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9日 星期四

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傳家寶被》的家庭親情

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傳家寶被》的家庭親情

愛家雜誌-第十卷 第七期 2005/07

人事物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替換,傳家寶被卻像是不變的親情,始終如一;不僅是家族生活的連結,更是生命的延續。

黃迺毓

派翠西亞的外曾祖母安娜移民到美國時,從俄國老家帶來洋裝和一條頭巾。後來安娜穿不下了,她的媽媽將洋裝和頭巾加上叔叔的襯衫、姑姑的睡衣、阿姨的圍裙等,邀請左鄰右舍共同縫成一條百衲被,好讓大家永遠記得故鄉,還說:「那就好像老家的親人在夜晚圍繞著我們跳舞一樣。」之後,百衲被是安息日禱告的桌巾。
安娜結婚時,百衲被是遮篷。安娜的女兒出生時,包在百衲被裡;長大後結婚,百衲被再度成為遮篷。它也包裹了安娜的外孫女,而且還是年老安娜的暖身毯子,最後覆蓋在過世的安娜身上。百衲被又成了派翠西亞的被子,從出生到各種重要的家庭聚會都少不了它。母親也藉著被子上的圖案,告訴派翠西亞哪個圖案是用誰的衣物做成的。日子一天天過去,每次家庭聚會的場合,他們樂此不疲地說著傳家寶「被」的故事。

代代相傳的家族記憶
許多家庭都有傳家寶貝,既然要傳家,一定要有某種「價值」(value),而非價格(cost)。貴重的東西容易被偷,或逃難時被變賣,但有價值的東西都有其豐富的內涵意義,對別人可能不值什麼錢,但對這家人卻值得代代地流傳下去。
本書作者派翠西亞‧波拉蔻(Patricia Polacco)是第四代美國人,她的家族血統有點複雜,她父親是基督徒,這邊的親戚來自愛爾蘭,說故事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傳統。媽媽的家族是俄裔猶太人,有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信仰猶太教和東正教。這樣的家族背景蘊藏了豐富的文化資產。
百衲被是她母親家族的傳家寶,是用幾件舊衣物縫製而成。手工縫製的東西絕對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即使同一個人都無法做出同樣的被子。也因為它獨一無二,代代相傳才有意義,如果是由機器大量製作,那就不稀奇啦!正因為這條被子承載了家人間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們不是收藏起來,讓被子孤單地在櫃子裡與蛀蟲共度晨昏,而是讓它參與家庭的日常生活,使用的人都可以享受它,也都能想起親人源源不絕的愛。
我相信,雖然他們經常使用這條被子,但是傳了這麼多代,使用時一定很小心珍惜吧?畫面上,除了百衲被色彩鮮豔,其他部份都是黑白的炭筆畫;服飾上,從曾祖母的傳統穿著到派翠西亞的現代穿著,讀者可以感受到,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事物都會替換,這條傳家寶被卻像是不變的親情,始終如一。

猶太人的特有習俗
書中也穿插了一些猶太習俗的描述,例如:安娜談戀愛時,男友送她一個金幣、一朵乾燥花和一塊岩鹽,金幣象徵財富,花朵代表愛,鹽則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將不會平淡無味。初生嬰兒收到的金幣則代表永遠不會體驗貧窮,花朵表示沐浴在愛中,鹽使他的生活別具滋味,麵包使他一生都不會面臨飢餓。即使派翠西亞的母親不是嫁給猶太人,結婚的捧花裡依然有金幣、麵包、鹽,以及少量的酒──象徵笑口常開。
猶太人和華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兩個民族,這兩個民族最大的差別是:猶太文化是一神論,華人文化則或無神或多神;最大的相似處是家庭的凝聚力很強。猶太人如此重視傳統的延續,難怪經歷諸多迫害,文化卻越挫越強。故事中的傳家寶被是藉著女兒傳下去的,這點跟華人「傳子不傳女」的觀念倒是很不同。
五世其昌,五代同堂,是很多人肯定的福氣,但是生命無常,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久;肉體會毀壞,愛卻是永不止息。百衲被傳的不僅是生活的連結,更是生命的延續。書中的外曾祖母安娜已經辭世,但是她參與縫製而且將家族故事縫入的被子,卻溫暖著後代子孫的心;不管被子拿來做什麼用,它都維繫著全家人的感情,難怪最後作者說:「現在,我在等待……等待著我也為人祖母的那一天來到,跟我的孫兒們述說那條傳家寶被的故事。」

《傳家寶被》,派翠西亞‧波拉蔻/文與圖,廖春美/譯;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