已將她送到城裏開麵包店的舅舅家寄居。小恩天性樂觀開朗,雖然內心充滿忐忑,依然滿懷著盼望。等她適應了新環境,她發現舅舅很嚴肅,所以決定要想辦法讓舅舅笑。她也在麵包店幫忙,更開始到處種花。後來她在屋頂發現一個堆滿廢物的空間,於是開始暗中清理該處,並用各種回收容器種花。終於等到舅舅生日那天,他們引舅舅到屋頂花園,舅舅十分驚喜,終於露出笑容。
文學作品裏角色的刻畫很重要。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個單純的女孩,除了愛種花,她也愛寫信,第一封信是一九三五年從家裏寫信給舅舅,說明自己為何要去寄居,經濟不景氣,父母失業,畫面上呈現的是一個儉樸的房間,引人注目的卻是窗邊的花和盆栽。接著的畫面是奶奶和爸媽在火車站依依不捨的送行,然後我們看到她一個人孤伶伶的坐在火車上,開始寫信給家人。下一頁是個空盪冷清的大火車站,小恩小小的身軀顯得格外孤單。
培養悲天憫人的品格
但是小恩的孤單並未長駐在她的心靈,面對著愁容滿面的舅舅,她依舊保持喜樂。我不禁想起有一次搭火車,當時已經是夜晚,我頭靠著車窗,想小睡一下,卻聽到後座一對夫妻在爭執,雖然他們壓低聲量,卻聽得出二人十分不愉快。當他們吵得不可開交時,我竟聽到另一個微小的聲音,那是一個小男孩的歌聲,歌與歌之間還有簡單的對白。透過車窗,我看到小男孩擠在座位旁邊,背對著大人,沈浸在自己的「綜藝節目」裏。我不知男孩是已經習慣了父母的爭吵,以致於他也不在乎這回事?或者他其實很擔心,卻又無能為力,只好自己走入幻想世界?
這個世界是大人的戰場,多數人為生活而奔波忙碌,少數人錦衣玉食後則爭名奪利,但是孩子在這些紛亂煩惱裏如何自處?貧困中的孩子有可能「被迫早熟」,他們比同年齡的孩子懂事,早早就會想要成為家人的支柱,也會設法以行動來挑起家計重擔,這樣的孩子固然惹人心疼憐愛,可是他們的童年縮短了,有些人一生抱憾,覺得悲情的童年是社會虧欠了他,且會以不健康的方式尋求彌補。例如有的人會貪愛錢財,視金錢為一生追逐的成功指標,當然下場可能比童年更悲慘。但是也有孩子在貧困中培養出悲天憫人的品格,在物質的缺乏中學會體諒,並轉而尋求精神富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挫折容忍力較高,因為他深知「神的恩典夠我用」!
培育心中愉悅的花園
大人總認為好的生活是要花大筆錢買昂貴的東西,但是對清心寡欲的孩子來說,一粒沙看見天堂,一朵花看到世界,只要家人彼此相愛,互相關照,就算是經濟蕭條,生活還是可以多采多姿的。這個故事透過書信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小恩跟家人的關係,雖然時勢所逼,必須短暫分別,但是她瞭解父母的壓力和無奈,雖然想念家人,她一直都維持著馨香之氣,即使見到嚴肅的舅舅,也並未變得害怕或沮喪,還寫詩給舅舅呢!
