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最想做的事

最想做的事

中信月刊-第533期 2006.07出版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

九歲的黑人小男孩卜克,天亮之前就得跟著爸爸和哥哥動身走到鄰近的鎮上去做工,他們的工作是在鹽場將鹽巴鏟進木桶中,工作非常辛苦,卜克心中極度渴望上學,但是家境太貧窮,親朋也都是文盲,他無路可走。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個黑人在讀報紙給別的黑人聽,他似乎看到自己的未來。他將渴望告訴媽媽,不識字的媽媽送他一本字母書,卻無法教他閱讀,他找到讀報人,讀報人讀給他聽,還寫給他看。卜克雀躍萬分,他覺得他終於可以抓住夢想。

渴望學習閱讀

卜克華盛頓(Booker Washington,1856─1915)是美國很重要的教育家,在他的年代,南北戰爭剛結束,黑人剛從奴隸制度中被解放,按照美國法律,黑人可以跟白人平起平坐,享有一切合法的自由,但是當時的黑人多不識字,所以受限於自身的無知及無能,只能從事跟他們祖先一樣沒有前途的低級勞力工作,多數黑人都認命的繼續讓白人統治,但是卜克不甘心,他羨慕別人可以上學,他想要學習閱讀,這種渴望超越了身體的疲乏和飢渴。

他說:「我好像是一個沒有腳的人想學跳舞。」他有夢想,卻抓不住,因為他不識字,他感覺到的是一片無邊的絕望,所以這本書主要色調是暗的,然而每一頁都有光源,在黑暗中即使只是一盞油燈,也顯得格外明亮,讓讀者更感覺作者想要脫離黑暗的迫切感。對於習慣閱讀的人來說,閱讀跟呼吸一樣自然,一點也不稀奇,但是透過卜克的敘述,我們可以體會不識字的絕望。

幸好他遇見了讀報人,素昧平生,卻剎那間強烈的吸引了卜克,他看那人──跟他一樣是黑人──讀報紙給人聽,他像是火柴被點燃了,他看到自己的「可能未來」,他不但要會閱讀,還要讀給別人聽,更要教別人讀。他的人生這才開始呢!他並未將此心願放在心裏,繼續哀怨的過生活,他的心動傳達給媽媽,媽媽也是不朽的母親,自己雖不識字,卻盡其所能提供卜克生平第一本書給他。我不知這位母親後來有沒有機會學認字,但是她提供給孩子的是個火藥庫,足夠讓孩子炸開眼前的障礙,也炸開了黑人世世代代的無知的咒詛。

無名英雄

讀報人也是功不可沒,以當時黑人知識分子不普遍,他算是黑人中的菁英吧?他為何要去讀報給工人們聽呢?而且要等到他們下了工休息時,天色昏暗才倚燈讀報,好辛苦呀,這些黑人那麼窮,可能也付不起甚麼費用,他還是藉著讀報給他們聽以拓展他們的視野,這麼一個良善的舉動觸發了小卜克,而且他還應卜克的要求,念書給他聽,寫他的名字給他看,卜克欣喜若狂,他的描述是:「我高興的跳上跳下,我高聲笑,我大聲叫,我好像在溪邊受了洗,我得救了!」畫面上我們看到小孩雙手高舉,神色充滿喜悅,真的像是由地獄跳向天堂的幸運兒。

我讀過一些關於卜克的資料,越發體會他對全人類的貢獻,他像一把燎原的火,讓當時的「次等公民」發現,原來他們也是有潛能的,他一生鼓勵無數的人向學,他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讓眾多活在無望中的人確信自己有學習的能力和權利,他不只是教育家,也是一位人權英雄。讀報人雖然不像卜克華盛頓一樣成為知名教育家,但是相信這位無名氏在上帝的國度裏一定有個美好的永生。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閱讀,有時會有工作疲乏,但是想到這本書,我就重新得力,我知道自己有多幸運,聖經上說:「飢渴慕義的人,必得飽足。」也就是當我們真正懂得愛慕良善,我們一生就會一無所缺。很多孩子物質豐足,卻更加貪婪,一直都處於缺乏的困境,那是因為他追求的不是好的、對的事物。反之,像卜克這麼窮的孩子,他所飢渴的是知識,是學問,是要與人同得閱讀的好處,他名垂青史,受人敬重的程度超越許多總統,這才是令人羨慕的呀。◆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馬太福音五章6節)

最想做的事-遠流出版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