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人-三之三文化出版社
中信月刊-第527期 2006.01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威利班特利對雪花的熱愛程度超乎一般人,他自幼收集、觀察和研究雪花,並且為了與別人分享雪花之奇妙,而試著以筆描繪,捕捉雪花獨特細緻的圖案,但因為雪花稍縱即逝,他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直到十七歲那年,父母為他買了一台顯微鏡相機,才幫助他達成保存雪花圖案的心願。他一生專心研究雪花,寫文章和賣照片的收入也都用在研究雪花,成了一位遠近馳名的雪花研究者。六十六歲那年,大家為他出版了一本書,不久他因蒐集雪花感染肺炎而離世,後來鄉親為了感念他,建立了一個雪花博物館。
這本書得到凱迪考克獎真是實至名歸,它的木刻圖畫表現出威利班特利的堅忍卓絕,兩旁類似書籤的設計也提供許多與威利有關的有趣信息。更在故事中表達了這一家人的獨特的價值觀,令人百讀不厭。
夢幻之美
雪花對我們生長在亞熱帶和熱帶的人來說,總帶點夢幻的美感,我們都是從影片或圖片裏先看到白靄靄的雪地,想像雪花從天而降,說有多美就有多美,因此偶爾高山頂上飄雪,人們呼朋引伴,不厭其煩的忍受漫長的車陣,為的是上山賞雪,爭取難得的經驗。然而威利生長的地方是美國的Vermont州,在美國東北部,冬天下雪下到令人心寒,對務實的人來說,雪花應該是「天敵」,威利卻認為雪花是上帝給人的禮物,怎麼會有人愛敵愛到如癡如醉?真是不可思議。
因為他如此的喜歡雪花,他非常渴望與他人分享這個由上帝精心創造的美,所以他想盡辦法,要「保留」雪花,他不是只喜歡雪花,他熱愛自然,他喜歡花草,喜歡昆蟲,他也與別人分享他的喜歡。最「遺憾」的是,他無法跟人分享雪花。威利並未因困難而放棄,他想為雪花攝影留念,呵呵,在那年代真是痴人說夢。如果他要拍的是貴重的鑽石也就罷了,那滿坑滿谷的雪花,哪需要一個傻小子浪費青春去留影呢?
但是威利的價值觀不同,他知道把雪花當成平凡生活的一部分,跟把雪花當成上帝的傑作,是不同的享受和體驗,別人看他莫名其妙,他還是甘之如飴。而威利的父母更是不容易,在那時代,他們毫無「培養孩子的競爭力」的壓力,卻願意花十頭牛的代價,替他買一架顯微照相機,滿足他的求知慾,這是甚麼樣的癡情父母啊?然而因著他們的成全,威利在雪花的研究上才能達到專業水準,我相信那架顯微攝影機的功力,是來自父母對於他的認真執著的研究精神的肯定,引發了威利勇往直前的動力。
忍耐或忍受
在威利的一生中,忍耐(patience)應該是一項極重要的品格。首先,他得忍耐在酷寒中捕捉雪花的完整,在還沒有顯微攝影機之前,他得忍耐屢拍屢敗,絕不放棄。其次,他得忍耐別人異樣的眼光,雖然書上沒有太多負面評語,但是我想除了大惑不解之外,應該也會有一些鄙視和調侃。聖經上關於忍耐的教導很多,例如,「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馬書八章25節);「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希伯來書十章36節)。
忍耐要為了「值得」的事,才不會變成忍受(endurance)。例如我們若為了上帝的大使命,讓更多人能聽到福音,清楚明白信耶穌,而能靈魂得救,那麼不管遭遇何事,我們都會維持熱情,即使在苦難中還是願意忍耐。若我們只是被動的接受生活的挑戰,以還債的心情面對人生的苦難,那就是忍受。
威利班特利是個活著有目標的人,他內心清楚上帝要他完成的使命,他就義無反顧的「潦下去」,他真是個傳奇人物,為雪花而活,為雪花而死,只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上帝創造的奇妙,他真是忍耐的好榜樣啊!
「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馬書十二章12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