她的心思明亮透徹,或許是她心中總是培育了一個繁花錦簇的花園。花的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她也就源源不絕的湧出心靈的陽光、空氣和水。散發出來的就是溫馨、清新和滋潤的氣息。在畫面上我們看到凡是小恩出現之處,她的四周就是明亮的。她一點都不妄自菲薄,她沒立下大志要拼經濟,她只是單純的以實際行動,讓與她接觸的人都感染了鮮花的愉悅。最後一頁又是在車站的送別,此時車站已不再是空曠冷清,而是明亮而溫馨。
聖經上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用心靈和誠實來接近上帝的人才能看見神。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小恩是個愛種花的女孩,當時正逢經濟大蕭條,父母不得已將她送到城裏開麵包店的舅舅家寄居。小恩天性樂觀開朗,雖然內心充滿忐忑,依然滿懷著盼望。等她適應了新環境,她發現舅舅很嚴肅,所以決定要想辦法讓舅舅笑。她也在麵包店幫忙,更開始到處種花。後來她在屋頂發現一個堆滿廢物的空間,於是開始暗中清理該處,並用各種回收容器種花。終於等到舅舅生日那天,他們引舅舅到屋頂花園,舅舅十分驚喜,終於露出笑容。
文學作品裏角色的刻畫很重要。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個單純的女孩,除了愛種花,她也愛寫信,第一封信是一九三五年從家裏寫信給舅舅,說明自己為何要去寄居,經濟不景氣,父母失業,畫面上呈現的是一個儉樸的房間,引人注目的卻是窗邊的花和盆栽。接著的畫面是奶奶和爸媽在火車站依依不捨的送行,然後我們看到她一個人孤伶伶的坐在火車上,開始寫信給家人。下一頁是個空盪冷清的大火車站,小恩小小的身軀顯得格外孤單。
培養悲天憫人的品格
但是小恩的孤單並未長駐在她的心靈,面對著愁容滿面的舅舅,她依舊保持喜樂。我不禁想起有一次搭火車,當時已經是夜晚,我頭靠著車窗,想小睡一下,卻聽到後座一對夫妻在爭執,雖然他們壓低聲量,卻聽得出二人十分不愉快。當他們吵得不可開交時,我竟聽到另一個微小的聲音,那是一個小男孩的歌聲,歌與歌之間還有簡單的對白。透過車窗,我看到小男孩擠在座位旁邊,背對著大人,沈浸在自己的「綜藝節目」裏。我不知男孩是已經習慣了父母的爭吵,以致於他也不在乎這回事?或者他其實很擔心,卻又無能為力,只好自己走入幻想世界?
這個世界是大人的戰場,多數人為生活而奔波忙碌,少數人錦衣玉食後則爭名奪利,但是孩子在這些紛亂煩惱裏如何自處?貧困中的孩子有可能「被迫早熟」,他們比同年齡的孩子懂事,早早就會想要成為家人的支柱,也會設法以行動來挑起家計重擔,這樣的孩子固然惹人心疼憐愛,可是他們的童年縮短了,有些人一生抱憾,覺得悲情的童年是社會虧欠了他,且會以不健康的方式尋求彌補。例如有的人會貪愛錢財,視金錢為一生追逐的成功指標,當然下場可能比童年更悲慘。但是也有孩子在貧困中培養出悲天憫人的品格,在物質的缺乏中學會體諒,並轉而尋求精神富足。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的挫折容忍力較高,因為他深知「神的恩典夠我用」!
培育心中愉悅的花園
大人總認為好的生活是要花大筆錢買昂貴的東西,但是對清心寡欲的孩子來說,一粒沙看見天堂,一朵花看到世界,只要家人彼此相愛,互相關照,就算是經濟蕭條,生活還是可以多采多姿的。這個故事透過書信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小恩跟家人的關係,雖然時勢所逼,必須短暫分別,但是她瞭解父母的壓力和無奈,雖然想念家人,她一直都維持著馨香之氣,即使見到嚴肅的舅舅,也並未變得害怕或沮喪,還寫詩給舅舅呢!
她的心思明亮透徹,或許是她心中總是培育了一個繁花錦簇的花園。花的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她也就源源不絕的湧出心靈的陽光、空氣和水。散發出來的就是溫馨、清新和滋潤的氣息。在畫面上我們看到凡是小恩出現之處,她的四周就是明亮的。她一點都不妄自菲薄,她沒立下大志要拼經濟,她只是單純的以實際行動,讓與她接觸的人都感染了鮮花的愉悅。最後一頁又是在車站的送別,此時車站已不再是空曠冷清,而是明亮而溫馨。
聖經上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用心靈和誠實來接近上帝的人才能看見神。
2007年8月8日 星期三
「漲」勢欺人,問題不在物價?
「漲」勢欺人,問題不在物價?
石油、牛奶、泡麵……,彷彿在短短時間內,消費者的世界一夕變貴了,
然而,台灣的物價真的在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今年上半年為○.六一%,顯示物價持平。
儘管上漲項目增多,但漲幅仍是平穩。
如果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為何民眾已覺得難以忍受?
真正的問題是出在物價嗎?
文/吳琬瑜.賴建宇
攝影/黃明堂
六月溽暑,花蓮市明禮路與林森路交叉口的獨棟房子,久居台北的屋主決定要將房子清空搬走,外面堆著一袋又一袋的黑色塑膠袋廢棄物,主人赫然發現一位越南新娘正在門口翻垃圾,大聲問,「妳在幹什麼?」
「這些妳都不要了吧,我幫妳分類清掃,有用的東西給我,」嬌小的越南新娘,約一百五十公分高,躁烈的大黑眼睛,比男人還剛強。
女主人答應這個提議,她幫忙收拾,但是把有用的東西送她。
越南新娘整理衣服分類之後,眼睛落在冰箱,「這冰箱可以給我嗎?」每隔十五分鐘,她問一件東西,三個小時之內就陸續把瓦斯爐、電視櫃、藤製傢具……都要走了。
臨走時她開口說,「垃圾車剛來,他不肯幫忙運大件垃圾,我給他兩百元,他才幫忙清垃圾,所以你要給我兩百元。」送完所有舊傢具的女主人當場愣了一下,心裡的感受是,「這女人,硬是了得!」只有這樣不顧一切的女人,才能在這異鄉的底層社會活下去。
兩百元,誰在乎?台灣的越南新娘在乎。
二○○五年,花蓮縣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是台灣二十三縣市的倒數第四名(不含金門縣、連江縣)。二十三縣市的平均每戶家戶所得,二○○五年比前年倒退的縣市有十一縣,佔二分之一強。除了農業縣市,也包括了許多工業縣市。
「物價漲,不是全面受影響,而是有一群人幾乎活不下去,那是社會底層的一○%的人,」前台大校長、知名經濟學者孫震表示。
一九六○年代,美國窮人困境成為一個全國性議題,當時定義貧窮線(Provety line)是根據兩個假定:(1)家庭購買營養充分伙食所需的最低金額(2)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花在購買食物上。二○○五年台灣最低二○%的家戶可支配所得僅有二十九.八萬。每戶每月平均僅有二.五萬元,對於民生物價價格特別敏感。最低收入戶的可支配金額比二○○○年的三十一萬五千元更少。
物價衝擊最弱勢的人,也影響主流社會的人。一位外交官夫人和朋友到台北市信義誠品喝咖啡,一杯拿鐵咖啡二五○元,她望著一○一大樓的霓紅夜景,和朋友討論物價上漲,「對我沒什麼影響,我沒有減少消費,但是看到電視上好幾個小孩合吃一碗麵,覺得我的幸福與享受是一種罪惡,感覺很難受。」這次漲幅最深的是油價,七月底九五無鉛汽油每公升即將突破三十元大關,一輛二○○○CC轎車加滿油,「從一千元有找,到現在直跳一千五百元,」一位車主表示。
物價上漲的迷思
物價真的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上半年為○.六一%,顯示物價持平。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第三季CPI會增加到二.一%,第四季是二.○%。「物價仍在平穩的狀況下,」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表示。
不過,看似物價平穩的背後,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批發物價大漲,零售價格持平,顯示廠商轉嫁成本不易。今年一到六月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是七.一二%,消費物價指數(CPI)是○.六一%。
「這一波農工原料上漲,讓廠商苦哈哈,」主計處三局科長吳昭明對媒體表示。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是十年新高。
第二、漲幅平穩,但漲項多。今年上半年漲福只有○.六一%,但是在主計處調查的三八九個項目群,有二○九項上漲,表示有一半以上的項目上漲,因此民眾感受切身。
第三、進口物價指數漲得最兇。全球化的衝擊,國際油價與進口大宗物資漲幅較兇。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如北海布蘭特原油在七月十三日創下每桶七九.五三美元的高價。國內中油依經濟部的方案,採取浮動油價制,反映國際油價成本。
至於大宗物資,近一年,玉米漲幅四○%,小麥漲幅五七%,黃豆漲幅四三%,IMF統計過去十八個月以來食品漲二三%,聯合國警告糧食不夠養活全世界。
全球化的衝擊導致國內進口物價上揚,其中漲幅最高的是基本金屬高達三二%,其次是動植物產品與調製品,漲幅二○%。原物料上漲,各類食品也都上漲,以今年七月和去年比較,一包統一科學麵漲三成,統一鮮乳從四十五元漲到五十三元,綠巨人玉米粒漲一○%,小美冰淇淋漲一六%。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惡化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報告,台灣都會區的物價指數在全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中排名第十七名,物價並不低。只是消費物價指數成長率比起其他國家平穩。
事實上,雖然油價和進口物資漲價,但是就數據和國際比較,台灣並不嚴重。油價比亞洲各國低(見表五)。即使物價上漲,幅度不高,進口大宗物資也有其他替代品可選擇,所有的經濟學者與研究單位都指出,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但為什麼一般人現在覺得難以忍受?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物價的問題,是經濟成長的問題,是所得分配的問題。」
社會學上的「相對剝削」(relative deprivation),說明社會的強烈剝削感是來自於人們的期望狀況和實際狀況有差距。最不滿的狀況不是最貧窮的時候,經常是在長期的經濟與社會改革之後,人民的財富卻倒退,所產生相對剝削感。最不滿的地區也不是最貧窮的地區,而是貧富差距大的地區。不滿是因為「比較」出來的期望值落差,勝於實際的處境。
台灣是否有相對剝削感,可以在幾個現象察覺。
一、和自己比較,薪水漲幅比過去少,物價卻上漲。
梁啟源指出,今天的問題是台灣一般人民所得沒有增加。台灣十年來的薪資成長率,一九九七年從四.八九%一路下滑到今年預估是一.二九%。
二、和社會比,貧富差距加大。
就所得分配差距來看,二○○五年最高二○%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與最低二○%家庭相比,高低所得差距六.○四倍。比起二○○○年的五.五五倍惡化。
三、和國際比較,經濟成長率相較於其他國家落後,比過去差。
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在《經濟前瞻》中表示中產階級縮水,民眾普遍變窮,是台灣經濟相對過去及其他國家下沈的象徵。
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在四小龍之中,僅高於南韓,同時遜於ASEAN六國與金磚四國。
就歷史縱深和其他國家相較,台灣經濟成長率一九九六到二○○○年平均為五.七五%,是四小龍之首。但二○○一到二○○五平均是三.一三%,是四小龍之末。
「經濟下沈是一種『比較』性,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似乎趨弱,」于宗先為文指出。
由於和自己、和他人、和國際比的感受較差,台灣人民薪資所得成長趨緩,連帶的民間消費欲振乏力。于宗先指出,二○○一年到二○○五年民間消費成長是二.六七%,相較一九九六到二○○○年平均七.六二%,大幅下降。
人民變窮,廠商不敢漲
去年的民間消費成長率更下探到○.八四%,即使今年已經打消卡債負面因素,也只能回到一.六九%。
許多受進口物價上漲的國內廠商,都紛紛拒絕採訪,只是私下表示,「我們為了反應成本,有些單品有調漲,但是還在密切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量販店龍頭家樂福全國開發總監田中玉建議,「廠商就是忍住不漲,要不然你就是逼消費者去試別的廠牌。」
田中玉指出,關於一般民生消費品,消費者愈來愈接受無品牌商品,就是通路業者的自有商品,「家樂福自有商品從六十六億成長到八十七億。」受苦的上游製造商抱怨,家樂福是這一波物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
物價不只是民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中經院發表第三季經濟景氣預測時說明,「接二連三的民生用品和交通運輸費用調聲大起,未來國內各種物價轉嫁的壓力若提前引爆,恐對經濟造成不少影響。」
尤其是明年有立委與總統大選的挑戰,民生問題更是首要問題,上至總統、行政院長都密切關注情勢發展。經濟部與中央銀行也聯手抑制物價,不得不慎。
物價上漲只是冰山一角
物價上漲加深台灣社會的M型化。七月底,台灣大學EMBA舉行畢業典禮,當天的演講者是請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致詞。他面對台下的一三○位高階主管,他念茲在茲,「一個社會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在座有能力的菁英,不能幫助社會上弱勢,最後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會影響所有的人。」他引老子的話,大意就是榮華富貴如浮雲,人生的意義是回餽社會,而不是追求事業財富的成功。
如同許多經濟學家的分析,物價上漲,只是反應所得分配惡化的冰山一角。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分配,在於相對剝奪感。
石油、牛奶、泡麵……,彷彿在短短時間內,消費者的世界一夕變貴了,
然而,台灣的物價真的在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今年上半年為○.六一%,顯示物價持平。
儘管上漲項目增多,但漲幅仍是平穩。
如果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為何民眾已覺得難以忍受?
真正的問題是出在物價嗎?
文/吳琬瑜.賴建宇
攝影/黃明堂
六月溽暑,花蓮市明禮路與林森路交叉口的獨棟房子,久居台北的屋主決定要將房子清空搬走,外面堆著一袋又一袋的黑色塑膠袋廢棄物,主人赫然發現一位越南新娘正在門口翻垃圾,大聲問,「妳在幹什麼?」
「這些妳都不要了吧,我幫妳分類清掃,有用的東西給我,」嬌小的越南新娘,約一百五十公分高,躁烈的大黑眼睛,比男人還剛強。
女主人答應這個提議,她幫忙收拾,但是把有用的東西送她。
越南新娘整理衣服分類之後,眼睛落在冰箱,「這冰箱可以給我嗎?」每隔十五分鐘,她問一件東西,三個小時之內就陸續把瓦斯爐、電視櫃、藤製傢具……都要走了。
臨走時她開口說,「垃圾車剛來,他不肯幫忙運大件垃圾,我給他兩百元,他才幫忙清垃圾,所以你要給我兩百元。」送完所有舊傢具的女主人當場愣了一下,心裡的感受是,「這女人,硬是了得!」只有這樣不顧一切的女人,才能在這異鄉的底層社會活下去。
兩百元,誰在乎?台灣的越南新娘在乎。
二○○五年,花蓮縣的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是台灣二十三縣市的倒數第四名(不含金門縣、連江縣)。二十三縣市的平均每戶家戶所得,二○○五年比前年倒退的縣市有十一縣,佔二分之一強。除了農業縣市,也包括了許多工業縣市。
「物價漲,不是全面受影響,而是有一群人幾乎活不下去,那是社會底層的一○%的人,」前台大校長、知名經濟學者孫震表示。
一九六○年代,美國窮人困境成為一個全國性議題,當時定義貧窮線(Provety line)是根據兩個假定:(1)家庭購買營養充分伙食所需的最低金額(2)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是花在購買食物上。二○○五年台灣最低二○%的家戶可支配所得僅有二十九.八萬。每戶每月平均僅有二.五萬元,對於民生物價價格特別敏感。最低收入戶的可支配金額比二○○○年的三十一萬五千元更少。
物價衝擊最弱勢的人,也影響主流社會的人。一位外交官夫人和朋友到台北市信義誠品喝咖啡,一杯拿鐵咖啡二五○元,她望著一○一大樓的霓紅夜景,和朋友討論物價上漲,「對我沒什麼影響,我沒有減少消費,但是看到電視上好幾個小孩合吃一碗麵,覺得我的幸福與享受是一種罪惡,感覺很難受。」這次漲幅最深的是油價,七月底九五無鉛汽油每公升即將突破三十元大關,一輛二○○○CC轎車加滿油,「從一千元有找,到現在直跳一千五百元,」一位車主表示。
物價上漲的迷思
物價真的上漲嗎?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上半年為○.六一%,顯示物價持平。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第三季CPI會增加到二.一%,第四季是二.○%。「物價仍在平穩的狀況下,」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王儷容表示。
不過,看似物價平穩的背後,有不同的意義:
第一、批發物價大漲,零售價格持平,顯示廠商轉嫁成本不易。今年一到六月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是七.一二%,消費物價指數(CPI)是○.六一%。
「這一波農工原料上漲,讓廠商苦哈哈,」主計處三局科長吳昭明對媒體表示。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平均躉售物價指數是十年新高。
第二、漲幅平穩,但漲項多。今年上半年漲福只有○.六一%,但是在主計處調查的三八九個項目群,有二○九項上漲,表示有一半以上的項目上漲,因此民眾感受切身。
第三、進口物價指數漲得最兇。全球化的衝擊,國際油價與進口大宗物資漲幅較兇。國際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如北海布蘭特原油在七月十三日創下每桶七九.五三美元的高價。國內中油依經濟部的方案,採取浮動油價制,反映國際油價成本。
至於大宗物資,近一年,玉米漲幅四○%,小麥漲幅五七%,黃豆漲幅四三%,IMF統計過去十八個月以來食品漲二三%,聯合國警告糧食不夠養活全世界。
全球化的衝擊導致國內進口物價上揚,其中漲幅最高的是基本金屬高達三二%,其次是動植物產品與調製品,漲幅二○%。原物料上漲,各類食品也都上漲,以今年七月和去年比較,一包統一科學麵漲三成,統一鮮乳從四十五元漲到五十三元,綠巨人玉米粒漲一○%,小美冰淇淋漲一六%。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惡化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報告,台灣都會區的物價指數在全世界一百四十多個國家中排名第十七名,物價並不低。只是消費物價指數成長率比起其他國家平穩。
事實上,雖然油價和進口物資漲價,但是就數據和國際比較,台灣並不嚴重。油價比亞洲各國低(見表五)。即使物價上漲,幅度不高,進口大宗物資也有其他替代品可選擇,所有的經濟學者與研究單位都指出,台灣並沒有通貨膨脹的疑慮。但為什麼一般人現在覺得難以忍受?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物價的問題,是經濟成長的問題,是所得分配的問題。」
社會學上的「相對剝削」(relative deprivation),說明社會的強烈剝削感是來自於人們的期望狀況和實際狀況有差距。最不滿的狀況不是最貧窮的時候,經常是在長期的經濟與社會改革之後,人民的財富卻倒退,所產生相對剝削感。最不滿的地區也不是最貧窮的地區,而是貧富差距大的地區。不滿是因為「比較」出來的期望值落差,勝於實際的處境。
台灣是否有相對剝削感,可以在幾個現象察覺。
一、和自己比較,薪水漲幅比過去少,物價卻上漲。
梁啟源指出,今天的問題是台灣一般人民所得沒有增加。台灣十年來的薪資成長率,一九九七年從四.八九%一路下滑到今年預估是一.二九%。
二、和社會比,貧富差距加大。
就所得分配差距來看,二○○五年最高二○%家庭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與最低二○%家庭相比,高低所得差距六.○四倍。比起二○○○年的五.五五倍惡化。
三、和國際比較,經濟成長率相較於其他國家落後,比過去差。
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在《經濟前瞻》中表示中產階級縮水,民眾普遍變窮,是台灣經濟相對過去及其他國家下沈的象徵。
台灣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在四小龍之中,僅高於南韓,同時遜於ASEAN六國與金磚四國。
就歷史縱深和其他國家相較,台灣經濟成長率一九九六到二○○○年平均為五.七五%,是四小龍之首。但二○○一到二○○五平均是三.一三%,是四小龍之末。
「經濟下沈是一種『比較』性,數據顯示台灣經濟似乎趨弱,」于宗先為文指出。
由於和自己、和他人、和國際比的感受較差,台灣人民薪資所得成長趨緩,連帶的民間消費欲振乏力。于宗先指出,二○○一年到二○○五年民間消費成長是二.六七%,相較一九九六到二○○○年平均七.六二%,大幅下降。
人民變窮,廠商不敢漲
去年的民間消費成長率更下探到○.八四%,即使今年已經打消卡債負面因素,也只能回到一.六九%。
許多受進口物價上漲的國內廠商,都紛紛拒絕採訪,只是私下表示,「我們為了反應成本,有些單品有調漲,但是還在密切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量販店龍頭家樂福全國開發總監田中玉建議,「廠商就是忍住不漲,要不然你就是逼消費者去試別的廠牌。」
田中玉指出,關於一般民生消費品,消費者愈來愈接受無品牌商品,就是通路業者的自有商品,「家樂福自有商品從六十六億成長到八十七億。」受苦的上游製造商抱怨,家樂福是這一波物價上漲的最大受益者。
物價不只是民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中經院發表第三季經濟景氣預測時說明,「接二連三的民生用品和交通運輸費用調聲大起,未來國內各種物價轉嫁的壓力若提前引爆,恐對經濟造成不少影響。」
尤其是明年有立委與總統大選的挑戰,民生問題更是首要問題,上至總統、行政院長都密切關注情勢發展。經濟部與中央銀行也聯手抑制物價,不得不慎。
物價上漲只是冰山一角
物價上漲加深台灣社會的M型化。七月底,台灣大學EMBA舉行畢業典禮,當天的演講者是請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致詞。他面對台下的一三○位高階主管,他念茲在茲,「一個社會不可能單獨存在,如果在座有能力的菁英,不能幫助社會上弱勢,最後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會影響所有的人。」他引老子的話,大意就是榮華富貴如浮雲,人生的意義是回餽社會,而不是追求事業財富的成功。
如同許多經濟學家的分析,物價上漲,只是反應所得分配惡化的冰山一角。
問題,不在物價,在於所得分配,在於相對剝奪感。
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
薪水追不上物價 痛苦根源
薪水追不上物價 痛苦根源
2007-08-02 01:30/于國欽
政府連日來陸續公布補貼計程車油費、修正浮動油價、調降小麥等七項產品關稅以為因應,甚至一度還傳出要央行採行貨幣政策,這凸顯政府面對這一波物價上漲所採取的措施,太急,也太多。
油價上漲,舉世皆然,穀類漲價,全球無一例外,何以美、歐民眾對於物價的上漲所產生的痛苦不像台灣一般。其實,台灣的問題不在物價上漲太高,而在薪資停滯太久,這些年台灣多受雇者的薪資是停滯的,大學畢業生初入社會的起薪甚至不若八年前,如此物價稍有波動,其所產生的痛苦自然會被放大。
民國七十年二次石油危機物價漲幅雖高達一六%,但是經常性薪資升幅高達二三%,實質薪資成長仍高達七%,因此痛苦有限。反觀近四年,經常性薪資平均增幅僅一.二%,物價平均漲幅一.三%,實質薪資不增反減,如此自然是苦不堪言。
台灣上半年的物價漲幅不過○.六%,何以會讓各方感受到如此高的通膨壓力?顯然不是物價漲的太凶,而是民眾收入停滯太久。原因既是在薪資而非物價,那麼政府所該採取的對策自然不是消極的補貼油價、調降關稅、緊縮貨幣,而是積極的提振內需、加強出口,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所得。
但如今政府病急亂投醫,此一油價浮動機制的修正形同對油價的補貼,試問補貼的最大獲利者是誰?當然是油用的愈多的有錢人,如此補貼既無法消彌民怨,又有失社會正義,又耗費帑,值得做嗎?再者,調降玉米等穀類關稅僅澤及進口者,誰能保證這一降稅的好處能廣佈於生產鏈中,最後嘉惠消費者?顯然這些措施對於降低物價的作用極為有限。
這些急就章的政策非僅難以紓解多數民眾的痛苦,又造成國家資源的錯置,而油價之上漲止於何處,無人知曉,政府能補貼到何日,由國庫空虛卻是明白可知,以有限的國庫填無窮的風險,雖至愚亦知不可為,這些食民脂民膏坐著黑頭轎車的大員們,豈能不知?
2007-08-02 01:30/于國欽
政府連日來陸續公布補貼計程車油費、修正浮動油價、調降小麥等七項產品關稅以為因應,甚至一度還傳出要央行採行貨幣政策,這凸顯政府面對這一波物價上漲所採取的措施,太急,也太多。
油價上漲,舉世皆然,穀類漲價,全球無一例外,何以美、歐民眾對於物價的上漲所產生的痛苦不像台灣一般。其實,台灣的問題不在物價上漲太高,而在薪資停滯太久,這些年台灣多受雇者的薪資是停滯的,大學畢業生初入社會的起薪甚至不若八年前,如此物價稍有波動,其所產生的痛苦自然會被放大。
民國七十年二次石油危機物價漲幅雖高達一六%,但是經常性薪資升幅高達二三%,實質薪資成長仍高達七%,因此痛苦有限。反觀近四年,經常性薪資平均增幅僅一.二%,物價平均漲幅一.三%,實質薪資不增反減,如此自然是苦不堪言。
台灣上半年的物價漲幅不過○.六%,何以會讓各方感受到如此高的通膨壓力?顯然不是物價漲的太凶,而是民眾收入停滯太久。原因既是在薪資而非物價,那麼政府所該採取的對策自然不是消極的補貼油價、調降關稅、緊縮貨幣,而是積極的提振內需、加強出口,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所得。
但如今政府病急亂投醫,此一油價浮動機制的修正形同對油價的補貼,試問補貼的最大獲利者是誰?當然是油用的愈多的有錢人,如此補貼既無法消彌民怨,又有失社會正義,又耗費帑,值得做嗎?再者,調降玉米等穀類關稅僅澤及進口者,誰能保證這一降稅的好處能廣佈於生產鏈中,最後嘉惠消費者?顯然這些措施對於降低物價的作用極為有限。
這些急就章的政策非僅難以紓解多數民眾的痛苦,又造成國家資源的錯置,而油價之上漲止於何處,無人知曉,政府能補貼到何日,由國庫空虛卻是明白可知,以有限的國庫填無窮的風險,雖至愚亦知不可為,這些食民脂民膏坐著黑頭轎車的大員們,豈能不知?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績效掛帥、大學生太多 上班族加薪大不易
績效掛帥、大學生太多 上班族加薪大不易
中廣 更新日期:2007/07/31 12:30
上班族加薪愈來愈難!除了物價上漲之外,薪資結構也出現變化。企業主管指出,薪水轉向「績效獎金制」,連本土企業也向外商看齊,貢獻度愈高的員工、加薪幅度愈大;如果職務的替代性高,公司也沒必要加薪,因為大學畢業生真的太多了!(張雅惠報導)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到底原因是什麼,歸咎於物價,也要檢討薪資結構。富邦金控人力資源室資深協理陳建勳認為,企業愈來愈重視員工的貢獻度,有的以績效掛帥,實施低底薪、高獎金制度,光是同一個部門,就可能出現有人加薪幅度高達百分之五十、有人卻還原地踏步的情況。「事實上,很多外商的制度或觀念一直引進國內,講是比較現實,但是,你有多少貢獻,你就拿多少錢,可能分佈落差會很大」人資主管分析,中低階的職務替代性高,尤其,大學錄取率高達九成,如果後面還有一大堆人等著要這份工作,公司也沒必要加薪。「事實上,大學程度良莠不齊,我們現在大學,跟以前,說不定是高中層級,我今天縱然起薪,我不必調整,我還是一樣很多人要來應徵這個工作,不會找不到人的感覺」人資主管指出,高階經理人由於影響層面大,績效也相對優異,尤其企業朝向專業導向發展,公司會把加薪費用放在愈專業、愈不可取代的員工身上。
中廣 更新日期:2007/07/31 12:30
上班族加薪愈來愈難!除了物價上漲之外,薪資結構也出現變化。企業主管指出,薪水轉向「績效獎金制」,連本土企業也向外商看齊,貢獻度愈高的員工、加薪幅度愈大;如果職務的替代性高,公司也沒必要加薪,因為大學畢業生真的太多了!(張雅惠報導)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到底原因是什麼,歸咎於物價,也要檢討薪資結構。富邦金控人力資源室資深協理陳建勳認為,企業愈來愈重視員工的貢獻度,有的以績效掛帥,實施低底薪、高獎金制度,光是同一個部門,就可能出現有人加薪幅度高達百分之五十、有人卻還原地踏步的情況。「事實上,很多外商的制度或觀念一直引進國內,講是比較現實,但是,你有多少貢獻,你就拿多少錢,可能分佈落差會很大」人資主管分析,中低階的職務替代性高,尤其,大學錄取率高達九成,如果後面還有一大堆人等著要這份工作,公司也沒必要加薪。「事實上,大學程度良莠不齊,我們現在大學,跟以前,說不定是高中層級,我今天縱然起薪,我不必調整,我還是一樣很多人要來應徵這個工作,不會找不到人的感覺」人資主管指出,高階經理人由於影響層面大,績效也相對優異,尤其企業朝向專業導向發展,公司會把加薪費用放在愈專業、愈不可取代的員工身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